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作者:周鸣祥

 

 

 

 

 

 

 

 

人间万事出艰辛

  

人间万事出艰辛

----电视纪录片《靳月英》拍摄散记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5年,电视纪录片《靳月英》在全国“红星杯”电教片观摩评比中荣获优秀奖;在河南省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远程网、河南远程网播出期间好评如潮,并被翻译成维吾尔族语言在当地播出。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沉浸在一种幸福、喜悦之中。因为在我们让英模精神走出了淇县、走向了全国、走进了人民群众的心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天,受姜总编之约,要我谈点创作体会,恭敬不如从命,就把当时的辛苦与快乐说与大家。

 

人生:挑战极限

 

我对靳月英是了解的。这个了解来源于几年前我所从事的记者职业。因为从1990年开始,我已注意收集有关靳月英的影像资料。

靳月英,今年85岁高龄,普普通通的一位山村妇女,一位革命烈士的遗孀,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不足一百斤,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是伟大的,战争年代,丈夫冯清海为掩护首长杨贵牺牲后,她带着不满八个月的儿子小锁,把对丈夫深深的爱转移到拥军爱民、捐资助教、扶贫济困、绿化荒山上。她的事迹两次上了中学生教材,先后荣获市级以上各类荣誉一百多项,曾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是全国拥军模范、全国绿化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普通共产党员的楷模。她是大山的希望,是朝歌大地的灵魂。

2000年,我曾参与过长达60分钟的纪实片《靳月英》的拍摄。2005年秋季,全国先进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长达30分钟的纪录片《靳月英》的编导、摄制重任又降临到我的肩上。当时,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香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海涛用信任的眼光看着我说:“只有一个星期时间!时间太紧,任务太重,但必须高标准完成!”话语不多,字字压心。它意味着完成任务必须分秒必争,和时间赛跑!没有退路,别无选择,我只好全身心的投入。

靳月英所住的黄洞乡鱼泉村离县城30公里,靳月英营造的绿化林、经济林处在夺丰水库两岸陡峭的山坡山顶上,县级台的摄制设备非常简陋,交通工具又不太方便……,怎样完成任务?!我和同事相互勉励,

不打胜仗不撤兵、不回家、不换衣服。我们在整合素材的基础上,又一次走进大山、走进了靳月英。

一个人物纪实片,要作到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必须有丰富的素材。为了拍日出,我们凌晨三点出发,三上海拔400多米的山顶;为了拍靳月英的劳动,我们五次涉水趟过100多米宽的河面;为采访当地群众,我们走村串户,与大娘大爷促膝谈心;为拍到雨中的场景,我们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为了拍到理想的同期声,我们土法上马,现场实验;为了确保进度,我们打地铺、吃干粮,日夜作战、只争朝夕;为了保证效果,查找资料1000分钟,新拍资料300分钟,采集素材600分钟;为了精益求精,我们一秒一秒过滤每一个镜头……这是一场较量啊!我清楚的记得,副编导王金萍的孩子生病了她却悄悄地关上了手机;制作员平桂君由于缺乏休息手按着编辑键盘睡着了;我还清楚的记得,年轻秀美的摄像员李娜出奇的坚强,一趟一趟和我们在大山上奔波还非常的乐观。有时大家一天只吃一顿饭,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同志们黑了、瘦了、病了,但在英模精神鼓舞下,同志们没有喊一声苦,道一声累。

一个星期下来,同志们像过了几个月,像经历了一场炼狱。成片出来了,我们又五进市委三下郑州,请领导、专家审片。这是我们县级电视台接办为数不多的大片之一,甚至是一次尝试,能否通过评审,是对我们新闻队伍的一次检验,所以,我们都很慎重。那些日子,我们就好象在等待着一次判决。一天,我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省委党校的负责同志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我们:你们的片子通过了,评审组是流着眼泪看完片子的。片子不但反映了靳月英的模范事迹,还是一幅豫北秀美的山水画卷。我们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果。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后来我们知道,在全省评审的10个片子中,首次通过的只有两个,我们的片子是第一个通过的。紧接着,市委组织部负责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刘文彪副部长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市广电局高级编辑刘好修看过片子后,高兴地说:小台大气魄、小台大专题。一个镜头都不要动,一个字也不要动,它可以完美地走进市档案馆。

 

语言:贵在锤炼

 

