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热线

主页 中华姓氏起源 百家姓 淇县姓氏考证 朝歌姓氏研究 姓氏联谊活动 2018姓氏排名
id="table1">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

常永海 杜明道 李光玉


   二、古今名人
    康姓,西周康叔之后,距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这期间康氏族人出将入相,名人辈出,他们中既有战功赫赫的武臣良将,也有名垂千古的文人雅士,其他在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世人的尊敬。


    1、河南名人
    康叔 姓姬,名封,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小弟,他生于丰(今陕西省长安丰水西岸)。长于镐京(今西安市丰水东岸)。
武王灭商,为防武庚叛乱,曾封三胞监之。史称“三监”。公元前1063年,“三监”与武庚联合东夷大族叛周。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纣,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贬霍叔,以三监之地封于康叔,成立卫国,康叔建都于朝歌。周公为康叔扫除隐患。将大批“殷顽”迁至洛阳为奴,仅留陶、施、繁、锜、樊、饥、终葵等七族殷遗为康叔民。周公以成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师(两万)兵力,来到朝歌。之后,选殷墟定昌之地(今朝歌镇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先释放农奴,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工”积极性。在婚姻方面,用男女同姓通婚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废除了商朝用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马、土车代之。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局面。后来,“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其德。”康叔死后,谥号“康”,这个“康”字包含了“使民安乐”的意思。此后,卫康叔后代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氏。
    康叔治卫有方,深受淇人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在县城阁南街路西建有“康叔祠”,民国初年仍有祭祀(今为县建筑公司),遗址尚存。


    卫武公(公元前853年---758年) 卫康叔十世孙,卫鳌候之子,姓康,名和。卫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卫鳌候死,卫武公继位。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后来,犬戎杀周幽王,卫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公。
    卫武公在位55年,能自责,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他95岁时,曾《抑》诗以自敬,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有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土,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手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戒嗜酒之风。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谥号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澳》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憪兮!赫兮咺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终不可谖兮!”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淇县人于山区耿家湾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山坡建为“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沟),更名思德河(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游一村原槐荫店村,改称思德村。


    卫懿公,名赤,卫惠公之子,卫康叔十四世孙,卫都朝歌人。
    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延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大养鹤。其鹤如官有品位俸禄;上等食大夫禄,较次者食士禄,他外出游玩,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国势衰弱。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狄人入侵,卫懿公发兵抵抗,大臣和国人均抱怨沸腾,不去抵抗,让他叫鹤去抵抗。懿公无奈便带少数亲信赴前线迎敌,结果兵败,懿公被杀。


    北宋将领康保裔 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祖康志忠,后唐军队将领,在讨王都的战役中殒职。父康再遇,为龙捷指挥使,从宋太祖征李筠,死于军中。保裔在周时因为战功被任为东班押班,父亲战没后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第二年,攻打河东的广阳,获众千余人。此后,因为战功赫赫,累迁彰国军节度使,出为并州都部署。在与契丹交战时,因为寡不敌众,决战中殉国。
    康保裔为人谨慎而有礼,喜欢结交宾朋,擅长骑射。他身经百战,身体上的伤口就有七十余处。慷慨大方,曾经贷款数十万银两以慰劳战士,他死后,他的亲朋变卖他的器物以偿还,宋真宗知道后,对他的家人大大加以赐赏。《宋史》有传。


    南宋学者康与之 生卒年不详,滑州(今河南滑县)人。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顺庵,又号退轩,建炎初,高宗驻跸扬州,与之上《中兴十策》,在这篇奏折中他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纯以农业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织,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无私有制,无战争和剥削,反映了一种乌托邦思想。并且劝谏高宗“移跸关中,号召两河”,“选天下英才,日侍以讲利病”。主张组织河北人民自相择帅,团结抗金,加强对江淮漕运的管理等。他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在当时名声甚著。后来秦桧当国,他趋附求进,为“秦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监尚书六部门,每当两宫宴集,专写应制的谀颂歌词。绍兴十七年(1147)擢军器监,出为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秦桧死后,他被除名,解送钦州,二十八年,移雷州,不久又解往新州牢城收管。
    康与之的词音律严整,讲求措词,但多应制之作,不免有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之嫌。代表作为《卜算子》、《玉楼春令》、《长相思》、《金菊对芙蓉》、《风流子》、《减字木兰花》、《满江红》、《忆秦娥》等。其中《卜算子》一词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变换之感,“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文采隽永。宋人对其作品有过较高的评价。如南宋黄昇(号花庵) 编《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认为他的词“篇篇精妙”,竟选入23首之多。词人沈义父、张炎等都把他和柳永并称为“康、柳”。清人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中也说:“其词哀感顽艳,尽有佳者。”这些评价都是恰当的。


