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热线

主页 中华姓氏起源 百家姓 淇县姓氏考证 朝歌姓氏研究 姓氏联谊活动 2018姓氏排名
id="table1">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林姓研究

关永江 高水然 申万建

    一、姓氏源流
    1、起源
      林姓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支为子姓之林,来源于帝喾之后裔商王子比干;另一支为姬姓之林,来源于东周平王的庶子林开;还有改姓林氏,如柴、李、蓝、刘等姓改为林姓,北魏鲜卑贵族丘林氏改为林姓等。子姓之林是林姓源头的主流,姬姓之林在历史上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后起改姓之林则是林姓大家族中的点缀。

 

      源于帝喾后裔比干的子姓林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国的姓氏大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比干的先祖就是黄帝的裔孙帝喾高辛氏,高辛氏的长子叫阏伯,迁居到今河南商丘。他通晓天文知识。高辛氏与有娀氏之女简狄生下契,为商王族的直系先祖。契在舜帝时担任司徒,专掌教化。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已经到了夏朝的末年。此时夏王桀荒淫无道,成汤便率商部落推翻夏桀,建立了商朝。从成汤立国到殷纣亡国,前后共历17代30王。当时的王位继承采取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商代第15代第28王文丁时,生下了帝乙、比干,帝乙死后,比干辅佐帝乙之子帝辛(即纣王)登上帝位。

 

      据史书记载,纣王乃商朝第三十位王,聪慧敏捷,能言善辩,体壮力强,能格猛兽。商末,江淮之间的夷人强盛起来,威胁着商的后方,纣王继位后,励精图治,积极训练军队,亲率大军打退了东夷的扩张,将势力发展到江淮一带,“纣对东南的经营,使以后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南,对我国历史有一定贡献。”(《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纣对东南的经营,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毛泽东同志也有很高的评价:“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殷商末期的社会是相当稳定的,民谣:纣王江山,铁桶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中,纣王就于京都及周围建造离宫别馆。常在摘星楼上大宴群臣,又将沫邑改为朝歌。因境西有朝歌山而易名朝歌,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纣乐也。”但是,纣王朝内并非是一片祥和之气,而潜伏着很大的危机。纣继王位时,其兄微子之争,埋下了祸根。按照当时的王位,继承法,父死嫡子继。生微子启时“母贱,不得嗣。”“及生纣时,始为正妃。故启虽大而庶,纣虽小而嫡。”微子没有继承王位,心中甚为不满,耿耿于怀,总想乘机废掉纣王,取而代之。于是就在朝中制造舆论,父师少师啊,殷商就要灭亡了。同时,纣的叔父比干,箕子以及其他一部分老臣也都倾向微子。纣王要改革一些时弊,往往遇到守旧派的攻击和反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纣王决心“不用旧人,而只任用和他意见相同的人”(《中国通史纲要》65页)。甚至还要“奴隶参加公务”(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65页)。这样一来“扩大了殷族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中国通史纲要》65页)。在西周进攻朝歌的前夕,纣王的部分重臣竟无耻地背叛自己的祖国而抱着祭器,卖身投靠到西周去。毛泽东说:“殷族内部,数微子最坏,并且是个汉奸。”殷朝内部混乱,分争不一,矛盾加剧。

 

      比干丞相为三代孤忠,忠于社稷,对纣王的许多做法坚持反对,一次,比干到摘星楼上强谏纣王,三天不走,纣王怒而杀之,据传还进行了剖腹验心,并将比干葬于京都朝歌南郊,清水河南边。为人敬仰的比干丞相,就这样惨死在纣王手里。人们为纪念比干,把“摘星楼”改为“摘心台”。


      身怀六甲的陈氏夫人得知比干丞相遇难,并要满门抄斩,便带领婢女逃出朝歌城,她们不知跑了几个时辰,来到两山夹一沟的长林(十几华里,现仍有上竹林、中竹林、下竹林三村)地带,北山山腰有十几个天然的石洞(林泉洞在淇县鱼泉村东)住下,这就是史书记载的长林石室。由于路途坎坷,十分劳累,进洞不久,便生一男婴,指“林”为姓,指“泉”为名。武王克商,攻破朝歌。建立周朝后,在此诏回了陈氏母子。武王封陈氏为“英烈夫人”,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将名字“泉”改为“坚”,希望他将来能秉承父志坚贞不屈,又把林坚封国西河郡(包括淇县、浚县、汤阴、安阳等)。授爵博陵侯。三千多年过去了,鱼泉村人还是对陈氏母子念念不忘,一直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陈氏避难怕纣王,长林石室把身藏;追兵搜山巧应对,躲过大祸事一场。”


