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泉见闻

 

  

凉水泉见闻

 

 在灵山景区,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凉水泉。原有四百余人,多数已迁到山外,只剩有百余口,青年人外出打工,村上只剩些老人、妇女、儿童,很有些空旷。凉水泉是玉带河的发源地,经灵山龙潭而出,绕灵山古寺而过,穿窄峡天险而进,注红卫水库而蓄。从凉水泉流出的水多少年来奔腾不息,养育着她的灵山儿女,而今旅游局在凉水泉开景点、办度假村、石头城、休闲山庄。听说刘、邓大军南下时还在这里住过。这次迎接“五一”培训导游,我们专访凉水泉。

 原来的山路已铺上柏油。村子已对外开放。街道上摆满的篮子里有冬凌草、蒲公英、花椒、核桃等,女人们正热情地向游客出售。很显然时代的发展正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我们看了“三面房”、“四合院”、“楼上楼”、“院中院”等建筑,全部都是石头建成。又看了龙泉洞、饮马池、断路崖、观音落凡、黄土高坡等景点,全是天然原始。确定路线,做好记录,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我忽然想起答应过大家一定能吃上柿饼的承诺,就说“再找一找。”

 新的发现竞在这无意之中。

 我们翻上一道坡岸,又上一段台阶。在两间瓦房门外站着一位女同志,一看就像一位教师。她说“这是学校,正上课,请不要大声说话。”

“这是学校!”,她的第一句话就揪住了我的心。她告诉我她姓王,叫王桂青,娘家是石老公村的,在这教书十多年了。每月二百元工资,如果她走了,这里很难再找到教师。“孩子们上学不容易,我得尽心。”我提出能否到教室看一看?她犹豫一会还是答应了。

 教室里几张桌子不算新,地面不算平。十几个学生分三个年级,孩子们都是布衣、布鞋、布书包,正在专心的做作业。惊奇的是我们一下子进来八、九个人,她们只有惊异却没有迎接。黑板上的作文题目是《长大了我要做什么》。我跟老师说:“让同学们休息十分钟,导游员为孩子们唱几首歌,也算一点爱心。”老师同意了。导游们不用发动,耿海菊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马杰的歌曲“父亲”、“父老乡亲”、“妈妈的吻”接踵而来。演唱之后,并没有热烈的鼓掌。我看到的是孩子们一双双眼睛里传神的惊喜和心灵深处纯洁的童心。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我给你拍个谜语,看你们谁知道。”谜语是“天不知道,地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我集中思考,一时竟答不出。她抬起了她的脚,我们看到她破帮的鞋底上磨透的大窟窿。虽然是一片笑声,我却五味俱全,贫困仍困扰着孩子们这一代……老师说:“谢谢你们,我不能远送了。”我拿出身上仅有的十元钱递给老师,“给孩子们买个本子吧……”

 张晓燕三元钱买回来人家仅剩的一袋柿干,边休息,边品尝,都说今天的收获最大。这时走过来一位老人,他是送钱来的,不要柿干钱。我说:“那咋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说“那时咱们军队最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老百姓拥军,支前啥都搭上了,谁要钱。”“那你给我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吧!”他说:“上年纪了,八十三了,姓李叫李全福,以前刘、邓大军民兵训练我都参加过。”说着,唱起了当年的训练歌:

 “太行山高又高,民兵健儿逞英豪。咱民兵强又强,消灭故人保家乡。永远跟着共产党,幸福生活万年长……”

 他挥着手,抡着胳膊,衣袖处露着补丁破烂,他完全不顾。我心里又一阵酸楚,解放五十多年了,向往着的好日子还一代一代地向往着……

导游培训结业了,在小山村职教的女教师,十几双纯洁、天真的大眼睛,拍谜语小女孩鞋底上的大窟窿,那八十三岁老人……一直在脑海中浮现,让我冷静,令我深思。凉水泉啊,凉水泉,什么时候才能洗尽你心头的忧伤!?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年轻的容颜!?……

五月初,我得知一个喜讯:县委组织部从旅游局抽调干部,和市派人员组成帮扶、脱贫工作队进驻凉水泉。

 

                                                                                    2003年10月  

 

 

 

 

《摇篮》作者:周在楼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13839206993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