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作者:周鸣祥

 

 

 

 

 

 

 

 

人生的三次跨越

  
人生的三次跨越

――-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印象

 

其实,早在拍摄《奏响富民乐章》这个片子以前的很多年,我就认识了主人公介同彬。这位如今的全国人大代表,那时候,还是一个事业刚开始上规模的私营企业带头人,这些年中他的成长和跨越,历历在我心中,这使我在拍片时水到渠成。不过片子拍完后,总觉得还有很多感触没有抒发出来,尤其是这些年我与介同彬的交往中他带给我的那些震撼和思索……

吹皱一池春水

 

介同彬的第一次跨越始于2002年。

那一年,河南省淇县县委在全县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牧专毕业的介同彬率先走上了大学生村官之路,也同时成为村里的“新闻人物”和父母眼中的败家子。邻居天天笑他,父母天天骂他,而他义无反顾。

介同彬成为“新闻人物”,在当时几乎是必然的。那时候,人们都以孩子能跳出垄沟为荣。介同彬读完大学回村重新做农民,人们就觉得他“精神有问题”。

认识介同彬后,有一次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有些气愤地说:“为啥他们上了大学都不愿再回农村?因为农村穷嘛。但我觉得,农村不是穷在资源,是穷在文化。农村的文化人多了,就会好起来,富起来。我只是在这里做了第一个。”

介同彬的作为如清新的风吹醒了沉闷的土地。他的第一步,就是承包了原属村集体的一个破败的养猪场。当时他身无分文,而承包养猪场少说也需要一百多万。父母不给他钱,亲戚朋友也不愿意借给他,他就跑到外地,找同学借,向银行借,向银行贷。最终这个养猪场硬是让他承包了下来。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当多少个家庭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介同彬和妻子却在猎猎寒风中守护着心爱的仔猪。后来他的妻子流着泪告诉我们:“白天不是白天,晚上不是晚上,他都住到猪舍里去了。小猪生病,他就把它搂在怀里,比自己的孩子都亲。”第二年春天,杨柳吐絮,介同彬把商品猪销向市场,得到丰厚的回报。村里的干部群众服了:大学生村官还真就不是普通村官呀。

也是在那时候,我第一次接触介同彬,他给我的印象是:不可思议。在那个年头里,年轻人都爱往城里跑,进了城就不回来了。而介同彬却从城里往农村跑。这使我的脑海里跳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村官,他的人生路将走向何方?

 

独乐乐不如同乐乐

 

介同彬的第二次跨越起始于2004年,

那年五月,他投资一千多万元成立了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并很快使这家企业成为淇县畜牧“四小龙”之一,从而他又一次成为当地新闻人物。我也第一次受命正式采访他。

一个雨后的上午,我走进了他的公司,一片片绿色的草地,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洁净的办公区,现代化的设备,精神的小猪崽儿……这就是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手笔。我和同彬走在乡间的田野上,他如数家珍般叙述着他的过去和现在,兴致勃勃地勾画着他的和他们村的未来。两年间成为千万富翁,介同彬创造了一个财富传奇。我对介同彬,已充满了崇拜。

但当时我苦思不已的问题是:假如介同彬不是千万富翁,我还会那样崇拜他吗?我崇拜的到底是他的成就,还是他那颗不屈的心灵?答案其实是自己不想接受的:我崇拜的是,其实是一个加冕了财富光环的他,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崇拜。

然而那个上午介同彬带给我的震撼并没有结束。也正是从那个上午开始,我真正邂逅了一颗高贵的心灵。

介同彬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他的养殖场手一挥:“看见了吧,这都是我的。可是我宁愿这是我们这个村所有人的。我一个人富,没什么意思。我想我们村人全富起来。”他思索了一会儿,悠然地说:“独乐乐不如同乐乐呀。”

那以后,介同彬和村干部一起筹措资金一百多万元,依托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淇县农友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服务的管理模式,为养殖户解决后顾之忧,号召农户养猪。为了让村民和社员掌握更多的养殖知识,他率先在自己的公司安装了一套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定期组织技术人员上网学习。偶尔还聘请省农大专家现场辅导,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人员。在他的带动下,目前,他所在的原庄村80%的村民搞起了养殖业,仅年出栏1000头的猪场就有11个,成了著名的畜牧养殖专业村。

 

同学少年都不贱

 

介同彬的第三次跨越起始于2006年。

当年六月,介同彬到坡袁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坡袁庄村被人们戏称为“破袁庄”,是穷得很“著名”的村子。介同彬到任后,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村情民意;晚上组织召开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大计。一声声话语温暖着群众的心窝,一个个设想点燃了群众致富的心火。他多方筹资,同时自掏腰包,为坡袁庄村筹建“两个小区”:年出栏万头的无公害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和占地300亩的蔬菜种植小区。“两个小区”全部投入生产后,可使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集体收入超百万。干部群众心潮澎湃,无不感激地说:他让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我问他,掏自己的腰包你不心疼吗?他说:“心疼啊,这是我的血汗钱。可是,我一个人富了,乡亲们却还那么穷,我作为一个村官,心更疼。”

在我采访介同彬的时候,两个小区正在紧张地建设。村民们自发地前来参与施工,见到介同彬,就憨厚地一笑,再无言语。我忽然想起一首歌里唱的:“无言无语的爱,才是真诚的爱,真爱何必多语,我们牵手走过。”当时还不是很理解这些歌词,只是向往它所描述的境界。这时,看着村民腼腆而又高兴的笑容和他们那专注地看着他们的书记的目光,我忽然明白了,介同彬收获了这个世界上最真挚的爱戴。

我忽然有个想法,就是打听一下介同彬当年的同学们的情况。但是毕业多年,介同彬和很多同学都联系不上了,只知道其中有些人,或在郑州,或在鹤壁等城市,“混”得很不错。还有几个做了饲料公司的经理。如今再问他羡不羡慕那些留在大城市的同学,显然是多余的了。我就问他:“想象一下,要是你当初留在城里了,会怎么样呢?”他愣了下说:“没想过,这些年都没时间去想,想不出来。”其实,他不用想,与今日他所做的一切相比,这个“如果”,显然是没有意义的。或许是我的思路仍然扭转不了,仍然贪恋着自身在城里的那安稳的生活。也或许,在我的心里开始了这样的一个设问:如果,如果当初,我来农村……

杜甫语言:“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是啊,“衣马轻肥、不相闻问”不是介同彬赞赏的境界。如今,他走进了更加广阔的田野,他散发着自己的光热。人生到了此刻,已经超越世间所有,鲜衣怒马,何以益之?

 

(备注:本文于200810月在《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上刊发。)

 

 

 

 

《问心》作者:周鸣祥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13839206993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