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卫都朝歌

古代经书及经书注疏中的康姓祖根姓源资料 
  作者:康镇明




总目录


一、卫都朝歌

二、卫国人物

三、淇卫文化

四、历史评说

五、朝歌姓氏








(一)、《尚书》与《尚书》注疏的康姓祖根姓源资料

   1、《尚书·周书·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译文:周公说:“诸侯之长,我的弟弟,年轻的封啊!你那伟大光明的父亲文王,能用光明的德政教化百姓,对百姓慎用刑罚......你的兄长武王付出辛劳,你这个年轻人才能够被封到这东土之上。”

   《康诰》中的这段话,是康叔封为文王之子,武王、周公之弟在经书中最早最确凿的记载。

   《康诰》是周公承成王命平定“三监之乱”后,康叔由康城徙封卫地时周公代表成王诰戒康叔的诰词,诰词中“孟侯”的称呼,说明康叔初封卫国,已经被赋予了代天子镇抚东方,做东方诸侯之长权力。汉孔安国在“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下注:“周公承成王命,顺康叔之德,命为孟侯。孟,长也,五侯之长,谓方伯。”孔安国在《康诰》下又注曰:“命康叔之诰。康,圻(圻,同畿)内国名。叔,封字。”孔注说明,徙封卫国后,康叔虽然有了新的封国,也如召公封燕子孙仍姓召(邵),周公封鲁子孙仍姓周一样,初封时的康氏仍未改变。按古代礼制,诸侯国封建后,除了要在封地营建宫室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封地建立自己的宗庙,按郑玄说就是“定其人神所处。”西周初年,无论大小封建主,其所居都邑都必须有宗庙,因为有宗庙是某一贵族支系存在的象征。宗庙建成后,要由子嗣世守,非发生不可抵御的灾难,宗庙不会毁弃,所立之氏也不会改变。周公诫康叔之诰,称“康诰”而不称“卫诰”,原因皆出于此。即使如管叔存在四年即被灭国,但灭国也未灭氏,子孙后代仍然姓“管”。管叔仍是管氏始祖。蔡叔立四年而被流放,国除,除国未灭氏,后代仍然姓蔡。

   2、《尚书·周书·康诰》汉孔安国注:“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遗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唐孔颖达疏:“既伐叛人三监之管叔蔡叔等,以殷余民国康叔为卫侯。周公以王命戒之,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之书也。国康叔并以三监之地封之者,周公惩其数叛,故使贤母弟主之。”文王嫡子十人,长子伯邑考,早死。次子武王发。武王有弟八人。《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尚年”就是崇尚年龄,安排职位时先看年龄大小。“令德”,美德。西周初实行封赏和安排官职时,看的是德行而不是论年龄。因此,武王同母弟八人,只有周公、康叔、聃季在得到封地的同时,还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其他五人虽然比康叔、聃季年龄大,都只有封地而没有官职。康叔就是因为有美德,得到最大的一片封地。他在朝廷中担任的司寇一职,主管诉讼、刑狱和纠察。《史记·三王世家》中还有“康叔捍禄父之难”的记载,说明康叔在平定“三监之乱”时立有大功,这也是他由康城徙封卫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3、《尚书·周书·康诰》孔安国注:“马融曰:‘康,圻内国名。’郑康成曰:‘康,谥号。’”清孙星衍疏:“马注见《书》疏,以康为国名者,《史记·卫康叔世家》索隐云:‘康,畿内国名。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畿内之康不知所在。’按:司马氏贞引宋忠之言,是康之为国,出《世本》也。《卫世家》云:‘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索隐曰:‘《系本》康伯名髡。宋忠曰: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按:康叔子又称康伯,则康非谥甚明,旧说以国为名,是也。《路史·国名记》云:‘《姓书》,康叔故城在颍川,宋衷以为畿内国。’《姓书》盖何氏《姓苑》,今亡。云‘在颍川者’,《说文》:‘邟,颍川县。’《汉书·地理志》有周承休侯国,元始二年更名邟。《集韵》:‘邟,县名,在颍川。’又有,同音地名,则即康也。元始二年复古称邟,今河南汝州是。郑注见《书》疏,以康为谥号者,《卫世家》云:‘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索隐曰:‘谯周《古史考》无康伯而云子牟伯立,盖以不宜父子俱谥康,故因其名云牟伯也。’则谯周亦以康为谥也。《书》疏云:‘康亦国名,而在圻内。马、王亦然。惟郑玄以康为谥号。’故知当有此。”

