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春秋》---作者: 燕昭安

 

第二十四回 成语之都 名城名典启后人

 

 

    在中国,有著名的成语之乡邯郸。其实,朝歌也是出成语的地方,也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成语之都”。出自朝歌的成语典故有数百个之多,笔者所收集到的就有122个。

   

    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的短语,大家都熟悉它,含义精辟,形象鲜明,生动简约,使用成语典故,使语言言简意赅。在世界各种语言中,之所以汉语显得特别简洁,拥有大量的成语典故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邯郸、朝歌,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古都,都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典故,是著名的成语之都。

    成语的来源,一是起源于典故,古代发生的重要的事件、故事;二是起源于名人;三是出自于文学作品。名城出典故,名城出名人,名城招评论,名城出成语。朝歌做了商纣王的都城和卫国国都总共四百多年,朝歌成语典故中,事关殷都朝歌、卫都朝歌的占去了85%,剩余的与此也多有联系。

纵观朝歌成语典故,其来源大概分为五种类型:

与商纣古都有关的  在朝歌成语典故中占了三分之一还多,比如肉林酒池助纣为虐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前徒倒戈不食周粟等等;

与卫国国都有关的  如郑卫之声、墨子回车高风亮节好鹤失国玩物丧志等等;

源于古代诗词名作的  如肤如凝脂旁若无人式微、琢磨切磋等等;

与朝歌其他历史人物有关的  与鬼谷子、荆轲、宁戚等有关的,如纵横捭阖、盘根错节、旁若无人等等;

属地方俗语或风物的  有殷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扯淡等等。

    笔者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收集了产生于朝歌的成语典故122个。这一百多个成语,都是与古朝歌有直接关系的,如果算上衍生、派生的,那就不止一百二百个了。

界定算不算朝歌成语,首先成语典故的事件发生地应在朝歌。包括帝乙、帝辛时的朝歌及周边;武王伐纣到卫懿公失国(前1046-659的卫国;诗经中的邶、鄘、卫;其后各代的朝歌、淇县。包括朝歌人在朝歌发生的事件;外籍人在朝歌发生的事件,朝歌人在外地发生的事件但与朝歌有关联;外人评论朝歌人朝歌事而产生的成语典故,比如“玩物丧志”,许多古籍都是引卫懿公的故事而评价之;比如“见微知著”,讲这个话的韩非子不是朝歌人,但他是用此来评论箕子与纣王的。
   
笔者文章所收集的122个朝歌成语,是比较严格的朝歌成语,有些牵强的都没有列进去。有些成语比如“围魏救赵”,不能因为事件的主人翁孙膑曾经在朝歌云梦山随鬼谷子学艺,就把围魏救赵也算成朝歌成语;比如“旁若无人”,是荆轲在燕国的事情,不能因为荆轲是朝歌人就把旁若无人说成是朝歌成语,等等。

    卫国事件中卫懿公后的卫戴公、卫文公前期之事,视情况有的还属于朝歌成语,因为整个卫国贵族刚刚从朝歌迁出,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以后卫国前往濮阳去,又产生了许多成语,就需要另外去研究,没有被纳入朝歌成语之中。

 

朝歌是商代中晚期四个帝王的都城,特别是商纣王在朝歌的影响巨大,留下大量的遗迹,朝歌这个名字也是他改的。所以朝歌成语中,关于商纣王的较多,大概要占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历史的偏见,长期以来商纣王在人们心目中是彻彻底底的暴君形象,直到近二三十年,人们才冷静地坐下来认真地梳理、重新认识商纣王的一生,认识到他有功有过,应该一分为二地去总结他的一生。

    关于商纣王的成语,当然有很多贬义的,什么助纣为孽、肉林酒池、前徒倒戈、除恶务尽、血流漂杵等等。但是,关于商纣王的众多的成语典故,也从来都不是一味地贬斥的,许多成语是褒义的或中性的。比如说“托梁换柱”、“膂力过人”、“倒曳九牛”等等,这些词中我们看不到丝毫的贬义,反倒是有一种令人羡慕的英雄气概。

 有一个词叫“牝鸡司晨”,牝鸡,就是母鸡;司:掌管,牝鸡司晨是说母鸡打鸣报晓,清晨打鸣是公鸡的职责,母鸡打鸣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前,向数万大军作战前动员时,历数商纣王六大罪状,其中就有听信妇言,说老母鸡一旦打鸣,国运就要衰落了。周武王用牝鸡司鸣比喻妇女听信妇言、掌权当政,这一层意思后来又演变成说纣王“好近女色”。《尚书·牧誓》有:“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个成语是贬义的,但显然是周武王为了讨伐商朝而寻找的理由。
    有个成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为不能过于相信书本,搞教条主义,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语出《孟子.尽心下》。

