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史迹丛书《南关索古》---淇园工作室编

今天是:   

主页 序言 封面 目录 插图 附录 编后记 封底
     

荆轲与荆轲冢


荆轲与荆轲冢

 (淇园工作室王之珩撰文、纪翔摄影)

 

在兵连祸结的战国末期,朝歌属卫国。当时的卫国势力已相当衰弱,是魏国的附庸国。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荆轲,就生活在此时的朝歌城里。

荆轲,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是卫国人。他的先辈本是齐国人,后来荆轲迁徙到了卫国。清代《淇县志》说荆轲旧居“在县境,战国时刺客常居于此,今失所在”,据淇人相传,荆轲旧居就在南关一带。关于荆轲故里,民间有另一种说法是,荆轲生于淇地,其依据是南关一座庙里原存的一块石碑,上面说荆轲是“淇县姜庄人”,但现在碑已不存,无法确证。无论如何,荆轲曾长期在朝歌居住是没有疑问的。

荆轲受战国大环境熏陶,抱负远大,平日喜欢读书、击剑,因为不同凡俗,所以卫国人叫他“庆卿”,后来他游历燕国,燕国人叫他“荆卿”。他曾经向卫元君献上治国之术,可惜卫元君没有采纳。后来秦国东攻魏国,占领朝歌,荆轲被迫走上离乡飘流的道路。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跟当地有威望有才干的人物交朋友,以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

荆轲先到了近邻赵国,并不得志,他只好北上燕国。在燕国,他结识了生死至交高渐离。由于荆轲为人深沉稳重,而且见识不凡,他受到了燕国在野名人田光的青睐。后经田光引荐,结识燕太子丹,被拜为上卿。太子丹为保全燕国,谋划刺杀秦王嬴政,而荆轲就担当了赴秦行刺的重任,在易水河畔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悲歌。

来到秦国之后,荆轲献上厚礼和秦叛将首级,取得秦国君臣信任。秦王嬴政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接受燕国割让的督亢地区的地图。荆轲用卷藏在地图中的匕首追杀秦王,最终没有成功,惨遭杀害。

荆轲刺秦义无反顾,他慷慨赴死的悲壮义行,感天动地,在后世仁人志士之中广为传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怀念与敬仰。西汉太史公司马迁距离荆轲年代不远,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他用了大部分篇幅,详细描绘荆轲言行,向后人展示了荆轲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在末尾,司马迁盛赞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大意:他们五人做事,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他们出发点明确,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他们的名节流传于后世,难道是偶然的吗?)上世纪九十年代,影视领域掀起“荆轲热”,先后有多部作品将荆轲搬上银幕,使得荆轲可歌可泣的形象家喻户晓。

荆轲被害后,尸骨被草草掩埋于咸阳附近,后来淇人为其义行壮举所感动,将其尸骨秘密迁回朝歌埋葬。据南关老人回忆,过去南关南堂庙里有一块石碑,上有“携其骸骨移葬故乡”等文字,可惜现已不存。另据《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记载,荆轲墓“在淇县南一公里折胫河北岸,墓呈金字塔形土冢,高六米,占地约三十平方米,墓北有观音堂庙,庙碑刻亦记‘荆轲墓,庙南’字样”。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淇县师范学校校长李道三曾盗掘此冢,内有水,颇寒冷。李从中盗获古剑一把,长三尺,铜锈斑驳,擦拭之后寒光逼人,李将剑据为私有,现下落不明。有传言说当年李将此剑卖给一英国传教士,从天津港出海,现在流落英国,不知确否。

现在南堂庙南、折胫河北,有荆轲冢尚存,但经过多年来平整土地、开垦耕地等农业活动,其规模已大大缩小。上世纪八十年代,荆轲冢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像其他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一样,荆轲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沉寂于历史的角落,听任后人或扼腕凭吊,或冷眼无视。荒凉孤寂身后事,不废千秋美名扬,一声叹息而已。

 

附:                   

《咏荆轲》

东晋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淇县史迹丛书《南关索古》---淇园工作室编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授权独家刊载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