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卫都朝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作者:燕昭安




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西周初期,卫国是一等诸侯国,周朝东部的诸侯之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卫国的国势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开始被动挨打,战国时期甚至成为仰人鼻息的小国。卫国第一次衰败,是卫顷侯的时候。
   卫顷侯是卫国第八代国君。从康叔起到贞伯,卫国前七位国君都称“伯”;这个“伯”,不是“公侯伯子男”的“伯”,而是“方伯”的“伯”,是诸侯之长的“伯”,是高于公、侯的“伯”。自第十一位的卫武公开始,又都称“公”;而单单中间的第八、九两代国君,却是称“侯”:卫顷侯、卫釐侯。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卫顷侯的时候卫国逐渐衰落有关。
   公元前868年,卫顷侯即位。这个卫顷侯名声狼藉,“失德”,小聪明,把卫国搞乱了。卫顷侯怎么“失德”了呢?有个“卫巫监谤”的故事,说的是周厉王姬胡与卫顷侯狼狈为奸,堵塞言路,大搞特务活动,遍布爪牙,迫害民众的故事。
   周厉王是周朝有名的昏君,为人暴戾颟顸,刚愎自用,以严酷的政策来治理国家,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背地里纷纷咒骂他,街头巷尾都有人议论抨击他。于是,周厉王就整天想方设法禁止大家议论,光想堵住老百姓的口。
   卫国国君卫顷侯心术不正,不走正道,耍弄小聪明。卫顷侯听说周厉王讨厌那些议论政治的人,就去巴结周厉王,投其所好。他在卫国选派了一些人,送到京都,以行巫的名义,装作算卦的,跳大神的,渗透到大街小巷。干什么呢?监视官员和老百姓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人议论政治,马上打小报告。这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构了。
   周厉王和卫顷侯依靠特务治国,弄得大家都不敢说话。许多无辜的百姓被举报,遭到迫害甚至被杀头。闹到什么程度呢?“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亲戚朋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打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个眼色,匆匆躲开。整个国家人人自危,陷入极权专制的恐怖之中。
   在白色恐怖下,周厉王听到的批评议论确实很少了。周厉王姬胡自以为得计,还觉得形势大好,他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看看,我这个办法高吧,看他们谁还敢胡言乱语!”
   召公是三公之一,是当初辅佐周武王的那个召公的后代。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国语·周语上》)”他告诫厉王说:“你这样堵住百姓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要让民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能维持多久呢!”周厉王听了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仍然一意孤行。结果三年以后,老百姓终于不堪忍受,发动了一场“国人暴动”,“国人”就是居住在国都里的老百姓。民众包围了王宫,周厉王只好仓皇而逃,后来死在外地。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是一句至理名言。做了坏事,要想不让人说是不可能的,堵住老百姓的嘴,无视群众的舆论,比阻挡江河大川还要难。为了堵塞言路,周厉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其中推波助澜的卫顷侯,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卫顷侯搞的“卫巫监谤”臭名昭著,辱丧门风,把从康叔到贞伯七代祖宗的脸面都丢尽了。卫顷侯死后得了个谥号“顷侯”,对他不再称“伯”,把方伯的地位给丢了,成为“侯”。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出现个错误,他望文生义,他说卫国前几个国君地位低,称“伯”,到卫顷侯是升了,升为“侯”了。
   那么到底卫顷侯是升了还是降了呢?肯定是降了。卫顷侯搞“卫巫监谤”,很不得人心,他死了怎么会给他再升格提爵位呢?谥号都是死后才封的,“顷”这个谥号,是贬意的,属于“恶谥”,“堕覆社稷曰顷;震动过惧曰顷;阴靖多谋曰顷(《谥法》)”。对这样的人,怎么会一面给他个“恶谥”,一面再提升爵位呢。可见,卫顷侯绝不是升了,而是被降了爵位的。
   卫国国君中共有两个称“侯”,卫顷侯、卫釐侯。卫釐侯没有多少事迹留下,但从他的谥号“釐”来看,应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
   到了卫武公时,出现“武公中兴”,卫武公95岁还亲朝临政,带领晋、郑、秦等国共同平息犬戎叛乱,解救周王室,扶周平王即位。卫武公德高望重,立下大功,卫国君主从此又升成“公”。
   从康叔的“方伯”,到卫顷侯被降为“侯爵”,再到卫武公升爵为“公”,这不仅是一种称谓的变化,更多的体现了历史的否定和认可。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持人:老农(信箱qxzhd@126.com)    

电话  0392-7226249    QQ:1036847795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制作人:王涵怡、杨杨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