      长林石室在淇县城西北14公里的鱼泉村东,下临著名的武公祠水库和淇(县)林(林州)公路,山的主峰海拔365米,悬崖峭壁,巍峨壮观,林木繁茂,山光水色,环境优美宜人。摩崖诗云:“石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这里历来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地方,许多骚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
清《淇县舆地图说》(淇县知县曹广权著)记载:“石山壁立,仙洞漏天,祠字十余,咸倚半岩……北倚山崖,有林泉之胜。”不仅写出了这里的山势挺拔,洞穴奇妙,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林坚在此出生,有其居住二年的胜迹——长林石室。

 

       唐《元和姓纂》(太常林宝著)中写道:“武王封比干之墓,诏其子于长林石室,封博陵,赐姓林,林之姓从此而得也。”仙人梯峭壁上曾有唐太常的摩崖石刻,据杨习旺71岁老人回忆,内容有三:一是比干陈氏夫人生林泉于此;二是费仲、张七曾带兵到此搜陈氏母子;三是周武王在此诏回林坚母子,赐姓林,改名坚,封国西河郡,授爵博陵侯,封陈氏夫人为英烈夫人。摩崖石刻还云:“山里石窟楼上楼,淇水澳澳绿竹悠,洞生林泉子逃逝,母子幸存仙人岫。”林泉生于哪个洞呢?安乐窝在仙人梯半山腰,有大小十八个天然洞穴,最让人注目的是林泉洞,林泉就生于此洞。洞口有一巨石,恰似一个巨人,高5米左右,威武无比,宛若一个将军把守洞口,保护着林泉母子的安全。林泉洞深10米,高一般在3米,宽处达4米多。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左有一个奇特的洞,是比干夫人和林泉的卧室,深6米余,高2米左右,宽一般为3米,洞中悬着一个隆起的巨石宛如一个大乳房,相传那是陈氏夫人给后人留下的纪念;洞上洞长10米余,高2米半,宽2米左右,上有天窗,太阳照进洞内很明亮。


      仙人梯山崖上曾有古碑一通,据宋景新(82岁)老人回忆,碑高三尺多,宽二尺余,上书“林坚出生地”五个大字于正中,还有“长林石室,淇澳绿竹”等于其上。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1962年辟山修公路时均被毁掉,整个安乐窝被辟下去一丈多宽。


      从地理环境上看,洞东北的大沟,三千余年之后,现在仍叫林泉沟,相传林泉在此,夜里钻山洞,白天蹲大沟,故名。这里还有林泉门、灶君洞、碓臼窑等遗迹。


  关于卫辉的长林石室林坚出生洞:距朝歌(淇县)城七十来里,经数十里的开阔地,才转入山中,此洞原名观音洞或仙家洞,洞口是新开的,未有原味,并非天然石室。离休干部郭永安谈:1964年--1969年在汲县狮包头公社任党委书记时,只知道此洞叫仙家洞。90年代中期郭老故地重游,仙家洞忽然变成林坚出生洞了,感到十分奇怪。

 

      源于周平王之子林开的姬姓林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一书认为:“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周朝自武王伐纣建国之后,到周幽王时,异族犬戎灭了西周。第二年,申侯等人拥立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后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开,字林。其后代以他的字为姓,称林姓。因这支林姓发源于洛阳,所以也起源于河南。姬姓之林,虽然没有比干后裔子姓林那样枝繁叶茂,不是林姓的主流,但它毕竟也是当今林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林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姓之林
      自两汉的统一局面结束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割据分裂时期。其中,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他在执政期间,力行汉化政策,并于公元494年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在此期间,大批鲜卑贵族改为汉姓,其中,鲜卑丘林氏就改为了林姓。这也是今天林姓人的一个源头。