 

《尚书·武成》中说武王伐纣经牧野大战,战争惨烈,死伤众多,血流漂杵。孟子不相信《尚书》的说法。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还有两个成语叫“不食周粟”、“以暴易暴”,也是倾向于商纣王的。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这两个成语出自《史记·伯夷列传》:“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说的是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的看法。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 ,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王。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放走了。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怎样做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

 

朝歌做卫国国都时间更长,从西周初年的公元前1043年,一直到春秋中期的公元前660年,整整383年,历十八王。所以朝歌成语中,牵涉卫国的占将近三分之二。灿烂的卫文化,成语典故是其中的华彩乐章。

 

朝歌卫国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分析起来主要来源于历史事件、古诗古文、卫国人物。

来源于卫国的历史事件的成语典故有大义灭亲、二子乘舟、三监之乱、玩火自焚、好鹤失国、玩物丧志、剖腹葬肝、墨子回车、弟子掩目等等。

来源于古诗古文的成语典故更多。因为诗文中精辟的词句被人们记住了就成为成语。古诗文中尤其以《诗经》中出典出词最多。《诗经》中《国风》的诗歌语言最丰富、最鲜活也最精练,朗朗上口,成为成语典故的宝库和源头。国风中的《邶风》、《鄘风》、《卫风》都属于淇卫之风,加上部分编进大小“雅”里的卫国诗歌,共四十余首,这些诗歌里的一些句子,都流传下来,成为了成语。比如:载驰载驱、投桃报李、匪石之心、燕燕于归、携手同行、泣涕如雨、桑中之约、信誓旦旦、肤如凝脂、螓首蛾眉、耿耿于怀、新婚燕尔、巧笑倩兮等等等等。

还有些成语出自朝歌的名人。从卫康叔、卫武公、州吁、卫懿公等等卫国君主,到石碏、庄姜、宣姜、许穆夫人、鬼谷子、宁戚、荆轲、王豹等等卫国名人,都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卫武公是卫国中兴达到鼎盛时期的君王,他在位时间长,九十五岁还在位临政;他在人们心目中威望高,赞扬声音多;所以源于他的成语典故就比较多。他还是个政治诗和讽喻诗诗人,收进《诗经》的卫武公的诗歌就有《抑》、《宾之初筵》等,《诗经》中还有赞扬他的诗歌《淇奥》等,这些诗歌又产生了一些成语。因此,卫武公是卫国时留下成语最多的人。比方说:高风亮节、投桃报李、谑而不虐、卫武期颐、切磋、琢磨、白圭之玷、舌不可扪等等。

有关卫武公,还有“谆谆教诲”和“耳提面命”这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从侧面表现了卫武公的德高望重,说明了他的影响已远远超越卫国,在周天子那里也是备受尊敬的。

周平王原本是周幽王所立的太子,但昏庸无道的周幽王把他废掉,而重新把他宠幸的妃子褒姒的儿子立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犬戎趁乱打进西周,攻下镐京,肆意抢掠。周幽王因为曾“烽火戏诸侯”,此时点燃烽火求救,援兵一个也没来,结果周幽王被杀。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卫武公率卫国的精兵强将,与晋、郑、秦等国联合,平息了犬戎叛乱,举行即位大典,把周平王推上王位。因为卫武公的功勋卓著,所以周平王把最高的官衔“公”封给卫武公。

卫武公这时候已经八十三岁高龄,无论在周王朝还是在各诸侯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只有他才有资格也敢于向新的周天子直言不讳地进言献策,而当时的局势也非常需要有人出面对新登王位的周平王敲响警钟指明方向。于是,卫武公对新继位的周平王指点教诲了一番。《诗经》中的《抑》就是这次谈话的记录。

诗中讲:“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耳提面命”就出自于此,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晚辈热心恳切。诗中还讲:“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卫武公在诗中对周平王复兴周室寄寓厚望而“谆谆教诲”。

下臣教导天子,是一大忌讳,往往会招来灾难。然而以卫武公的功劳、威望、德行、资格和年龄,卫武公的行为不但没有引来不良后果,反而带来一片赞扬声和很大的荣誉。

       

        我们研究朝歌成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原本属于贬义词

的成语,经过历史变迁,变成了褒义词,而又有些原本褒义的成语,

却变成了贬义词

 

语言是有生命的、发展的、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推移,词语的含义和词性、使用的范围等等,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有的原本是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有的正好相反,原来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朝歌成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证。

