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恶居下流 (wù jū xià liú)
【成语出处】《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成语释义】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指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
【朝歌渊源】子贡以帝辛为例,来说明君子都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从而承受天下恶名,指出史书中记载的帝辛的罪恶其实是世代层积的结果。
【成语故事】
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历来被认为是有名的暴君,就连很多作为信史流传的史籍也记载了很多他的暴行。《尚书·牧誓》是周武王大军在牧野的誓师之词,为史官记录较为可信,其中指出帝辛的罪恶有:听从妇人之言;不祭祀先祖;不重用宗族,对四方逃犯委以重任,以致违法作乱残害百姓。
《尚书·泰誓》三篇之中罗列出的帝辛罪状更加具体,也更令人发指。它说帝辛不敬上帝,沉湎酒色,残杀百姓,大兴土木,用度奢华,炮烙忠臣,剖杀孕妇,亲近奸邪,砍断朝涉者的小腿,挖出贤人的心脏。后世学者多怀疑《泰誓》为伪作,认为其内容并不一定可靠。无奈何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些不知何据的离奇故事在民间谬种流传,从而使得帝辛的暴君形象根深蒂固,真实的形象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作为历史文本的史籍,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主观色彩。周朝灭商之后,自然会在其官方史书中竭力论证武王革命顺天应人的合理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会对覆灭的商王朝亡国之君帝辛的某些短处和恶行加以放大,以证明他亡国的历史必然性。随着年代久远,历史的真相也渐行渐远,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只能得之于史籍,帝辛(纣王)从此成为暴君的代名词。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善于独立思考的一位。此时距离商朝灭亡已近六百年,他心中形成的纣王的形象,基本就是上述的暴君形象。但是子贡并不迷信史籍,他在深思熟虑之后对纣王的身后事得出了如下结论:纣王的罪恶,应该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因此君子都不愿意处在卑下的地位,以致于天下所有的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应用例子】:
【原文附录】《论语·子张》节选: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尚书·泰誓》节选:
王曰:“……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尚书·牧誓》节选:
王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淇园工作室王之珩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