 

      唐代时,福建建州(今建瓯县)生活着一些姓林的少数民族,以蛇为图腾,被认为是“蛇种”。蛇称为“小龙”,这支林姓人可能也是炎黄子孙的一个分支,唐代之后的史书再也见不到对他们的特别记载,传说他们改为了林、黄等姓,可以相信,他们这时已经完全融入到炎黄子孙中。这支林姓被称为“蛇种林”。
“樊林”是极其罕见的复姓。唐代人林廷选,其祖上即姓“樊林”,后来才改为林姓。蓝姓也有改为林姓的。明代万历年间有叫林铭球的人,其祖上即姓蓝。这些林姓人也加入到林姓大家族之中。
无论是子姓之林还是姬姓之林,均起于河南,其他融入林姓的支族也大多起自河南,所以说,林姓根在河南,起自淇县,祖乃比干。


      2、播迁繁衍
    西晋以前林姓的发展
      从西周开始,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大约1300多年,林姓在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形成了“西河林”、“济南林”和“下邳林”等名门望族,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名人。

 

      林既,春秋时齐国人。他为人正直,不因外物而悲喜。他曾穿着用熟牛皮缝制的衣服觐见齐景公,并向齐景公说,服饰与人的德行才能无关,意在驳斥齐景公以衣度人的荒唐言论,齐景公认为他是一个奇辩之才。此事见于刘向《说苑》。《列子·天瑞》记载了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林类。《论语·八佾》中载有林放向孔子问礼之事。林楚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为季桓子的家臣。《左传·定公八年》记载,当其主遇到危难时,林楚以死孝主,可谓忠烈。战国时期,林姓名人有叫林回的,天性淳厚,重义轻财。《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林不狃为鲁国卿士,他在与齐国的战斗中有一番战与不战的高论,认为能阻止战斗的才是贤人,后战死。西汉时期的林姓名人有林挚、林尊等人。林挚为汉初功臣,封为平棘懿侯。林尊,为经学博士,官至少府、太子太傅。

 

      就西晋以前的林姓望族而言,西河林是最早兴起的中原林姓。春秋时期,林姓后裔迁居鲁国,孔子的弟子林放有问礼之本。唐玄宗时追封林放为西河伯爵,其地则更名为西河郡。《辞海》、《辞源》中说:“西河,古地名,春秋时称卫地,战国时称魏地。”这与林氏堂联中“河北”(黄河以北)的大致范围比较吻合。《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妇人有保西河之志”一句,即指春秋卫国西境的黄河沿岸地区,它应该包括淇河以西太行山中的“长林石室”。因此,历史上的西河郡,大致不出上述范围。“西河林”系指最早在古代河内(今豫北地区)居住的林姓氏族。

 

      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开基至战国末期,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代,前后经历800多年,传40代。西河林氏到第二十四世林敏时迁居鲁国,林敏之长孙居于鲁国之清河,为清河林氏开基始祖。几代之后,林姓人已遍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林姓已经由聚居区向周边地区扩散。西周末年,林姓人有叫林苌、林材的,相继在周幽王、平王朝中做官。平王东迁,开辟东周,他们也功不可没。从此,林氏也开始进入洛阳,其后裔均为洛阳林氏。战国时期,林姓名人有叫林皋者。林皋是九门林氏的奠基人,他上承西河林,下启济南林,地位非常重要。林皋之后裔播迁于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海南、台湾等省。有的旅居海外。战国后期,西河林氏分支九门林氏三十七世林微迁入秦国的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成为咸阳林氏,林微为其开基祖。