    2、外省名人
    旅行家康泰 生卒年不详,三国吴人,我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吴黄武五年(226)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曾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今印度)使臣,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记叙了这些国家的情况。


    高僧康僧会 (?~280),三国时期康居国人,世居天竺。幼年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服满出家。他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通晓佛家经、律、论三藏,博览《诗》、《书》、《礼》、《易》、《春秋》六经,对于“天文图纬,多所贯涉”。康僧会欲使江左地区振兴佛教,兴立佛寺,便杖锡东游,于吴赤乌十年(247,一作赤乌四年)来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营造茅屋,供奉佛像弘扬佛法。不久受到孙权的信敬,孙权为之建塔,这是吴国最早建立的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佛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
    康僧会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他住在建初寺,翻译了许多佛教经书,有《六度集经》8卷、《旧杂譬喻经》2卷,现均存。《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其所译《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摩王经》,均收在《六度集经》中。《开元释教录》卷二载其尚译有《吴品经》5卷、《菩萨净行经》2卷、《权方便经》1卷、《菩萨二百五十法经》1卷、《坐禅经》1卷。这些译本译文准确,妙得经体。《六度集经》、《法镜经》、《六度集经》文词典雅,诸波罗蜜前均有短引,为治汉魏佛学重要资料。他还传授了涅磐梵音歌咏声,音调清晰浏亮,成为一代佛教徒学习的模式。
    他曾为《安般守意经》、《经镜经》、《道树经》作注,并为前二经作序,行文既文雅又通俗,说理细致入微,都流传于世。他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


    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仑 生卒年不详。西域康国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8世纪末~9世纪初)时期,善弹琵琶,著名宫廷音乐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有关史料散见于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以及《新唐书·礼乐志》、《新唐书·让皇帝宪传》等史籍。据载:康昆仑为德宗时宫廷琵琶第一手。在一次旱灾求雨的竞艺活动中,康先弹一曲新翻羽调《绿腰》,而僧人段善本将同曲移至更难的枫香调来弹。康自愧不如,遂拜段为师。段认为康的技艺太杂,令其停奏10余年后方教。后康尽学段的琵琶演奏技艺。又载:贞元初年,康昆仑曾将正宫调《凉州》中的“小遍”改编为琵琶曲,因在玉宸宫首演,故名《玉宸宫调》。


    元代剧作家康进之 生卒年不详,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代表作品《李逵负荆》,是现存元杂剧中最优秀的水浒戏。写在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老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恶棍抢去了女儿满堂娇。正逢李逵来店饮酒,王林向他哭诉。李逵听了大怒,回山斥责宋江。宋江为辨明事实,同他下山质对。李逵在认识了错误之后,回山向宋江负荆请罪。恰好两个恶棍又送满堂娇回门,王林上山报信,宋江即指派李逵下山捉拿,“将功折罪”。最后,全剧在庆功声中结束。全剧充分表现了李逵对受迫害人民的同情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当他听到王林说女儿被宋江、鲁智深抢走,并拿出红绢褡膊为见证时,便怒气冲天地回山追查,对宋江、鲁智深进行了辛辣的嘲弄。但当真相大白后,又马上负荆请罪。通过一个误会性的冲突,塑造了李逵这一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疾恶如仇、胸怀坦荡、知错即改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人物刻划又极为细致、生动,艺术上以误会手法造成观众焦急的悬想期待和优越的欣赏心态,取得了很好的喜剧效果。


