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 ||
常言到:鸟不忘旧巢,人永怀故土。旧巢能让鸟飞回,故土常使人梦游,人谈故土豪情爽,山水草木皆有情。为使人们在茶余饭后闲谈之中,增长对古都朝歌的了解,我们组织编写出版了《淇县史迹丛书》一书,此书力求历史性、知识性兼收,科学性、趣味性并重。 淇县地处豫北,东经114°17′,北纬35°30′,总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25.8万。京广铁路、高速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沿县域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南水北调工程跨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 淇县古称沬邑,又称沬乡,因沬水而得名。殷商帝乙时易名朝歌。曾为殷商后期四代帝都,西周春秋时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高村(淇水关)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淇河西岸,东经114°14′,北纬35°42′,总面积3700亩,其中耕地面积3200多亩,人口0.32万,7个村民小组。这里是淇县最早的古村落之一,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夏朝形成聚落,早期叫猿店、山河镇;殷纣时更名为淇水关,成为我国殷商末期著名的军事关隘;明万历年间改为高村桥,1958年定名高村村至今。 高村(淇水关)有悠久的历史。高村头畛地遗址,含仰韶、龙山(二里头类型)、商、西周四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东、南侧断崖上可看到文化层和灰坑,发现有石斧、石磨、石刀及大量陶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省、市文物部门认为,此处文化类型多,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高村(淇水关)有辉煌的过去。帝辛(纣王)时期,这里是古朝歌头道城北城墙与东城墻的交汇点,是从东面、北面进入都城的重要关卡,所以称淇水关。帝辛征东夷的部队就是从这里渡过淇水,开往前线的。这里是殷商末期重要的军事要塞,建有坚固的城堡,城墙建有四门,各门均有城楼。时至今日,古朝歌第一道城墙和淇水关寨墙遗址仍清晰可见。 淇水关古时为南北通衢,同时又是重要的水路码头,是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古时称为驿路,这里曾设有驿站。明清时期,许多学子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在驿馆客栈留下很多字谜诗,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从此路回京,并在高村小歇,因而这条路又被群众称为御路。 重要关卡、军事要塞、水陆交通,这一切促成这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淇水关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招旗飘飘,是当时淇县著名集镇之一,现存的几块捐资碑上可以辨认的商铺、银号就有几十家。 悠久的历史,辉煌的过去,使高村极具影响力。从古到今,这一带的村庄,行政区划都以高村命名,无论乡、镇政府所在地是否在高村。京广铁路经过这里的车站,也被称为高村桥车站。 斗转星移,如今的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宽敞街道整齐干净,老百姓的笑声、车辆的轰鸣声,商店的喇叭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交响曲。由于毗邻鹤壁市开发区,高村人正借市委开发淇河之机,变换思路,脚踏实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和谐的新家园。 高村辉煌了几千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古关一定会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淇园工室作室 2010年7月 |
||
淇县史迹丛书《淇水关》---淇园工作室编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授权独家刊载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