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作者: 周在楼

人 生 摇 篮

人 生 摇 篮

 

周 在 楼

(代  序)

 

宇宙是群星的摇篮 ,大海是太阳的摇篮
社会是人生的摇篮,努力是成功的摇篮

……

    我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三日生于河南省淇县西岗乡郝街村。一九五二年上小学。一九五八年上初中,参加大办钢铁。一九五九年挖大河,学校先是“四集体”,吃住在校,后回生产队,最低吃粮标准二两七钱二。一九六零年国家提出百日休整,学校停课,一九六一年复课,我初中毕业于汤阴第三初中(当时淇县合并到汤阴县)。学生时期常常因老师课堂读一篇自己的作文高兴好几天。时遇三年困难时期,加上家庭富农出身,继续上学已无可能,我回到自己的家乡生产队当了农民,那年我十五岁。

 文艺创作是我的第一志愿,“俯首甘为孺子牛”铭刻在心。而现实的农村生活状况好象理想又是一种梦想。我放过羊、放过猪、掏过厕所、替人写信写春联、为人垒锅修煤炉,多年的生产队生活使我成为一个各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的多面手。由一个一天挣三个工分的孩子成长到一天挣十个工分的头类劳力。大队干部往往把我从生产队抽到大队干些特殊的事情。一九七零年我结了婚。

 郝街有个业余剧团,剧种是四股弦,来成恩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十四岁那年生产队长常清安叫我去学戏,我很乐意,除努力学戏外,还给老师做些如推磨的杂活。师傅来成恩很喜欢我。我演过老戏,又演新戏,创作过一些节目。参加汇演,郝街剧团总是名列前茅,受到乡、县、地区的重视,甚至通知我们排节目《兄妹俩的婚事》参加省里汇演,现还有一张安阳地区群艺馆腾玉芝老师、贾彩云老师、县文化局领导和我们在一起的剧组照片。我也由当年唱戏坐不上椅子到一九八二年参加安阳地区业余导演培训班学习。当时村支书是李春付,剧团团长是张平安。

 我爱听广播,家里按了个小喇叭,后来也学写点小稿子,当时县广播站竟不断采用。我端着饭碗听着播音员播着自己的稿子,真有说不出的感觉,每每给我力量和信心。我坚持经常把身边有意义的事情写成小稿子,如《地头打场好处多》、《路边井没井盖害人不浅》、《酒场上的英雄不可逞》、《光棍村飞进凤凰群》等,送到广播站他们都采用,还配音乐。当时苏志敏站长、黄香玉站长、杨华编辑、马海庆记者、播音员侯烈英、魏秀梅、张俊英、孙宝英等对我帮助都很大,人生路的开始或许就是从那时铺垫。

 一九八二年是我收获的季节。柳永恒是我的第二位人生老师。从他那里我学了不少东西。《故事之花初放争艳》在安阳(群众文化)首篇刊发。新故事《新村喜事》(后改《解疙瘩》)在(河南农民报)整版发表,填补了淇县在省报文艺作品发稿为零的空白。一篇《产驹十二个,如今又怀胎》的小稿被四家报刊使用。那一年我随柳永恒局长四次到安阳地区参加文化双先会、故事演讲会、文艺创作会、导演培训班等活动。被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评为创作一等奖。创作的新故事《月奶奶》被拿到省里汇讲,获优秀创作奖。宣传部领导叫我在会上介绍创作经验,我仔细想后说:“我们没有华丽的词澡,但有朴实优美的语言;我们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九八三年省群艺馆顾丰年老师来淇县培训业余作者,大会上选读解剖我的新故事《腊月十九的新娘》,会后一些业余作者到我家来,问:“你是怎样搞创作的”。我说:“你们看,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农村的生活还使我成为一个瓦工匠。我从当小工开始,人家休息我学垒砖,收拾泥缝,从垒锅台到修厕所,从整渠道到盖场房,从建楼房到工地施工领班,我多处学习从不马虎。一九八二年我村建一座楼房,我负责领工,四周邻村都关注着,看建的怎么样。我在按门窗时把从柳永恒局长处学来的“窗大任我望四海,门高任我展翅出”的诗句当喜贴贴上门窗,引起不少人的品评,都说另有一番韵味。楼房建成后,受到社会的认可,后来建房的人纷纷来我队签约合同。我总愿把一些枯燥的生活工作加上艺术色彩、文学色彩,生活工作时常有趣有味。一九八四年四月,淇县政协以业余作者的身份发展我为政协委员,连任三届。一九八四年十月,受淇县文化局局长柳永恒派遣到云梦山管理处工作。从此我踏上开创旅游事业的征程,填补起淇县旅游事业的空白,命运发生变化,那年我三十八岁。