     济南林也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林姓家族,为崛起起于齐鲁大地的林姓。林放后裔林皋,生有九子,名为:仁、年、升、昶、文、曜、岳、佐、卫。兄弟九人皆为官,时人称之为“九龙”。他们父子十人因积德成仁,又名“九龙十德”。西汉初年,林皋之后裔林挚家族成为齐郡邹县(今山东邹城市)的名门望族。此后,从齐郡中分出济南郡,而邹县恰在被分出去的济南郡之中,从此,这一支林姓便成为济南郡的望族,称为“济南林”。“济南林”的著名人物有平棘侯林挚、太子太傅林尊等人。济南林氏形成之后,主要在今山东地区发展。东汉中期,林尊之后裔林道,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开基广陵林氏。林道后裔、林氏第八十世孙林礼,开基下邳林氏(后文详述)。东汉末年,林道之曾孙林农时,林家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人口众多,俗话说:“树大招风”,遂为朝廷所猜忌,林氏一门700余口几乎被赶尽杀绝,唯独林农及其父林封幸免于难,捡得一条活命,但也被削职为民。他们父子为了避祸,遂隐居起来。三国及西晋时期,这支林氏有多人在朝为官,逐渐又恢复了生机。西晋以后,中华民族又陷入大分裂和大动荡之中,北方先后遭到“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等变乱,大批北方人往南迁移,这其中就包括林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林尊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北魏平凉太守林胜,其女为魏孝文帝林皇后。在林皇后的支持和推动下,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除了西河、济南林氏名扬天下之外,下邳的林氏也逐渐发展起来。下邳,位于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东。秦代置下邳县。东汉置下邳国,南朝宋至隋有下邳郡。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林姓后裔林礼避乱迁居徐州下邳,成为徐州下邳林氏的开基始祖。林礼生林隶,林隶曾任徐州别驾,后任黄门侍郎,随晋元帝渡江南巡。林隶生林懋。林懋历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侍卫将军、下邳太守等职。林懋生有六子,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号称“六龙”。由于林懋任太守的下邳相对比其他地方安宁,其后代子孙便在此地安顿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氏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隋唐之后,下邳一带天灾人祸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曾经在此辉煌一时的林姓望族纷纷流亡他乡,以致数百年之后,这里的林姓后裔已经所剩无几。在今天的古下邳一带,再也难以见到林姓昔日的辉煌。


      西晋至宋代闽林在东南的崛起
      西晋末年,林姓由于历史的原因,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其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林姓的人数激增,一跃由小姓变为大姓;二是林姓在这个时期名人辈出。
隋唐以前,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大批中原人民被迫向南方迁徙,合族而居,侨置郡县,不仅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还保留了中原的习俗。隋唐时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中原士民南迁,加速了中原与东南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林姓后裔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东南地区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在魏晋隋唐时期,大规模的中原士民南迁,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晋代永嘉之乱以后,南迁的中原姓氏有林、黄等十三姓;第二次为唐初光州固始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平乱入闽,随从的姓氏有陈、张、李、王等八十四姓;第三次为唐末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建立闽国,有陈、张、李、王等三十四姓跟随。这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基本上奠定了东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林姓在东南地区的开发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西晋至宋代,见于史籍记载的林姓名人非常多。林简言,字欲纳,福清(今属福建)人,唐文宗大中四年(830)中进士,善于借古讽今,他的代表作有《汉武封禅论》等。林杰(831~847),字智周,唐代闽(今福建福州)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当时负有盛名。林嵩,字降臣(一作降神),唐代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乾符二年(875)进士,官至金州刺史,能诗善赋。林特,字士奇,北宋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先出仕南唐,在宋为三司使、尚书右丞、刑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生性奸邪,与丁谓、王钦若、陈彭年、刘承珪等人被称为“五鬼”。林希(约1035~约1101),字子中,号醒老,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任同知太常礼院、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职。林勋,南宋贺州(今广西贺县)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授广州教授。建炎三年(1129),献《本政书》13篇,主张仿行古井田之制,以改变农贫失业、兵骄无用的现状。后任桂州节度掌书记。又献《比校书》两篇,详细陈述桂州地方农政利弊。他的主张颇受朱熹、陈亮等人赞赏。林栗,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字黄中,一字宽夫,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夔州路提点刑狱等职,与朱熹不和,后出知泉、明二州。著有《周易经传集解》。


