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岳武佐先生文集                                    代序:闫玉生         编辑:郑厚德
  主页 代序 为帝辛正名 淇史钩沉 扯淡碑 朝歌杂谈 纪念文章  





岳武佐
1939-2020
十、兵不血刃与血流漂杵

 

 朝歌杂议十

十、兵不血刃与血流漂杵

 

    所谓的“牧野之战”的战况,历来有两种概括:或曰:“兵不血刃而克殷诛纣”。或曰:场面惨烈“血流漂杵”。

    支持“兵不血刃”者说,由于帝辛之兵是由自由民组成的,他们不满纣的残暴,把周军当作救星,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入朝歌。他们不说“血流漂杵”。

    支持“血流漂杵”者说,战争打得很惨烈,“血流漂杵”。他们不提“兵不血刃”。
这两种说法是相反的,究竟谁对谁错?

    其实,这是相反相成的。两种说法都对,只是角度不同。

    武王在前往朝歌的路上,“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贵因》)于是,武王“遂选马而进。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厌旦於牧之野。(《儒效》)“武王伐殷舍於几,逢大雨焉。率舆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战於牧野。”(《博物志·史补》)“六师未至,以锐师克之於牧野。”(《吕氏春秋·古乐》)

    行军路上,“逢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卒病”,武王“遂选马而进”,“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如此的天气,如此的士兵身体状况,如此的行军进度,尽管武王“选马”择车,组成“锐师”,到达殷郊也已人困马乏,精疲力竭。马上投入战斗,还有战斗力吗?可以说人马都不堪一击。这是用兵之大忌。

    然而有武王在鲔水安排好的殷的叛徒胶鬲回到殷国组织的殷军,“已先阵”,武王“鼓之”,这些殷军便“易向”,武王“因殷人”“诛纣”。“ 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荀子·儒效篇》)

     “已先阵”的殷军在前,武王驱驰他们在后,故周军“兵不血刃”。

    胶鬲领导的叛军在前,是周军的“炮灰”。这些“崩畔”之徒,这些“炮灰”在帝辛面前岂有好下场,一个个首身异处,刀枪加身。故“血流漂杵”。殷之叛军是“血流漂杵”。

    周军“兵不血刃”。 殷之叛军是“血流漂杵”。
 

2001.10

上页 <---      --->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