    明初大将康茂才 (1313~1369),湖广蕲州(属今湖北蕲春)人,字寿卿,明初大将。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后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军元帅,转为都水营田使。吴元年(1367)从徐达北伐,取汴梁,驻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后西攻关中,占兴元(今陕西汉中),回师途中卒。官至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进阶荣禄大夫,追封韩国公,谥武康。


    明代文学家康海 (1475~1540),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弘治十五年(1502)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家后,以山水声伎自娱。
康海是是中国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曾参修明宪宗、孝宗实录。擅长诗文、戏曲。为明“前七子”之一。著有《康对山先生全集》、《郮东乐府》及杂剧《中山狼》、《王兰卿》两种。
    《中山狼》被列为中国十大喜剧之一。《中山狼》取材于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讲述东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几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过对狼诡诈性格生动逼肖的本性的揭露,骂尽一切负国家、负父母、负师友的无耻之徒,同时嘲讽了迂腐的东郭先生“无所不受”的“仁心”,颇有深意,也在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本性和政治上的倾轧关系,并批判恩将仇报,讽刺世态炎凉,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全剧结构严密,曲文典丽,写景如绘,生动自然,具有爽直古朴的特点,剧中狼、老杏、老牛开腔说话,情态逼真,饶有童话色彩。又结合环境传情达意,情境交辉,有一定艺术价值。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30余首、小令200余首。曲作的主要内容一是抒发其愤世嫉俗的情怀,如“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奚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表现了他自认为无辜遭殃的满腹牢骚,并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倾吐其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如〔叨叨令〕《秋兴渼陂韵》就着重表现了作者对“有时节望青山看绿水乘嘉树,有时节伴渔樵歌窈窕盟鸥鹭”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写得豪放爽健,但时有过多的生造和堆砌词藻,是其缺点。
    康海也有诗,数量颇繁富,但多率直之作,比较粗糙,有《对山集》、《沜东乐府》等。此外,还著有《武功县志》,为简志名篇。


    清末维新代表人物康有为 (1858~1927),南海(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易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等,世称“南海先生”。
    康有为出生在“世以理学传家”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开始了向西方寻找救民真理的艰苦历程,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利,清政府被迫接受割地赔款的耻辱,康有为联合各省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请求拒签合约,提出“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其后,康有为与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建立学堂,创办报刊,广泛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从1888年至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反复申述和论证了他的政治主张。1898年6月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在光绪帝支持下,联合一部分帝党官僚,虽然力排旧议,锐意维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慈禧太后在是年9月21日发动宫迁政变,囚禁光绪,重新垂帘听政,并下令捕杀康有为。“百日维新”被打入血泊之中。
此后,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并在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迅告失败。他在晚年完成的《大同书》中,描绘出一个东方式的乌托邦:“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康有为还是清代“碑学”书法的积极响应者和亲身实践者,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于1889年写成的《广艺舟双揖》(亦名《书镜》),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之碑,对后世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好吟咏,还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学者。他始治《周礼》,继研《公羊》,着书立言,富于创造力,其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就,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康有为生平著作甚丰,有人统计,达139种,主要作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此外《孟子微》、《康子篇》、《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中庸注》《春秋董氏学》、《日本变政考》、《欧洲十一国游记》等,也颇受近代学术界重视。


    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康广仁 (1867~1898),南海(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人,号右博,又号大中,康有为幼弟。自少不试举业,以为国家弱亡,皆因八股锢塞人才所致。他曾于浙江任小官,因厌恶官场黑暗而辞职,后协助康有为赞议维新。1897年他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又经理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他对外主张联英,对内主张废科举、办学校为第一要务,专心教育志士,多培养实用之才,三年后可大行改革。“百日维新”中,他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疏。戊戌政变后被捕下狱,言笑自若,他曾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临刑时犹言:“中国自强之机在此矣!”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康幼博茂才遗稿》。

                                                     上页 ---  请看  --- 下页

(第一页)概论   ( 第二页)康氏流源  ( 第三页)康氏名人  ( 第四页)祖居地新貌   ( 第五页)联谊寻根  

此文根据淇县统战部2003年4月组织编写的书稿整理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本栏目由 本站和淇县史志办公室 联合主办     主持人:王之珩、闫玉生   

淇县史志办公室电话 0392-7222204    本网站电话 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