      福建是林姓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聚居地。林姓的开闽始祖是晋安郡王林禄。林禄,字世荫,林隶次子,林懋之弟。随晋元帝南渡,先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黄门侍郎,后因功升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并充任合蒲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325),担任晋安郡守,死后追封晋安郡王,葬在泉州惠安县九龙岗。今广东、福建、浙江、香港、台湾等地的林氏均为林禄的后裔。由于林禄在晋安的奠基,晋安林氏逐渐成为南方林姓望族。晋安林氏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并且分支众多,所以历来被认为是天下最大的林姓分支。晋安林氏第九代林茂迁徙于福建莆田北螺村,形成莆田林氏,林茂成为开基始祖。莆田林氏十分兴旺发达,成为晋安林氏的最大分支。莆田林氏的开基祖林茂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4)迁居莆田北螺村。唐朝时著名的九牧林氏和阙下林氏均为林茂后裔。


      林姓在福建的发展从晋安开始,因此,闽林中就以“晋安林”为最早。当时福建仅设晋安郡,郡治在侯官(今福州市),辖区包括今天的福建中部、西部及闽南沿海一带。林禄迁到这里的时候,地广人稀,十分荒凉,经过30多年的开发经营,才逐渐发展起来。所以,“侯官林”应是晋安林的核心。到了隋代,林茂迁居北螺,开基“莆田林”。林茂的同胞兄弟林既和林洗则留居在侯官。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是“侯官林”中的杰出代表。


      九牧林氏是莆田林氏的一个分支。林禄的十世孙林万宠的次子林披,在唐玄宗时任漳州刺史,他的九个儿子也均为刺史,在闽林中影响很大,被称为莆田九牧公或九牧衍派。长子林苇,字敏树,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明经及第,授朝散大夫、西平太守,后任瑞州刺史,死后葬于莆田北螺;次子林藻,字纬乾,唐贞元七年(791)进士,先后任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府使;三子林著,字文直,唐贞元六年(790)明经及第,先后任归州巴东县令、邕州经略推官、横州刺史;四子林荐,字朝任,唐贞元十二年(796)明经及第,历任衢州文学、北阳令、韶州刺史;五子林晔,字若思,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历任沧州、景州司马,通州刺史;六子林蕴,字复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及第,被地方举为孝廉贤良,以忠烈著称,历任唐昌县尉、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其后裔有叫林默娘的,即为倍受东南沿海人民祭拜的天后妈祖,林蕴家族为九牧林氏中最为显赫的家族;七子林蒙,字世赖,唐德宗贞元年间任孟陵主簿,后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循州刺史,其子孙居于闽县,为闽县长乐始祖;八子林迈,字德超,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历任循州、兴宁主簿、同州长史、交州、雷州刺史等,其玄孙林师德为唐进士,开闽林科甲之先河;九子林蔇,字康济,号四明,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历任京兆参军、春秋博士、福唐刺史,这一支自林蔇之孙林启开始迁居仙游。
     九牧林氏的后裔枝繁叶茂,作为林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九牧林氏奠定了今日世界林氏繁盛的基础,可谓当之无愧。


     莆田林是从侯官林中分衍出来的闽林望族。隋代林元次之子林茂开基莆田林。林茂五世孙为林万宠。林万宠字圣仁(或作圣功),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20)明经擢第,授新安郡文学,后迁长史、饶州太守、高平太守等。死后归葬于莆田西北的尊贤里紫云岩右鸡啼坪,生林韬、林披、林昌。林披即“九牧林氏”的始祖。


    林韬,字茂复,林万宠长子,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授谏议大夫,迁礼部侍郎,为“阙下林氏”始祖。林韬子林尊,字志高,为户部郎中,赠朝请郎,从莆田北螺移居澄渚,后又迁至乌石,生林松、林翊、林瓒。林瓒为著名的大孝子,字贯通,唐贞元元年(780)举进士及第,任福唐县尉。因其孝义,唐德宗下诏立双阙予以旌表,其门称义门,里称孝里,人称“阙下林家”。林瓒生林延鲁、林延吉、林延宾;林延鲁为开元县令,生林彝谏;林彝谏为监察御史,生惟恭、惟正、惟肃、惟乾、惟宁。林延吉为都督府长史,生彝训、彝注;彝训生居素、居朴、居敏、居简、居侃。林延宾为司户,生林彝宾,彝宾生惟中、惟积、惟德。
      由林瓒开基的“阙下林氏”与“九牧林氏”并列为莆田林氏的两个最大支系。阙下林氏虽然没有九牧林氏迁播的范围广,但其后裔也是名流俊杰,代不乏人。


