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都朝歌有渊源的成语典故


  朝歌典故

不食周粟

 
 

伯夷和叔齐

http://client.joy.cn/flvplayer/627994_1_0_1.swf

不食周粟

【成语典故】不食周粟 (bù shí zhōu sù)

【典故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成语释意】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朝歌渊源】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他俩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之战,不该起兵攻朝歌,叩马而谏,周武王不听,此后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发誓不食周粟。

【成语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在今辽宁卢龙东南。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引用示例】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附录】《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

              (淇园工作室某某某整理)

 
 

返回目录

上页<-- 本页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和淇园工作室编辑整理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