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
卫康伯,姬姓,名髡,是卫国的第二位国君。
虽然在名义上是“官二代”,但事实上,康伯在周公二次东征时率领“殷八师”随父亲康叔荡平殷卫,对卫国的建立是直接立过功的。他的军功都铭刻在后来陆续出土的各类青铜器上。因此,他对于立国的艰难有直观的认识,不至于躺到父辈的功劳簿上做啃老族。更难能可贵的是,靠着马上刀兵得国的康伯,却能很快从战争思维中摆脱出来。康伯对当时的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明白周王朝初定天下,人心思定,这时的武力是国家安定的保障,却不该再是政策的中心。所以当他接任国君、统一殷卫大地之后,继续沿用康叔的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从而使卫国的国力很快得以壮大。
这不能不归功于康叔对周公在三篇文告中为卫国制定的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而且康叔在施政实践中摸索到的经验,对康伯而言,也是一笔财富。康伯把他的武功放到旁边,开始了文治之路。
如今的朝歌城里,卫国故城是国保单位之一。古城墙究竟修建于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建在殷商故城的基础上,由此推断,它应该建于卫国初年。康叔时长期在周王室任职,卫国事务交付康伯管理,所以卫国故城由康伯负责督建也许更近于事实。另外,西周时诸侯国众多,相互之间多有外交往来,因而各国都城尤其是方伯都城的营建,已成为形势需要。
卫都朝歌的城墙,和殷商时一样有三道。第一道城北抵淇水关南至常屯,南北四十里有余;第二道城环绕着一直沿用至今的城区,南北长约3100米,东西宽约2100米,形制已很规整,上世纪80年代初还基本保存完好,后来因为城区建设需要,大部分被起土挖掉,现在只有北部、西北和西部三段残存;第三道就是卫侯的宫城了,汉代直至清朝,这里都是衙署所在地。
逝去的辉煌,只有在遥想中重现了。在惯看秋月春风之后,我们应该明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道理,烈烈功业到头来总归化为一抔土,所以不必过于纠结。三千年前的康伯,还站在功业的起点上,面对着蒸蒸日上的朝歌城,他有没有对未来产生某种期许呢?
在卫治国有方的康伯,很快被周王召到了镐京。此时的周王已换成了康王。按照辈分,康伯是康王的族叔,这个君臣关系和康叔、成王时一样。成王也任命康伯在周王室为官,辅佐自己治理天下。得到和康伯一样待遇的,还有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史书上说,成王、康王在位之际,天下安宁,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刑措四十余年不用”,被称为“成康之治”。这段时期是西周的鼎盛期,康伯功不可没。康王论功行赏,封赏珍宝之器给四位诸侯,还把表彰他们的文告铸在铜鼎上,昭告天下,流芳后世。
卫康伯死后,卫国君位由他的儿子考伯继承。随后的几代国君,考伯传位于嗣伯,嗣伯又传位于疌伯,疌伯传位于靖伯,靖伯传位于贞伯。这几任国君在位期间,卫国局势安定,民生富庶,一百五十年的时光,被《史记》一笔带过。
等到公元前868年,卫顷侯即位之后,史书上平静如一池湖水的卫国终于有了一丝涟漪。
说是涟漪似乎有小事化了的嫌疑,因为这件事事关卫国的声誉,所以理解成一场低震级的地震也未尝不可。卫顷侯就是这场地震的震源。卫顷侯的名字早已失传,但在史书里,他是有明确记载的买官鬻爵的第一人。《史记·卫康叔世家》说“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也就是说,卫顷侯向周天子行贿,周天子才把卫国的爵位提升为侯爵,后来的史家都遵照太史公的记载,以讹传讹,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卫顷侯的侯爵真的就是从周天子那儿买来的。这个应该是继帝辛之后,发生在朝歌的第二宗历史冤案了。
为什么我说是历史冤案?有人也许早就注意到了,卫顷侯之前的国君,从康伯到贞伯共六位,都称为“伯”,唯独传到卫顷侯这儿,称呼改成了“侯”。西周时候,诸侯国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如果按照这个五等爵位制来看卫国的情况,很自然会把卫顷侯时称呼的变化和爵位的变化联系起来,也就不难理解司马迁给卫顷侯安上的买官鬻爵的罪名了。但是,这条从爵位去看待称呼变化的思路其实是一种不察实际的误解。
卫顷侯的冤案早在唐朝时就被提了出来。《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当时就指出,周公《康诰》里说“命尔侯于东土”,还说“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也就是说康叔从周公那里得到卫国封地时爵位就是侯;至于康伯之后六位国君都称为伯,这个“伯”并非是卫国被降爵为伯,而是因为卫国的方伯地位称为“伯”。司马贞还引用孔安国“孟,长也;五侯之长,谓方伯”来说明康叔初封孟侯,其实就是得到了临监诸侯的方伯地位,随后的祖孙几代一直都是方伯,这个尊贵的地位从他们相继入朝辅佐周王也能看得出来。到了卫顷侯时,才疏德薄,自己的国家管理起来已经有难度,更别说临监诸侯了,于是不再被称为“伯”,而是按他本来的爵位称为“侯”。这就是卫顷侯称呼变化的原因,和贿赂周天子根本不搭界。
没有资料说明司马迁是因为误解而臆造了卫顷侯厚贿周夷王的故事,可惜的是,很多谬误记载的史事都被澄清了,这件唐朝就该平反的冤案一千多年以来却依旧被忽视。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一下,莫非从古至今,大家都对买官鬻爵的行为切齿痛恨,所以都有意无意地把可怜的卫顷侯留在史书的角落里,让他作为一个反面的典型,被唾弃千年。
凭空的揣测,只是给某种不作为找一个顺理成章的托辞。关于卫顷侯买官鬻爵的历史之最,我们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礼让他人了,这顶帽子谁想接谁接,反正在历史、文化、旅游无所不用其极搞产业的当下,再臭的帽子都不愁没有下家,只要它还能吸引眼球。
卫顷侯在朝歌统治十二年,没有什么摆得上台面的政绩,也没有什么让人吐糟的劣迹。他死之后,他的儿子卫釐侯继位,卫国的故事也由此别开生面。
来源:《淇县之窗》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