 一九八四年的云梦山是一座废墟,来老师教我一段唱戏表古的段子伴随着我:前朝有个云梦山,云梦山有个老王禅。王禅老祖收徒弟,收了孙膑和庞涓。孙膑长来庞涓短,马陵道里结仇怨。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孙膑和庞涓。一九八五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管理处主任,后成立党支部,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方方面面的工作就看我们如何去开展。一九八八年八月的一天,美国芝加哥大学女教授斯特恩·道特女士由外文局翻译苏效庆女士和新乡大学芦俊梭校长陪同登上云梦山。简陋的办公室成了接待、就餐、题词的场所。她和我们合影,跑遍了云梦山,跑上了大草原、太阳洞,胶卷用完了,啪啪地拍着像机表示着遗憾。她给我们题词:我到过中国很多很多地方,这里是最美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这里有一种独特的、纯洁的、出泥而不染的天然的美。这里没有拥挤、没有霸道,到处是尊重谦让,姐妹相称,亲如一家。我要把云梦山的仙桃种子通过丝绸之路带到美国,撒到芝加哥的大地上。临别上车时她又说:“今天是我最愉快的一天。”我把想好的一句话作为结束祝福语说:“祝您有更愉快的明天!”她听了以后又下车说:“不会有比今天更愉快的了。”还是人家的话作了结束语。我太佩服她们了,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马上写出通讯《美国客人在云梦》送《鹤壁日报》随即发表。

 一九八九年三月,县委书记刘贯军、县长刘子印派我随鹤壁组团到珠海、深圳考察二十多天。吸取了南方滚雪球发展经验后,我觉得更应加快我们的发展步伐。后来,县委书记徐光,副县长王喜平、赵启兴,县委宣传部长郭峰、李廷才、纪焕仁,文化局长石同勋,赞委办公室主任王笑君,公安局局长张永生,电业局局长常清江,公路段段长路桂科等多次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工作,云梦山集资兴建,通路、通电,发生着破天荒的变化,云梦山的工作列入淇县四大班子的重要工作日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小县大旅游的框架初步形成。我到鹤壁市参加市政协、宣传部、工会组织的演讲,《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获特等奖,并指定到省里参加汇讲。

 一九九四年,县委书记徐光亲自主持,淇县与北京、云梦山与国防大学合作,请来原中顾委常委李德生和多位著名专家召开首届鬼谷子思想文化研讨会,考查论证朝歌和云梦山鬼谷子地位、价值及其意义。多方专家云集淇县县城和云梦山上,我正好参加研讨会全过程,时天降喜雨,彩虹通天接地。朝歌殷商文化、云梦山鬼谷子文化得以发扬壮大,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万民颂扬。国防大学研究鬼谷子文化的专家教授房立中著书《鬼谷子》、《鬼谷子与云梦山》,淇县十年的云梦山工作成了房立中教授多年的鬼谷子文化探寻积累的论证,专家的题词、论文,也都注入了史册,确定了鬼谷子思想文化,奠定了云梦山发展的基础。后周边二十八个市县领导到淇县参观学习,徐光书记叫我提前三天介入云梦山培训导游,王喜平副县长亲自坐阵,成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接待任务,淇县旅游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九九五年,王臣堂局长派我到灵山工作,面临的又是一片荒山、废墟。我坐上奔马三轮车,面向西北直朝灵山。来老师教我的一笔表古唱段又伴随我派上了用场:“前朝有个殷纣王,女娲庙内去降香。风吹竹帘露神像,露出女娲好梳妆。他观女娲长的好,搬到朝内封朝阳。这句话儿不好讲,提笔留诗粉白墙。留罢诗句出庙院,女娲赴宴回庙堂。女娲赴宴回庙转,看门徒儿对她讲。女娲一听心好恼,差下苏妲己扰乱朝纲。纣朝差下妲己女,吃人肉喝人血殷纣灭亡。”随着女娲峰的发现,加上封神演义的阅读,连系朝歌历史,殷纣王女娲宫降香,确立了朝歌与古灵山的关系,奠定了古灵山母亲山女娲文化的基础。徐光书记亲笔题词:女娲峰。市委书记韩天经看了灵山女娲峰后提出:一、加强景点保护;二、加快灵山发展;三、拓宽景区道路。修窄峡天险的公路时,徐书记任修路小组组长,十分钟的现场会议,保证了雨季前的通车。

