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史迹丛书《淇水关》---淇园工作室编

今天是:   

主页 序言 封面 目录 插图 附录 编后记 封底
     

高村与淇奥


高村与淇奥

王之珩

    坐落在淇河西岸的高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村落。仰韶、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三千多年前,这里曾是殷都朝歌的北部门户——淇水关;西周、春秋时期,这里又位于卫国的宫室苑囿——淇园的范围之内。绵延千年的古驿道如今已宛若林间小路,一块清代的残留石刻“淇奥”,如同一位穿越历史的见证者,为人们勾画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和辉煌。“淇奥”,这个镶嵌在中国传统文化灿烂星河中的符号,至今仍是高村乃至整个淇县的骄傲。

 要了解淇奥,首先要认识淇河。话说那悠悠淇河,自山西省陵川县发源,穿过崇山峻岭,一路奔腾欢歌而来。在进入河南鹤壁境内之后,淇河如同被这一带的旖旎风光所吸引,蓦然转弯南下,浩大的水势在这里变得平缓,仿佛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终于找到了休憩的港湾。这里就是几千年来她所滋养孕育的淇县。

 淇河之于淇县,正如黄河之于中华民族,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河。距今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淇河之畔已有了先民活动的遗迹,尔后不断沿河向东南发展。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帝乙、帝辛先后在这里定都;西周、春秋时期,这里又成为卫国国都。在这五百年间,作为京畿之河,淇河在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也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要了解淇河的文化意义,不能不认识一个高山仰止般的人物,他就是缔造了卫国极盛时代的卫武公。卫武公是卫国始君卫康叔的九世孙,也就是卫国的第十世国君。他于公元前812年继位,为君55年。在他执政期间,能够不断自儆自励,百采众谏,察纳雅言,康叔建国时行之有效的政策,他都能够古为今用,付诸实施。他体恤民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充实。他以天下为重,出兵帮助周平王平息戎患,不仅提高了卫国在诸侯中的地位,也因为国力强盛得到卫国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卫武公在文化上的一大贡献是完成了淇园由殷商时期苑囿猎场)纣之竹箭园向卫国时期园林的转化,营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负有盛名的贵族园林——淇园。据史料记载,古代淇县气候温润,县西部浅山区、淇河两岸及东部平原,生长着大面积的天然竹林;到卫国时期,从贺家以南到卧羊湾一线之东广大地区仍是茂竹森森竹涛似海。卫武公特别注重都城北部、淇河沿岸的竹林栽培和保护。他还在竹林中增添了亭台楼榭之类的人文景观,使其观赏价值超过了原来的狩猎价值,完成了淇园由殷商时期猎场向卫国时期园林的转化,使淇园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著名的风景区。这时的淇园竹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由此逐渐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了中国竹的代称。后世数不胜数的文人诗作都饱含深情地吟咏着“淇园”和“淇园竹”,如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卫宗武《和新篁韵》:“竹君清绝润于玉,谱牒出自淇之澳。”都将淇园之竹作为竹文化的源头,与洛阳牡丹相提并论。

由于卫武公德高望重,卫国人对他的恩惠不能忘怀,于是写出了一首民歌《淇奥》,来表达对卫武公的尊敬和怀念之情。这首民歌后来被孔子收入《诗经·卫风》,作为情景交融的文学典范千古流传。

那么“淇奥”这两个字究竟是何意义呢?奥,读作,古代与“澳”字通用,后来就写作“澳”。历史上最权威的《诗经》注者、宋代大儒朱熹对“淇奥”的注解是:“淇,水名;奥,隈也。”淇指淇河;奥就是隈,即“山或水弯曲的地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那么“淇奥”就是指淇河发生弯曲的地方。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而言之,淇河转弯处就在淇县北部一带,因而“淇奥(澳)”和“淇园”一样,都可以作为淇县的雅号代称;小而言之,在淇县北部,高村是当仁不让的名村,正位于淇河由东而东南的转弯处,可以在县内专享“淇澳”的美名。因此,明代淇县知县张宜在对“淇澳”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将前任知县放错位置的“淇澳”石碑移到了“高村城之东、河之西”(详见文后附录二《淇澳辨》),即今高村村的东门石桥边,既纠正了前人将北思徳河当作淇河的错误,又还原了高村作为淇澳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古淇水关的东门上原有门额题曰淇澳绿竹,如今在高村发现的清代“淇澳”石刻,从其规制来判断,极有可能就是门额淇澳绿竹的残留部分。

《淇奥》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意理解详见文后附录一)如诗中描绘,在流水汤汤的淇河岸边远远望去,一片无边无际的竹林青翠繁茂,构成了一个生机鼎盛的世界。那些淙淙流水边的修竹,疏影摇曳,清高飘逸,引发人们心思旷远的遐想。一个文质彬彬、神采飞扬的男子走进诗里,他举止优雅,气度沉稳,从容如水,虚怀若谷。他就是卫武公,那个广开言路,虚心纳谏,95岁高龄还在谋划卫国发展大计的卫武公。在他身上,体现了很多与竹子一样的品性特点:高风亮节,顶天立地,胸怀坦荡,清雅脱俗……郑板桥曾经称赞竹子“未曾出土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其实这也是卫武公一生为政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淇澳之竹和卫武公的天然契合,使得淇澳之竹成为后世文人诗文画作中的常客,竹文化也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见文后附录三《淇园菉竹赋》)。

