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
荆轲旧居:在县境内,战国时刺客常居于此。
风云雷雨坛:在县南关路西,祭器同社稷坛全。
高登桥:在县南三里许官路上,嘉靖二十四年义民高登创建,有记。
二、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
荆轲旧居:在县境,战国时刺客常居于此,今失其所在。
集市:旧管集市九处:县前集、大街集、南关集、北关集、东关集、新街集、高村集、卫县集、承宣街集。
高登桥:在县南三里官道上。
三、清乾隆十年《淇县志》:
义冢:一在南关外二里,赵应熊施地二亩四分……
讲约所:一在北关、一在南关、一在永兴店、一在南阳、一在青龙镇、一在高村。每逢朔望,聚集僚属、绅衿、耆庶、宣讲。
南邮亭:在县南五里,康熙二十四年知县赵之屏建,正房三间、伙房三间、门房一间,用价银十四两,置地一倾,知县赔粮,地归南关关帝庙。
漏泽园:在南关外观音堂西,雍正六年,贡生高监儆倡捐,约高无矜、高樾、高棠、高监训、高树德、高树典,用价银五两买地二亩,立石碑详载四至丈量弓口。
四、清光绪二十六年《淇县舆地图说》:
南关厢:副城南,东西有龙须沟。户百二十四,口三百二十一。沃土宜麦秋,二获。
五、清乾隆乙亥《汲县志》:
荆轲旧居:荆轲有旧居,在淇县。
六、《朝歌乡志》:
荆轲旧居:旧淇县志古迹部分载:“荆轲旧居在县南,战国时轲常居于此,今失所在。”又在县南三里许之南堂(即观音堂)庙墙上嵌一石碑,仅记“荆轲幕在庙南”云。按此,荆轲常居朝歌无疑。
荆轲古冢:在朝歌镇南关外之南……南堂庙后,靠折胫河岸北有古冢一处,传为战国荆轲之墓。荆轲亦淇隐人,刺秦失败后,淇地人重其义行,乃收其尸葬于此。民国十八年淇县师范学校校长李道三,曾盗掘此冢,内有水,颇寒冷,于其中获古剑。剑三尺,绿色斑驳,寒光逼人,李乃据为私有。现不知落于何处矣。
七、古文物与古墓葬:
汉铜尊:1982年春,在南关南台(菩萨庙)后地发现,始在南关高代泉家存放,1984年7月交县文管所。此尊全国发现较少,它为研究汉代铜尊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汉百乳鉴:1982年,南关村高代泉在南台后地挖出,1984年7月,交县文管所保存。此鉴为圆形镜面饰百乳图案。直径11厘米,边厚0.5厘米,为西汉铜镜工艺铸造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西汉铜盆:1982年春,南关村高代泉在南坛后地挖出,1984年7月,交先文管所。铜盆高10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4厘米,圆形、宽沿、平底、通体素面。
南关古墓群:在南关村西南,1952年仍存10余处,其中大者4处,多属汉代。1958后平整为农田,但地下未经发掘,保存良好。
铁磬:铁磬呈盔形,直径 厘米,高
厘米。球形面有三个分布均匀的圆孔。击之,声音清脆嘹亮。磬身有铭文:卫辉府淇县高村镇南门外观音堂铸磬一□重十二斤。主持僧如江。康熙七年五日造。
八、现代文物
毛主席塑像:现存于南关,为纯白色石膏胎质半身立像,高1.1米,宽1.2米,厚0.45米,神态慈祥,栩栩如生。此像为上世纪60年代上级作为奖品奖励南关大队的,原放在大队部二楼广播室内,1982年,该楼倒塌,毛主席塑像被埋在废墟之中。村民李根生冒着生命危险,硬是从倒塌的废墟中找到了这尊塑像,经清洗、擦磨,修补、刷漆等工序,精心修复了毛主席塑像,使之完好如初。如此之大的毛主席塑像,在县域内是绝无仅有的。近年来一些文物贩子闻讯后,不断有人找上门来,愿出高价卖走,但都被群众一一回绝,他们说:“卖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卖扎根人民心中的毛主席像。”为了更好地保护毛主席塑像,南关群众专门盖了房子,并指定专人负责看管,每天来毛主席像前瞻仰、悼念的群众络绎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