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徵 兰

 

 

 

 孙徵兰字九畹,号睡足,朝歌南阳村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生,清顺治十年(1654年)卒。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曾任行人司行人,在朝廷管传旨、册封等事。朝歌人说他是皇帝的秘书长,称他为转本御史(向皇帝转交奏折的官)。到了崇祯时期,孙徵兰先后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和四川布政使司参政,他统领军队,开疆拓野,在邛州峨眉开疆一百余里。明朝天启至崇祯年间,孙徵兰的人生一步步走向辉煌。到了崇祯王朝后期,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孙徵兰的命运在社会大动乱中跌入低谷,这个能文能武的明末僚臣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满怀忧伤地遁回故里。

孙徵兰性情耿直,桀骜不驯,在官场上自然不甚得志,传说他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冒险将罪大恶极的国丈推上了断头台。

清人入关,明朝覆灭。随着王朝更替,这位明朝遗老归隐故里。但他却又时时沉湎于对明王朝的追思之中。因此他起号“睡足”,自称“睡仙”。古时夏侯隐登山渡水,能一面走路一面闭目美睡,而不会失足摔倒,被称为睡仙。宋陆游有诗“珥貂碧落应无分,且向人间作睡仙”,珥貂指冠插貂尾的权贵近臣,碧落指浪迹天崖的落魄文人。孙徵兰自号睡仙,含有对时政的不满和自身落魄境遇的忧愤之情。在朝歌城西三十里有绝壁山头名曰孙家寨,寨上有一处崇祯年间的摩崖,上有睡仙孙徵兰题写的印月峰三个大字。从印月二字可看出他反清复明的思想意志。孙徵兰在云梦山石崖上题写的天开道眼,山透玄心,他在武公祠东南崖上刻有一联: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无不表达出他的思之心。

孙徵兰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论武功,他曾监管绵道军,分守上川南道,严振军纪,善用奇兵,制服流寇,使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一带安全繁荣。论文采,孙徵兰棋琴书画,诗文建筑,无所不通,他的诗写得飘逸豪放,意境幽远,著有《香国楼诗集》,颇有些将军加诗人的味道。他更以书法著称,旧时朝歌城南关驿道旁有座一丈多高的碑,上刻孙徵兰书写的“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其字遒峻苍劲,力透石背。他不惜重金,在县西搞了很多摩崖石刻,点缀名胜,为山河增色。灵山寺东崖绝壁、武公祠、孙家寨、云梦山、卫辉香泉寺等处留有他的墨迹,字形多为馆阁体,或雅秀刚劲,结构匀称,或气势磅礴,风肥劲健,功力雄厚。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梦山水帘洞口的那副《仙洞偶笔》二首:

    盘古谁施开混针, 

斜穿山腹作仙心。

我来洞代仙开口, 

心似山空古在今。

 

洞为仙人万古留, 

泉滃仙髓带云流。

乘云愿洒泉为雨, 

飞润阎浮四百州。 

以狂草书写,如行云流水,蛟龙腾飞,惊鸿展翅,飘放、洒脱而雅致,最能代表他的书法风格。

在朝歌西北25里的古灵山,刻有他的行楷摩崖诗作:

山卓碧云插汉,

泉滃绿玉飞花;

三仁六七贤圣,

灵杰千古同嘉。

现在珍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孤本《孙徵兰诗文全集》,收录了孙徵兰一千一百多篇诗文,是研究孙徵兰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诗文有不少描写家乡朝歌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的佳作。比如《淇邑胜概》:

    河山肘腋夹殷墟,

猗徒星台领胜余。

    灵涧千回盘鹫曲,

阳山一叶插天虚。

青流岩际方壶出,

绿入园中君子如。

枕畔沧浪清漱骨,

横门人卧老龙庐。

将朝歌的诸多名胜古迹描入诗中,比如太行山、淇河水、朝歌殷墟、摘星台、古灵山、朝阳寺、云梦山(青岩山)、淇园绿竹、沧河、横门等等,对古都朝歌的脉脉深情跃然纸上。

   孙氏家族在明清之际是朝歌的名门望族,孙徵兰显赫一时,他胞弟的孙子孙振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孙振仍字麟公,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享年56岁,是清初一代武将。他身材魁梧,力大无比,是康熙年间的武进士。孙振仍在平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中立了大功,补陕西西安府抚标右营守备,又陛补山西大同府怀仁营守备,并被皇帝亲授为“明威将军200810月考古人员在南水北调工程朝歌段文物发掘中发现了孙振仍的夫妻合葬墓,出土金头饰、金耳坠、银发卡、银簪、玉簪、宝石官帽饰、铜镜、墓志等一批珍贵文物。孙振仍墓志为青石制成,近似方形,长81厘米,宽78.5厘米,出土时志盖和志身扣合在一起。墓志由朝歌著名的“高老官”、在京城作户科给事中的高遐昌撰文,书体为漂亮的篆书和规整的小楷,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墓志详细记录了孙振仍的家世,以及他平定吴三桂、皇清敕授明威将军等生平事迹,落款为康熙四十三年

 

上一篇  <---  本篇  --->  下一篇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