比如说,郑卫之声,靡靡之音,这两个成语原来是毫无疑问的贬义词。从春秋战国开始,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如宫廷里的雅乐高雅,所以把它贬斥为淫声,提高到“乱国、衰德”的政治高度,使“郑卫之声”成为一个贬义词

上个世纪文化革命时期,对所谓“郑卫之声”、“靡靡之音”的批判再次达到顶点。如果拿到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再会去批判去把软一点的、柔一点的音乐当成洪水猛兽了。音乐回归了它的娱乐功能,不能硬是把它与政治、与道德捆绑得那么紧密。所以这两个词已经没有了贬义,起码成为了中性词。

相反的例子有“投桃报李”和“愚不可及”等等。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抑》是卫武公带领联军从犬戎手中夺回周都丰、镐之地,举行周平王即位大典之前,卫武公作为肱股老臣,所赋的一首诗,诗中告诫周平王要以史为鉴、修德养性、收复失地、中兴周室;要修德养性,举止要谨慎,行为要规范,仪容要端正,不犯过错不害人。诗中的“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意思是收受的少,但回赠的要多,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这个相互赠答,礼尚往来的原义,是毫无疑问的褒义词。

然而不知从何时,“投桃报李”的意思变了味儿,经常用来比喻走后门,托关系,以行贿的方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以权谋私,互行方便。基本上已经从褒义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还有“愚不可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现在标准的贬义词。岂不知它的原意不是这样的,它原本是褒义的。

典故出自春秋时卫国宁武子的故事。宁武子,即宁俞,春秋时卫国人,卫懿公好鹤误国,宁武子随卫国贵族逃出朝歌,后任卫文公、卫成公时的大臣。卫文公治国有道,政治开明,宁武子竭力尽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到卫成公时,君主昏庸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宁武子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孔子的原意对宁武子是赞扬,赞扬他的政治智慧,而绝不是批评宁武子愚蠢。

 

朝歌成语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有一些当地从古流传至今的有关商纣王的俗语、歇后语等等。这些口头俗语,尽管只在当地流行,范围不够广大,但是含义准确,在当地老百姓中使用频率相当高。

 

    在朝歌,老百姓之间比喻某事物非常坚固、牢靠,常常会说:“商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朝歌的民众对商纣王是持肯定态度的。商纣王前期,发展农牧,商业兴旺,讨伐东夷,经营东南,疆野广阔,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城池坚固。因此有“商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的说法。

老百姓还经常说:“喝朝歌的水,不能说纣王无道”,意思是各保其主,不能卖自己人的赖,宣扬自己的不是。朝歌人认为商纣王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他的失败是有很多客观的原因,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物,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如果比喻某两件事情是相关联,相互依存的,人们会说:“凿不断的金牛岭,攻不破的朝歌城”。这也是朝歌老百姓中间常用的一句俗语。

金牛岭在朝歌城西南二十里,相传是商纣王的大将黄飞虎的坐骑金牛所变。当年武王伐纣,攻朝歌城连攻数日,怎么也攻不下来。搭云梯,云梯有多高,城墙长多高。后来姜子牙掐算,是东边的金牛岭在保朝歌城,必须将金牛岭横腰凿断,断了商纣王的“王气”,朝歌城才能攻破。于是周军开始挖凿金牛岭。但是,白天挖凿,晚上就又长平了,几天都是这样。周武王就把兵士分成几部分,白天晚上轮换不停地挖凿,终于把金牛岭拦腰凿断,这样,朝歌城终于被攻下来。这叫作“凿金牛以断王气”。现在金牛岭山中间有一个缺口,老百姓称作“断王口”。

如果某人比较固执,爱认死理,钻牛角尖,人们就说:“殷纣王的儿子----死别”。当地土话说固执是“别”。

    相传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名字叫禄父,从小固执,不听纣王的话,让他往东,他非往西,让他打狗,他非撵鸡,当地人称这种人为“死别”。纣王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让儿子把他埋在淇河边上。朝歌东临淇水,西依太行,东低西高,商纣王的真意是想死后埋到高处,埋到朝歌西太行山脚下。因为他知道儿子爱打别,对他的话从来是反其意而行之,所以故意反着说。谁知儿子武庚想:自己一辈子不听父亲的话,经常打别,这次父亲的最后遗言,自己一定得照办。于是,真的把商纣王埋在了淇河岸边。所以现在朝歌城东十二里淇河岸边有纣王墓。

中国的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几千年延续不断;中国的语言又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地在古老的语言中注入新的信息。朝歌作为成语典故之都,也为祖国语言的魅力,增添了一些色彩。古代是今天的镜子,语言是传承古人智慧的工具,朝歌成语今后还会不断地发挥作用,给后人智慧和启迪。

 

 

[上篇]<---本篇--->[目录]              [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