诗一般的语言是这个片子的特色。

一部好的作品,意境高远、内涵深厚是非常重要的。要得到这样一个目的,解说词是很关键的。在写《靳》片的解说词时,除了朴实的风格外,我们在语言的意味深长上千锤百炼。

《靳》片分上、下篇,上篇反映的是拥军爱民、捐资助教、扶贫济困三个内容,下篇反映的是荒山绿化。在反映靳月英战争年代拥军的一个场景中,我们这样写道:

……靳月英组织带领群众抬担架、救伤员、送军粮、做军鞋。为把有限的粮食省下来送到部队,她几年中没有吃过一口白面,全靠山野菜、地瓜藤填充饥肠;为给子弟兵做棉鞋,她掏空了家里的破棉被,又掏空了棉裤里的棉花,自己却把野草缝在棉裤里抵御严寒……

靳月英的扶贫济困资金都是自己节省下来的,为了表述她扶贫款来的不易,我们用了几个排比句来说明:

……春天,靳月英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在砂石坡上、石头缝里,一点点的采集中草药;夏天,靳月英翻山越岭,在一棵棵槐树上摘槐米;秋天,靳月英提上篮子沿着山路采野果;冬天,她又拿上镰刀把满坡满坡的荒草割成堆、堆成山。……

靳月英植树的荒山是千年不毛之地。在这上面植树简直是在跟穷山恶水作斗争。为了表述其艰难,我们用心在呼喊:        

这是怎样的一座荒山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陡峭的山壁。别说一个年逾六十的老太太,就是年轻人上山栽树,难度也可想而知。靳月英却没有屈服,她用信念和执着栽活了一片片树木,染绿了一片片荒山……

    靳月英营造“八一林”,是非常艰苦的。在这个片段中我们这样表述: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靳月英不停地挖坑、填土、栽树、浇水。一人干不完,她就带领全家人干,发动乡亲们干。用坏了多少镢头、多少箩筐、多少水桶,谁也说不清楚。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感动了荒山,200多亩绿化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成为水库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带着对丈夫的深情和对山村的热爱,她为这片林起名叫“八一林”。

在对靳月英高度概括时,我们反复吟诵,提炼出这样几个排比句:

    ……靳月英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却用最朴素的爱民、为民思想留下了一种不朽的精神;靳月英没有高深的文化,却用那粗糙的双手在大山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靳月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一颗滚烫的赤诚之心为党和人民奉献着;靳月英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而她却时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走在时代最前列。

这就是靳月英,伟大与平凡交织,普通与崇高叠印,不以善小而不为,好事实事做了一辈子。这就是靳月英,一山一石,倾注恋乡之意;一纸一笔,表达重教之心;一针一线,紧连拥军之情;一草一木,凸显绿化之志。

在这些语言的处理上,我们让语言富有音乐感,朗朗上口,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做到了让观众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

 

细节:成败之源

   

    成功的纪实片必须有感人的细节。同样,在《靳》片中,我们用了大量的细节来突出真实的英模形象。

    先说靳月英的那双手,这不是一双普通的手,这双手布满老茧、青筋暴跳,却弹奏出了山区发展的和谐乐章。为了展现这双手,我们在拍摄时非常注意她劳动时手的动作:在修整梯田搬运石头时,那双手就像一个大钳子,搬得重、抓得牢、搁得稳。一次,一块石头砸破了她的手指,鲜血直流,她从身上找到一个布条简单地包了包,仍然继续劳动。在扣挖石缝中的土时,那双手就像一个铁耙、铁钩,不怕荆棘、不怕圪针,就像音乐家在弹奏钢琴,又像艺术家在勾勒画卷。在摘花椒时,我们觉得无从下手,生怕花椒圪针刺伤手指,靳月英那双手却娴熟地在树上绕来绕去,不大工夫,花椒便满了筐、满了袋。这些画面,我们都一一捕捉。

    再说靳月英的双肩。膀宽腰圆未必能扛起重物,而靳月英却用柔小的双肩扛起了太行山的希望。为保证苗木成活,她需要把水库里的水挑到山顶上,我们亲眼看到,靳月英用扁担把满满的两桶水挑上了200多米高的山坡,水却没有洒出一点。她用肩膀扛石头和树苗,50多斤重的石头,她一气能扛到几百米外的地方。成捆成捆的树苗比靳月英还高,她却能从家里将树苗背到三里外的山上,傍晚,她还要把小山一样的草捆肩扛回家。要么在朝霞中上山,要么在夕阳中下山,靳月英的一点一滴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经典的剪影,这是英模的形象啊!