 斯人已逝,思接千载。卫武公和那水竹相映、风光秀美的淇澳,已经在《诗经》和后世无数的文人诗画中成为永恒。吴承恩在《拂云叟诗》中说:“淇澳园中乐圣王,渭川千亩任分扬。”如今,修竹不在了,清流尚在;睿圣的卫武公不在了,热土淇澳尚在,勤劳的人民尚在。想想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人们有理由期待她在不远的将来重现风姿……

 

附录一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xiù)莹,会(guì)弁biàn)如星。瑟兮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chóng)较(jué)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见《诗经·卫风》

【注释】

⑴ 淇:指淇河。奥:通“澳”,水边弯曲的地方。   

⑵ 猗猗ē一读:长而美貌的样子。

  ⑶ 匪:通“斐”,有文采貌。

  ⑷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⑸ 瑟:仪容庄重。僩:神态威严。

  ⑹ 赫:显赫。咺(xuān):有威仪貌。

  ⑺ 谖(xuān):忘记。

  ⑻ 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琇xiù莹:似玉的美石,宝石。

  ⑼ 会弁(guì biàn):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⑽ 箦():“积”的假借,堆积。

  ⑾ 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闻一多《风诗类钞》主张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所以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另,《诗经通论》曰:锡即银。古人银、锡不分,称银亦曰

  ⑿ 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

  ⒀ 绰:旷达。一说柔和貌。

  ⒁ 猗():通。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重(chóng)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⒂ 戏谑:开玩笑。

  ⒃ 虐:粗暴。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译文参见《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月版,第108-109页。)

 

附录二

淇 澳 辨

明嘉靖二十年淇县知县  山西蒲州人  张宜

 

淇,古名水也,而邑名以之,实在邑东二十里许,为南北巨河。土人因其出于太行,遂名为山河;因其多石,不能通舟楫,又名为石河。

呜呼!伪者出而真者晦矣。好事者迷其真,乃以北思德河为淇水,盖以“思德寓中,不可谖兮”之意,且其源出于卫武公祠之下也。殊不知武公祠胜于弘治初年,亦司土者推其思德之意而成之耳,非古迹也。观石刻曰,此盖其游息处也,可见矣。

至正德初,刘君继祖公雅尚古,始建石碑于思德之河之阴,题曰:卫武公庙淇澳竹。注其旁曰:古淇水,今名为思德河。人皆信其公必有据。后作志者不是是,始更注石河为淇水,但辨论未悉,故碑不移。土人惑于先入,且见其志无征也,不肯轻信。余往岁不第,春闱过而观之,亦信其然。及承乏是邑,始疑之曰:淇,古名水,恐此细流不足以当之。及得《淇志》,喟然叹曰:“我固谓当有是。”仍质诸缙绅及父老,犹以思德河对。

余不复信,是以潜考索焉。谨按《诗》云: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夫泉,百泉,即卫河也,与淇会于薛村口,经不足征欤?《一统志》云:淇发源于林虑县,即今之林县,尚有临淇集,传不足征欤?北浮山庙有古碑云:“西接太行,东连淇水。”文不足征欤?淇卫相合之浒,古今为淇门镇,地理不足征欤?据是四者,然后以志为是,而以刘公为承讹矣。讹以承讹,上下已千百年。余叨是邑,不忍亦承其讹,是故潜移思德之河之碑于高村城之东、河之西,更题曰:淇澳。盖不徒正千百年之讹,且欲就正于往来士君子之博古者焉。

                              ——见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

 

附录三

淇园菉竹赋

清康熙朝户部给事中  淇县人  高遐昌

 

瞻太行之山隈,访孟门之遗迹。青岩钟灵,苍峪滴液。有水惟淇,流穿林虑之碛,厥汇于卫,会通津海之泻。

盖商家之故墟,抑康叔之旧址。君子之称,著于夙昔;物产之良,载于史策。犹传其竿耸个个,叶茂丛丛,琅玕缘映,翡翠阴浓。月上兮黄金琐碎,雨过兮碧玉玲珑,风至兮琳琅振响,雪落兮琼瑶启封。枝可引凤兮,干乃化龙。虚中备用,劲节拟芳。受霜雪而不挫,汗简册以流光。传淇澳之秀异,美有斐之辉煌。此竹箭之园,班彪所志;而为楗之用,汉书必记。殆将与樗社之林称,抑且共渭川之种无异。

曾几何时,遂成榛莽,我行其野,无复清赏。噫嘻!山势纵横,犹是当年之故壤;水声潺湲,依然昔日之余响。何为乎不见此君之清辉,是赖夫有心之培养!

                              ——见清乾隆十年《淇县志》

 

淇县史迹丛书《淇水关》---淇园工作室编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授权独家刊载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