 一九九六年鹤壁报社到灵山举办笔会,会后发了不少赞颂灵山的文章。报社总编姚菊泉为我专发了一篇《自然之子:记灵山管理处主任周在楼》的文章。自然之子,多么高的称谓,让我感动和震撼,也定了我离不开大自然的命运。

 一九九七年局领导派我到摘星台工作,建设摘星台公园。王臣堂局长对我说:这是书记工程。徐光书记说:你是我亲点的将。后又成立淇县文物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考察开发全县旅游景点。

 一九九八年四月,王臣堂局长派我到桃园,成立桃园景区管理处,开发桃园景区。我来到桃园回忆着,云梦山是峡谷,灵山是山水,摘星台是遗址,桃园是风光。我云梦山苦炼敬鬼谷,灵山顿悟拜女娲,摘星台反醒读历史,桃园融入赏风光。好,都是学知识的好地方,我又坚持了下来。《小草》、《三条水缸》、《太阳与月亮》、《力的较量》、《无极母三点鬼谷子》、《桃园感悟》一篇篇作品接踵而来,多个媒体陆续刊播。《力的较量》后改电视散文《万年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二000年春,市委书记李新民,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国新,县委书记张民堂,副书记姚学亮,县文物旅游局局长燕昭安等人到桃园景区考察旅游资源,李新民书记当场指示:“要加快桃园发展”。姚学亮书记当场提出:“发展大旅游,学习周在楼”。后办水、办电、修路、引资,桃园快速发展的车轮启动了。那年我被评为鹤壁市旅游战线先进工作者。

 二00三年九月,桃园合并为云梦山景区。十月到新乡走访代表筹办集资代表大会,晚上冒雨回山,因路况不好,腰被蹲伤骨折,住院一个月。二00四年二月小脑大面积梗塞,到卫辉住院一月有余。燕昭安局长、董文春主任等领导去看我说:“常年工作劳累,身体摔搬受伤,以后可一定好好休息。”。

 二00七年十一月退休,现在桃园居住。二十五年在淇县的景区景点转了一个圈,后半生是在景区度过的,我把身心献给旅游事业,把最美好的风光献给了最美好的人,大自然也给了我很好的回报。我欣喜的看到一座座废墟、荒山变成了国家四A级景区,一支支旅游工作队伍正在成长壮大,一个个梦想变成或正在变成现实,我很欣慰。

 现在我退休了,回忆以往的生活,既苦涩又充实,既艰难又豪迈,既曲折又无愧,既丰富又多彩。我认为,春夏秋冬都是阅历,任何生活的土地都有充足的营养。做任何事情不要觉得屈才,不要怕吃亏,只要有播种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奉献就有进取,有努力就出成果。现把多年来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汇集成册,不成文句,起名《摇篮》,以与知音、同仁回忆、品评、沟通!

 感谢我的前辈师长!

 感谢我的家乡亲人!

 感谢我的同志朋友!

 感谢我的心灵知音!

 

                         二00八年七月十六日    

 

 
 

 

 

 

《摇篮》作者:周在楼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13839206993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