   上面这段话,是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一书中《康诰》注疏里对“康”字的注疏。康姓来源于封国还是来源于谥号,汉代经学家见解有分歧,但大多数人认为康姓和管、蔡、成、霍等姓氏一样都来源于封国,惟郑玄依违在封国为氏和谥号为氏之间。从孙星衍注疏中的资料排列顺序和详证康叔封国的方舆看,他也是主张康姓是来源于封国的。汉代诸儒的注疏还从侧面说明,他们普遍承认康叔是天下康氏的得姓祖,因为客观存在的东西才有讨论的价值。如果不是客观存在,这些大儒费尽心思讨论它干什么呢?孙星衍生活在考据昌盛的乾嘉时代,与阎若璩一样都是《尚书》注疏的集大成者,其主张当然有权威性。康叔生活的西周初年还没有谥号,今亦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孙星衍的注疏,在证明康姓以封国为氏上,仍然是珍贵的资料。

(二)、《左传》、《左传》注疏及其他经书注疏中康姓祖根姓源资料

   1、《左传·隐公八年》传:“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颖达疏:“《陈世家》云:‘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居于妫汭,其后因以为氏姓,姓妫氏。武王克殷,得妫满,封之于陈,是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也。······胙,训报也。有德之人,必有美报。报之以土,谓封之以国,名以为之氏。诸侯之氏,则国名是也。《周语》曰:‘帝嘉禹德,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胙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亦与赐姓曰妫命氏曰陈其事同也。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左传》中的这段话和孔颖达的疏,说明了上古时代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姓和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天子建德”,指的是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胙之土而命之氏”,指的是天子依照他的出生地而赐姓,分封给他土地又赐给他氏,“胙土”和“命氏”是同步的。孔颖达在注疏中说,“诸侯之氏,则国名是也”,是对《左传》中所说的天子立氏的最明确的表述。以上记载,是我们今天理解姓、氏来源的可靠依据。周初大分封时所封的同姓诸侯国和异姓诸侯国,都成了一个个姓的分支—氏,而且都是有案可稽的。康氏出自姬姓,康氏得姓祖康叔就是在西周初大分封时被封在康城,才有天下康氏的。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也肯定“古诸侯以国为姓”,这就是叔封被封在康城而得氏为康的道理。

   2、《左传·隐公元年》传:“(鲁)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阙,通缺),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唐孔颖达疏:“卫国,侯爵。谱云: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也。周公既诛禄父,以其弟封康叔为卫侯,居殷墟,今朝歌是也。狄灭卫,文公居楚丘,成公徙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桓公十三年,鲁隐公之元年也。出公辄十二年,获麟之岁也。(卫)悼公二年,《春秋》之传终矣。悼公二年卒。自悼公以下十一世二百五十五年,而秦灭卫也。桓公,康叔十一世孙。”
   孔颖达这段注疏,首先说明康叔是文王之子,而到鲁国会葬的卫君是卫桓公。其次,他详细说明了《左传》对卫国大事记载的起讫时间,《左传》对卫国大事的记载,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六年(前465年),卫悼公以后255年都没有记载,因《左传》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最后一年没有关于卫国的记载。孔颖达还说明卫桓公以上传十二世,卫悼公以下传十一世,所传代数与我们所作的《康叔世家谱系图》完全吻合,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我们所作《谱系图》的准确性。察《左传》纪事,无论隔多少年,康叔的称呼都不改变,就是肯定称呼中包含的姓氏标志。

   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叔,季世,末世。二叔指夏殷两代末世)之不咸(不咸,父子兄弟不能同心),故封建亲戚(亲戚,族内亲属)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棠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如是,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蕴含着十分重要的内容。首先,它记载了西周初大分封时的封国和文王、武王、周公的后代,不但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得姓祖康叔是文王的嫡子,而且让我们知道康氏有哪些兄弟之姓;其次,它强调了收族敦亲,加强宗族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再者,它还强调要珍惜兄弟之间的情谊,即使兄弟之间发生了矛盾,面对外侮的时候,也应一致对外,抵御外侮,而不要因一点小忿损害了兄弟之间美好的情谊。

   4、《左传·闵公二年》传:“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
   懿公失国朝歌沦陷后,戴公收聚遗民在曹邑临时安顿下来,史称“庐于曹”,曹邑也成了卫国历史上的第二都。当时的曹邑条件极其简陋,孔颖达在疏中说是“随宜寄舍。”戴公在位未及一年辞世,文公即位。鲁僖公二年(前658年),在诸侯国支持下,文公将都城迁往楚丘。楚丘是卫国第三都,文公就是在楚丘,带领臣民实现了卫国伟大的复兴。

