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都朝歌

从《卫风·氓》看西周春秋时期的婚恋观念 
  作者:任 动




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卫风·氓》《诗经》中的首非常著名的弃妇诗。这首春秋时代卫国的民歌,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男青年“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后受尽虐待直至被遗弃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对负心汉愤恨和决绝的态度。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
   首先,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两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从“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可看出女主人公与“氓”小时候就很熟识,经常在一块儿玩耍,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了青春期互生爱慕之情,于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两人海誓山盟、互表忠心,可谓感情笃厚。成年后,男青年“氓”以贸丝为名,到女方家里当面向女主人公求婚。尽管女主人公对婚姻大事非常慎重,要求“氓”回去请个好媒人正式来她家走一趟,显得双方家庭对婚姻大事的重视,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氓”的求婚,约定‘秋以为期”后,女主人公与心上人“氓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程,涉过淇水河,直送到顿丘。眼看约期将至,女主人公望穿秋水,盼“氓”早点米迎娶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里,男女青年送往迎来,双双同行,有说有笑.毫无避闪——春秋时期恋爱自由的世风世俗由此可见一斑。结婚礼仪也很简单,“氓”算卦择了个吉日,带着车辆到女方家,女主人公带上自己的嫁妆,高高兴兴地和“氓”同车而归。女主人公与“氓”从恋爱、订婚到结婚,始终是自主自愿的,而且非常顺利。这其间没有提及社会舆论的阻碍,也没有提到双方父母及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干涉,可见当时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自主的。
   其次,这首诗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女主人公自嫁到夫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做了多年的媳妇,始终不厌贫苦,起早贪黑辛勤操持家务,可谓是勤劳善良又贤惠的好媳妇。这样一个百里挑一、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媳妇,按理说应该得到公婆的夸奖和丈夫的疼爱,然而“氓”最终却把她抛弃了,何也?从女主人公的哭诉中似乎是由于自己长年操劳,又受虐待,以至过早地年老色衰,“氓”有了外遇,不再爱她所致。但细究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当时人们是否把能生儿育女作为一种妇德、一种孝道来看待?
   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孟子在《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代的赵岐注曰:“于礼不孝者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应当说,孟子提出的这种伦理观念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面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的。孟子生活的时代与《氓》诗产生的时代已经很接近,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春秋时代甚至更早的民间社会,已有无后便是不孝的孝道观念,《氓》诗即是这种观念的最早反映与体现。婚前与女主人公感情相当笃厚的“氓”,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才逐渐对她冷淡起来,最后迫于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压力又不得不休弃了她。正是由于当时民间社会已经存在这种伦理观念,女主人公回到娘家后,得到的不是亲人的同情、理解和愤慨.而是兄弟的嘲笑。
可见,随着私有制社会的发展,男子对女子的压迫、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逐步得到强化。但是,被遗弃的女主人公并没有被不幸压倒,而是决心忘掉负心人,坚强地生活下去。这除了女主人公坚强性格的因素外.也反映出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还没有成为统治人们的精神枷锁,因而社会还没有对这样的弃妇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她们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综上所述,《卫风·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恋爱与婚姻尚较自由的世风世俗.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原载:《中学语文园地》(2005.9)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持人:老农(信箱qxzhd@126.com)    

电话  0392-7226249    QQ:1036847795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制作人:王涵怡、杨杨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