刊头
  岳武佐先生文集                                    代序:闫玉生         编辑:郑厚德
  主页 代序 为帝辛正名 淇史钩沉 扯淡碑 朝歌杂谈 纪念文章  



朝歌


辨《卫国辨》

辨《卫国辨》

岳武佐
1996

  

   清・顺治年间,邑痒生关辉祚写了一篇《卫国辨》,载《淇县志》,文章说,“又稽古载籍,武王克殷,朝歌以东为卫,封其弟康叔,其国居河淇之间”。卫贤集“其地正在河淇之间,与古载籍所传者正相符合。且卫河环其东,淇水绕其西,其于在左在右之诗又相符合,故此地之为古卫国也,断无疑。文末曰敢借辨之,以俟高明者之鉴。我们虽不是什么“高明者”,但作为一个对淇县历史感兴趣的淇县人,有责任对卫国的国都辩一辩,以求历史的真实。

 

   关于卫都,历代史书、志书、辞书,均有记载。如《左传》曰:“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史记》曰:“居河淇间故商墟。”《汉书》载:“朝歌,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清《汲县志》曰:“康叔初封之卫在朝歌,是今淇县东北。汲县本名牧,春秋郑人侵卫牧即此。虽为卫地,而非为卫都。旧志谓懿公以上皆在汲,殊误”。《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曰:“沬邑,一作妹邑。即河南淇县。西周初武庚及卫先后建都于此”。类似记载很多。《淇县志》、淇县的古碑文也曾多次讲朝歌为康叔之都城,不再一一列举。

 

   关文曰:“又稽古载籍,武王克殷,朝歌以东为卫,以封其弟康叔。”这个说法含糊而混乱。

 

   《史记・殷本纪》载:武王灭商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同时武王认为殷初定未集,恐武庚有贼心,于是三分商纣畿内之地。《帝王世纪》云: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这就是“三监”。关文所讲“朝歌以东为卫”就是这个卫。我们可以叫它“三监卫”或“管叔卫”。

 

   至于武王封康叔一事,也待分析。武王灭商后曾分封诸侯。对商都及京畿地的分封前文已讲,我们再看其他分封。《周本纪》云:武王“于是分封功臣谋士。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依次受封”。此处未提康叔受封。《史记·管蔡世家》曰:“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由此可见武王未曾封过康叔。所以关文云武王封弟康叔一说是不对的。武王从未封过康叔。

 

   那么,康叔是谁封的呢?是成王。

 

   武王克殷二年便病而崩。成王年纪小,不会理事。周公恐诸侯叛周,就“摄行政当”,代成王治。管叔蔡叔疑周公,便与武庚串通一气,作乱叛周。周公奉成王之命,再次伐殷。经三年的努力,扫除了叛贼。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

 

   成王“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武庚殷余民在朝歌。“居河淇间故商墟。” 居者,定居建都之谓也,“故商墟”者,朝歌也。就是说,卫君康叔建都在黄河与淇水之间的故商墟朝歌。“故商墟”是中心词,“河淇间”是“故商墟”的定语,它合起来构成一个偏正短语,作“居”的补语。关文曰:“居河淇之间”此言明显引自《史记》,但在引用这句话时删掉了中心词“故商墟”,“河淇间”变成了“河淇之间”。这就使原来意思很肯定很明白的一句话,变得糊里糊涂,令人难以捉摸,使一个表达具体地点的特指概念变成了一个表示区城性的泛指概念,这便产生了歧义。殷末周初时,淇水南流入河,与黄河形成一个丁字形,构成两个夹角,淇水西可称为“河淇间”,淇水东也可也称为“河淇间”,东乎?西乎?人们难以判定,更难说出它的具体地理位置。我想邑人关氏不会不知道淇县就是朝歌,朝歌就是“故商”。那么,关氏在引用《史记》中的这句话时为什么要删掉“故商墟”呢?令人费解。关氏讲“稽古载籍”,然而他却没有真正地“稽”。

 

   至于关文说:“且卫河环其东,淇水绕其西,其于在左在右之诗又相符合。”以此来作为康叔卫都在卫贤集的论据。我们认为这个论据很不可靠。诗歌是文艺创作,并非科学资料。在左在右是否一定指的是在国都的左右呢?三千年来,黄河从淇县迁走了,淇河未曾改道吗?河水的流向在不断改变,两水间的关系也会因具体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种固定关系。更重要的是,泉源水就是泉源水,泉源水并非百泉水。王国维的《水经注校》曰:“太和泉源水,水有二源,一出朝歌城西北,东南……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一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至城东,又东与美沟合……又东南注马沟,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水也。故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所入为左右也。”从此可以看出泉源水并非百泉水,左右也与国都无关。

 

   《酒诰》是周公在康叔刚上任时写给康叔的诰词。庄严的诰词应在国都隆重宣布,以示郑重。《酒诰》开头曰:“明大命于妹邦”。《酒诰》是在妹邦,即朝歌宣布的,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康叔的国都在朝歌。

   有人说康叔封于卫是“代替了”管叔鲜做了卫国的国君。这个说法也欠妥当。周公平叛后,诛武庚、灭“三监”。武庚既死,“三监”不存,何谈“代替”。《史记》就是把康叔作为卫国的始祖来写的。《卫康叔世家》开头就说:“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城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这里讲的是一个新国家的诞生,而不是一个旧国家的延续。当然也就不存在“代替”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历史上有两个互相衔接而又截然不同的卫国:一个是“三监卫”;一个是“康叔卫"。虽然这两个卫国表现形式相同都是“卫”,但内客却完全不同。从分封者来讲,“三监卫"”为武王所封,“康叔卫”为成王所封。从时间先后讲“三监卫”在先,“康叔卫”在后。从建国原因讲,“三监卫”是为了监视武庚,“康叔卫”是为更好地统治殷的京畿之地。从对周王朝的态度讲,“三监卫”是周王朝的叛逆者,“康叔卫”是周王朝的拥护者。从经历的时间长短讲,“三监卫”寿命很短,充其量只有三、五年,康叔卫时间很长,仅以朝歌为国都就有403年。从地域大小讲,三监卫小,康叔卫大,朝歌及原“三监”地都属康叔卫。从灭亡的形式看,“三监卫”被周王朝自己攻破,“康叔卫”被秦二世废黜。从国都讲,“三监卫”国都,尚不知确切地址“康叔卫”的国都在朝歌。

 

   再具体点,康叔卫的国都在朝歌的什么地方,或者说它的宫殿区在哪里?  由于时代久远,地下出土文物尚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仍需继续探讨。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  定昌之地今已失考。不过,淇县东街有小地名东仓,为历代建衙之所。据东仓几位老人谈,他们的老人传言,东仓古为定昌,自清于衙东建仓,又称衙东为东仓,由于定昌与东仓较为谐音,逐渐由定昌演变为东仓。这个说法虽也合乎情理,但毕竟缺乏有力的证据。不过也为研究卫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史的车轮总要留下历史的辙印。淇县火车站东侧,有一条南北延伸的古城墙,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它是卫城,1986年列入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三千多年了,它仍然高大雄伟。我们不难想象出它当年的风姿。康叔祠、武公祠、淇园、思德等地名都是卫国留下的历史痕迹。我们说,卫都朝歌,不仅有大量文献记载作证而且有景可证。

 

   关辉祚老先生的卫都卫贤集说,实在不敢附和。不过我还是要借关老先生的结尾作结尾,“敢借辮之,以俟高明者之鉴。”

(原载1996淇县志,郑厚德扫描,夏伟田校)

卫国故城遗址

上页 <---      --->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