   5、《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经:“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孔颖达疏:“按《史记·卫世家》及《年表》,卫从此年以后,历十九君,积四百三十年,卫元君乃徙于野王。元君卒,子角代立。秦灭卫,废角为庶人。”
   前629年,卫成公将都城迁往帝丘,帝丘也成了卫国的第四都。成公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才迁都帝丘的。因当时帝丘一带土地肥沃,经济繁盛,且帝丘作为卫国新的政治中心,与狄族控制区域相距较远,利于备战。此后380余年,帝丘一直是卫国的政治中心。元君在位时,秦国以濮阳为东郡,卫国被迫将都城迁到野王,野王也就成了卫国第五都。从都城多次迁徙中,我们应深切体念先祖创业和守成的艰辛。同时,都城的每一次迁徙,都是宗族播迁,子嗣流布的过程,我们也可以从都城迁徙过程中探讨康氏早期的宗族播迁情况。

   6、《左传·昭��十二年》传:“右尹子革夕(日暮求见楚王),王见之,去皮冠,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俱事康王,四国皆有份,我独无有。今我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
   武王灭殷平定天下后,曾大封功臣谋士,并且“分卫宝祭器”,当时楚国的先祖未得到宝物祭器。到周景王时,楚国国势强盛,有觊觎中原甚至周王室之心,因此楚灵王旧事重提,要求周王室分给楚国宝鼎。从他陈述的理由中可以看出周初王室对分封到各地宗亲和近戚的高度依赖,因为宗室弟子是构成王室统治机构的骨架。周初在分封土地和颁赐珍宝时,同姓诸侯王、王室近亲和异姓诸侯王是有明显区别的。《国语·鲁语》:“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是诸侯皆得天子之分器也。”展亲,意思是体现亲情;无忘服,意指异姓诸侯不要忘记自己是服从、服侍周王室的。楚灵王提到的五人,吕伋是姜尚之子,成王的舅父,王室近亲。王孙牟就是康伯懋,是文王之孙,康叔之子;燮父是武王幼子唐叔虞之子;禽父是周公之子、武王之孙伯禽。《左传·定公四年》详细记载了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列土封赏的盛况,获大封的是伯禽、康叔、唐叔虞,但没有吕伋。《左传》强调这次大封赏的目的是“选建明德,以蕃屏周”,也就是要封建有光明德行的人,来拱卫周王室。按当时的封赏规定,分给同姓诸侯的是王室重宝,分给异姓诸侯的是“远方之职贡”,亦即来自远方的贡品。对于这样的定制,楚灵王不可能不了解。楚庄王三年,楚国伐陆浑戎,观兵于周郊,曾问鼎之轻重,被认为有觊觎天下之心,楚灵王反映的是同样的心态。从《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叔封、康伯懋与周王室的亲密关系和崇高地位。

   7、《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以太宰相王室而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路,车名)、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繁弱,弓名),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醜(醜亦类也,类醜即族众),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之于少皞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大吕,钟名),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略,疆界)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閻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索,法也)。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鞏(甲名)、姑洗(钟名),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
   周初大封功臣时,有一个令人悦服的原则:尚德而不尚年。当时获大封的有三人:周公旦、康叔封、唐叔虞。在周王室担任重要官职的有周公旦、康叔封、聃季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长伯夷考,次武王发,次管叔鲜,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郕叔武,次霍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武王八位弟弟中,有五位只有封地而没有官职,而有官职的康叔、聃季最少,因为周初大封时论的是德行功绩而不是年龄。从《左传》的记载中,可知先祖当时无论在朝廷中还是在诸侯国中,都有崇高的地位。

   8、《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也。”孔颖达疏:“居摄四年,封康叔,作《康诰》。”由孔颖达疏中,可知康叔由康城徙封卫地的大致时间。

   9、《诗·邶鄘卫谱》:“周公居摄二年伐管、蔡,四年建侯于卫。”《诗谱》中记载的时间,与上面孔疏中记载的时间完全一致,可互相印证其准确性。

   10、《诗·邶鄘卫谱》:“武王崩,三监畔,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迁邶鄘之民于洛邑,故邶、鄘、卫三国相与同风。”

   11、《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二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

   12、《逸周书·作雒解》:“俾康叔宇于殷,俾仲髦父宇于东。”

   以上五条资料,说明平定“三监之乱”及康叔由康徙封卫国的经过和时间,同时也应该是康氏氏族播迁的开始。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持人:老农(信箱qxzhd@126.com)    

电话  0392-7226249    QQ:1036847795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制作人:王涵怡、杨杨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