    还有靳月英的脸。那张脸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一捧不加任何修饰、非常自然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在阳光下闪光,在脸前跃动。满脸的皱纹深一道、浅一道,刻满了她人生的阅历。她的笑,天真、直率,慈善和宽厚毕露无遗,让人感觉她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容易让人走近的老人。靳月英的身体非常健康,她脸上的光泽就给人风采依旧的感觉;劳动中的靳月英又是认真的,她一个人在大山上默默地劳动,汗水流过额头、流过眼睛、流过脸颊,然后滑落在大山上,她顾不上檫一檫,神情告诉人们,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大山早些变绿,让村民早些富裕。

    靳月英的那双脚很小,给人的感觉好像风一吹就要倒下。但常年在山上劳动,练就了那双脚站得稳、走得快。这双脚趟过多少次河、上过多少次山、走过多少次冰天雪地谁也数不清。一天,我们扶着靳月英穿越绝壁,因为绝壁下就是水库,非常危险。她笑笑说,别操我的心了,让我帮你们过吧,这条路是我走出来的!我们发现,她疾走如飞,从容走过,还把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还有一次,靳月英在山上采摘果实,天下起了倾盆大雨,靳月英的脚上粘了厚厚的一层泥,她手提丰收,艰难地迈着脚步,一步一滑、一步一歪的移动着,然后把采摘的希望放到附近的小石屋里。多少年了,靳月英就用这双脚走过泥泞、走过风雨、走出了大山的富裕之路。

    还有好多的细节,我们都用摄像机一一记录了下来,恰到好处地用到了最合适的地方,收到很好的效果。

 

音乐:烘托宣染

   

    整个《靳》片,音乐、解说、结构、逻辑浑然一体,宛如一气呵成。特别是在背景音乐的处理上,许多地方或令人深思,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振奋,或令人赞叹,收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

    在表现靳月英丈夫坟前痛哭的场景时,我们配加了凄凉的二胡音乐。杨贵、靳月英、小锁三人在坟前鞠躬,然后靳月英想起了50多年前的丈夫,放声痛哭,她边哭边说,倾诉着半个世纪以来对丈夫的思念。看到这里,人们最容易引起共鸣,加上音乐渲染,观众的眼泪会不自觉地溢出眼眶,也会对英模仰慕有加。   

    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靳月英带领她的林业队在夕阳中挥镐舞锨向荒山宣战。这是一个酣畅淋漓的宣战,有着战天斗地的气魄。靳月英一只手提着箩筐,一只手指着前方,号召大家要把眼前的荒山绿化完。林业队员渴了就喝上一口葫芦里的水,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累了就讲上一段故事。为体现“快乐而艰辛地劳动”这一深层内涵,我们配加了欢快的音乐,整个画面显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几年前,河南省组织文艺家采风团为靳月英演出,我作为记者跟踪采访。当时,在靳月英不大的屋子里,几名艺术家即兴编了一个唱段歌颂靳月英:我们都在歌颂你呀!靳月英,你有一颗赤诚的爱民心……这个唱段是歌颂孔繁森的《公仆赞》的曲子,我完整地摄录下来。在《靳》片中,我把这一情景作为同期声完整地用了,在紧接着的一组画面中,没有解说,而是让《公仆赞》音乐贯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靳月英住院期间,是我了解她最多的时候。可以说是无话不说。一天清晨,靳月英难过地告诉我们:我做了一个梦,我在山上栽树,发现有的树该浇水了,有的林该除草了……。在《靳》片中,我特意将这一个场景写了进去,为说明是一个梦,画面做了梦幻处理,在梦的场景出现时,音乐缓缓升起,让人的思路也走进了靳月英的梦境。同时,人们的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靳月英,病床上仍然想着树,梦中也在牵挂着树,多么好的老人啊!。

人间万事出艰辛。纪实片《靳月英》(另一版本叫《太行情节》)在经过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之后问世了。真诚希望看过此片的人多提宝贵意见,也敬请行家里手斧正、指点!

    (备注:本文于200711月在《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上刊发。)

 

 

 

 

《问心》作者:周鸣祥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13839206993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