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海南育种(1970)


                                        

      海南岛犹如中国冬季大温室,当北方冰天雪地时,这里仍繁花似锦。利用这个天然大温室搞农作物新品种繁殖,是加快培育的重要途径。秋收后运住海南播种,第二年三月底即可成熟,运回种子不误夏播,一年抵两年。

 

      那年赴海南育种者,除农科所外还有林县、内黄、清丰、安阳等县。农科所原去海南两人,丁永法和周济英,都是搞玉米研究的,我去后成三人,除本所培育玉米良种外,还有协调各县育种的任务。我们逐村逐地看望了安阳地区玉米南繁人员,由于正值玉米开花受粉阶段,当地工作繁忙人手不够,就留下帮助搞杂交育种。北方隆冬季节,海南仍烈日炎炎,整日往玉米地里钻,满脸汗水,满头花粉。春节那天,忙里偷闲到海边游泳,椰子树下吃野餐,清澈碧兰的海水,白色的浪花,五颜六色的海螺贝壳,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注:周济英是我老乡,济源人,河南农学院毕业,吃苦耐劳,颇受好评,后来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9岁。)

 

      四个月后返回,坐轮船由海口至广州,望着茫茫大海感慨万千。天黎明之前轮船由香港和澳门之间穿过,两岸灯光依稀可见,有感两地被外国所占,在船过零汀洋时曾赋诗两首,现在竟记不起诗句了。(1977和1979年两地已回归祖国,雪了百年之耻,神州万民同庆!)

 

      1970年,当我返回时实验农场交还淇县了,成为淇县原种一场。除原来农场干部、工人外,又调去几名技术干部,范和君任副场长兼技术员(湖南人,北京农大毕业,后调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任研究员,主管全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工作,省三八红旗手。)还有秦世勤、丁永法等人。我也不再住场了,搬回所内工作。

 

      所周围560多亩地归所直接管理。李双元和我负责科研生产组工作,不但抓科研还得全面负责生产。招收一批新工人仍忙不过来,我简直成了农村的“生产队长”,摧种摧收、打钟派工、安排汽车拖拉机、马车出勤、犁耧锄耙、果园菜园、猪圈畜舍等各项工作,都事事躬亲。

 

     

      干部逐渐解放出来,李自如原所长到也到生产组了,还有两名工人协助工作。我又重提画笔,画过两幅毛主席像,一幅朵朵葵花向太阳是在本板上,另一幅是临摩毛主席去安源在墙上,由于背景是用油漆调色,风雨之后撬皮脱落,便只剩下一个人像轮括了。

 

      当时自已身体很好,在技术干部中属“捧劳力”之一,100公斤重的粮袋可扛起装车入库,打场晒粮、收割播种、送粪耕地,事事都跑在前头。

    

      1969年11月底,焦枝铁路全面开工建设。河南省组织有关地市县的4个民兵师、71个民兵团,计48.4万人,协助铁路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焦枝线河南段的大会战,建设者逢山凿洞,遇水架桥,于1970年7月初全线铺轨通车。铁路就从家乡济源坡头经过,留庄火车站距本村只有两公里多,今后回家可以坐上火车了 !

  

父亲和他的孙子孙女

 

 

[上篇]<---1970--->[下篇]             [ 返回主页]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