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祸不单行(1978)


 

1978年春天,我被“下放锻练,以观后效”,先派到浚县城关公社杨玘屯大队抓春耕生产,此村就在大伾山下,是名扬中外的泥塑之乡,村民以前多以泥塑为生,主要有泥咕咕、泥狮子、皮老虎等。 “文革”时期被破除,1977年始恢复,很多户都在制作泥塑玩具,街上晒的是泥塑半成品,妇女小孩几乎都会上彩,把泥塑穿上华丽外衣。每年正月赶庙会,大伾浮丘两山,人山人海,泥塑便成了该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地区工作组组长恰是郭振勤(已调任安阳地区供销社主任),又是浚县县委老领导,又是农科所原主任,知道我心情不好,特意安排我上大伾山故地重游,在村内未安排我具体工作,我成了工作组唯一一名 “自由兵”,帮助村民锄麦田杂草,空闲时去看老艺人捏泥塑,回到大队部就用蜡泪捏动物,把捏的蜡制鸭子、小狗、狮子、毛驴、黄牛、鹿…摆到窗台上欣赏,村民们齐赞我这个徒弟学有所成,说“喝了杨玘屯的水,都会捏个咕咕嘴”!

这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作重要讲话,提出“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大家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科技春天的开始,预示着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将改善。

下乡一个月结束后,调植保研究组帮助工作,无官一身轻,终于可以松口气搞科研了。当时植保研究组组长是乔传恭(后任清丰县副县长、濮阳市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让我帮其他同志搞课题,我什么工作都干过,帮过尚竞元(后任濮阳市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查虫情,帮过罗国荣、胡素兰(后任安阳市农科所副研究员)修天平和培养箱,自已鼓捣修复了故障频出的手摇计算机,帮过程殿卿(后任安阳市农业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搞玉米抗病育种。炎热夏季,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套袋授粉,满脸汗水,满头花粉,还编顺口溜自嘲,乐在其中。

祸不单行,杂交授粉刚结束,却肚痛难忍,到医院检查是得了急性阑尾炎,动手术后又刀口感染,住院二十八天才康复出院。

幼雅可笑的是:在当时中央对“文革”的是是非非尚无定论情况下,自己还要求“实事求是”,对七处不实之词一一辩驳,七页材料签署个人意见竟长达14页之多,创“安阳地区之最”。

党员被宣布“纳新无效”了,从此当上无党籍民主人氏。

1978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是因为这一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不当口号。 

大女儿哓静刚高中毕业(才十六岁,当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领了一张留城证,不必下乡插队劳动锻练了。 前一年冬季高考恢复,570多万人在挤独木桥。这年仍然是考生众多,有幸录取者寡,其结果可想而知。

,

 

[上篇]<---1978--->[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