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生不逢时(1938)

      

     19381115日凌晨(戊寅年九月二十四),在河南省济源县坡头村的一孔窑洞里,一个小男孩哇哇落地了,这就是我。

我生不逢时,出生前一年,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日寇大举入侵,华北失守,北京、天津、上海相继沦陷、南京发生了大屠杀。1938年春天,家乡被日军占领。就在我出生前两个月,广州、长沙、武汉都先后被日军占领。日军飞机经常到洛阳上空轰炸,家乡笼罩在战争恐怖之中……

听母亲讲,我并非她生养的第一个孩子,在我之前还有一个哥哥,三岁时就因病夭折了。据说是高烧不退,就是如今说的急性肺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烧香拜佛也无力回天!

刚经历痛失一子之后,又添一子,全家自然高兴,奶奶在次日清晨就把我抱到街上,拜一个石滚为干娘,据说这样命硬,可避灾压邪!

母亲陈庆莲是河南省孟县白坡村人,距济源县坡头村四公里。农家妇女,生于1913年,十九岁时嫁到郑家,当时父亲才十六岁。婚后父亲到开封一家商店去当学徒,我出生时他不在家。

我家在村里也算“书香门第”。爷爷郑怀谨(1883-1948)是个老学究,私塾先生,上过清末河南省地方自治研究所师范,毕业后尊儒倡教,以教师为业 ,在村内办私塾,对村童进行启蒙教育。在当时农村中,多数人目不识丁,街坊之间与父辈同龄者,都是他的学生,村民很敬重他,尊他是本村有大学问者。 他也热心操办村中的文化事业,抗战前村内祠堂祭祖、编修家谱、庙会起戏,祈雨巡游等活动,他都是主角。但是, 日寇来了村民四散,兵荒马乱之时,学子尽失,满腹经伦也没有了用场。之乎者也既救不了国也养不了家,只有写家书、起名字之类事有人找他。

山河破碎,企盼兴邦,爷爷给我起乳名“建国”,家人仅呼一字“国”,学名“郑厚德”,因为易经上有厚德载物之句,正与我的辈份相合,现在才知,此句竟写在百年老校清华大学著名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

农村有个习惯,名子不好听者阎王不喜欢,爷爷并不叫我乳名“国”,而称我是“茅罐鼻儿”。满月时赠把银锁,期望我像锁上的铭文一样长命百岁。

出生时的窑洞(原洞塌后又掘)

 

[上篇]<---1938--->[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