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史六辨》 作者:殷作斌

 

 

《殷代史六辨》

 
 

 

 

 

第一节 古朝歌也是一处“殷墟”

 
 

第一节   古朝歌也是一处殷墟

在“安阳小屯”冠名“殷墟”之前,古文献中尚有两处“殷墟”或“殷虚”。一处在古朝歌,另一处在“洹水南殷虚上”,即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秦将章邯与项羽缔约结盟的地方。(笔者按:古时“”本作“”,“”、“两字通用,故在本节下文中提及“殷墟”或“殷虚”时,不作区分。从地理位置来看,《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的洹水南之“殷虚”,应该与现在的安阳小屯“殷墟”吻合。本辨讨论的古朝歌殷墟,是指帝辛(纣)的实际政治中心古朝歌,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称古朝歌为“故商墟”,也就是武庚被诛后,成王封康叔为卫君的卫国都城。在两汉及两汉之前的史书中,第一个将古朝歌称为“殷虚”的是《左传》的作者。在《左传》定公四年春三月中,有周公以成王名义封康叔于卫时作《康诰》的记载,其中首次将卫都古朝歌称为“殷虚”。原文为“聃季受土陶叔受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第二个将古朝歌称为“殷虚”的是司马迁,称纣都朝歌为“故殷虚”。他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箕子朝周路过纣都朝歌作《麦秀歌》时说:“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第三个将古朝歌称为“殷虚”的是《汉书》的东汉史学大家班固32-92)。他在《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中记载,东汉设“河内郡”,辖黄河以北的十八个县,其中之一为朝歌。他在《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更明确地指出:“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邶、庸、卫国是也。……以监殷民,谓之三监。……,尽以其地封弟康叔,……至十六世,懿公亡道,为狄所灭。齐桓公帅诸侯伐狄,而更封卫于河南曹、楚丘,是为文公。而河内殷虚,更属于晋。这段话的意思是,河内本殷之旧都,周灭殷后,一分为三,武庚被诛后,殷畿三分之地统归卫康叔。传至十六世卫懿公时,北狄攻占朝歌城,卫国为北狄所灭。后来齐桓公帅诸侯伐狄,改封卫于河南曹、楚丘,重建卫国,为卫文公。原来的卫地殷虚(朝歌属于晋国管辖了。第四个将古朝歌称为“殷虚”的是东汉与三国之交的大儒宋衷(又作宋忠)。他对《世本》卫居地加注说“今定昌也。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虚。”定昌就是朝歌,现在今朝歌城内还有定昌街。汉以后的文献有的称洹水南的北蒙一带为殷墟有的称朝歌为殷墟。例如,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九》记有“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并引《括地志》云,“相州安阳县,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是也。”显然,这里的“殷墟”不是指朝歌,而在朝歌城北去百四十六里的安阳一带北蒙。再如,唐李泰等《括地志辑校•卷二》(清孙星衍辑本)记载:“朝歌故城在卫县西二十三里,卫州东北七十二里,谓之殷虚。”显然,这里的“殷虚”,即指朝歌。总之,在《左传》以来的古籍中,称为“殷墟”或“殷虚”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古朝歌,一处在今安阳的小屯一带(北蒙),即今“殷墟遗址”。这两个称为殷墟或“殷虚”的地方,都在殷的王畿内,据《括地志》记载,二者相距146古里。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殷代史六辨》经作者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