       游洋林氏是晋安林氏的主要支系之一,开基祖为林万宠第三子林昌。琼州林氏开基祖为唐九牧林氏长房林苇的曾孙林裕。余杭林氏,由唐代九牧林蒙之子林逊开基。
       隋唐五代时期,晋安林氏的分衍是林氏历史上的重头戏,与此同时,原先的济南林氏的后裔也有大的分支形成和发展。唐僖宗时期,林延皓由光州固始入闽,其后裔为控鹤林氏,控鹤林氏即是济南林的后裔。林氏有叫林廷甲的,亦为济南林氏的后裔,他从光州固始入闽,为福建晋江福全后安林氏的开基祖。在唐代,济南林氏还有一个分支,那就是广陵林氏。


      中原地区是林姓早期的聚居地,西晋以后尽管林姓在南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北方仍有一定的分布,并且产生了一些见于史籍的历史名人。


      元明清时期林姓遍布全国
      元明清时期,林姓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最高点,林姓名人辈出,且分布广泛。


      自唐代以来,福建林姓一直长盛不衰。闽林望族是林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一页。元明清时期,闽林以阙下、九牧和游洋三支为最盛,现在闽林祠堂中还保存有大量闽林及第的匾额。


      元明清时期福建林姓名人也不少:林泉生(1299~1361),字清源,元代永福(福建永安)人,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进士,与卢琦、陈旅、林以顺等人同为闽中文学名士,有文集《觉是集》20卷传世。林瀚(1434-1519),明代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亨大,号泉山,成化间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与林俊、张懋、张敷华并称“留京四君子”,有《文安公集》传世。林章(1551-1599),明代福清(今属福建)人,字初文,万历时请求废止矿税,触怒当权者,被捕入狱,死于狱中。其著作有:杂剧《青虬记》、传奇《观灯记》和诗集《林孝廉集》。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清末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率舰随北洋诸舰护送运兵。后在黄海战役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林昌彝,字惠常,清代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道光年间进士,是林则徐的族兄,与著《海国图志》的魏源相友善。著有《射鹰楼诗话》,为反对英国侵略之作。


      广东林姓由闽林发展而来,最显赫的林姓族裔为“琼林世系”,是由九牧林氏长房林苇的后裔林裕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自福建福清县太平乡平原里入琼任琼都同知时开基的。其后裔多在琼山。其次还有九牧林氏六房林蕴的后裔林暹,自莆田到琼州任安抚使。广东林姓还有一个岭南世系,主要指广州、连平、始兴一带的林姓后裔。此外,潮州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接近闽南,因此便成为闽林最早的移居地。


      浙江是林氏南下过江后最早的聚居地。浙江林氏与闽林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东门林氏”、“慈溪林氏”、“黄岩林氏”多为闽林的后裔。东门林氏系指世居浙江萧山县东门的林氏族裔。慈溪林氏系指世居浙江慈溪县的林氏族裔。黄岩林氏,系指世居浙江黄岩、仙居、临海等地的林氏后裔。黄岩林氏也是林坚后裔,尊林禄为祖,


      河南是林姓的起源地,也是林姓的早期聚居地。西晋末年,大量中原士民南迁,林氏也在其中。林禄的第四子林雅担任汝州刺史,其后裔便在汝州定居,林雅也因此成为林氏河南分支的始祖。此外,在隋唐时还形成了林氏光州世系。在宋代,豫北地区也有林姓分布。明清时期,则以淮阳林氏最为有名。淮阳林多分布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开封、柘城、南阳、杞县、兰考、商丘、项城等县、市。在河南新郑也有林姓分布。


     除了上述林姓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之外,在今河北、北京、安徽、江苏、辽宁、湖北、四川、江西等地也有一些林姓人分布。


     当代林姓分布概况
     当代林姓在大陆的分布继承了历史上林姓分布的特点,基本上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局面,其中,尤以福建为最多。在福建,向有“陈、林半天下”之说。此外,在今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安徽、四川、广西、湖北、海南、湖南等地区也拥有较多的林姓人口。而北方地区林姓人口则较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所以,林姓人口的分布也在慢慢打破南多北少的局面,而更加趋于广泛。


      除了大陆以外,旅居海外的林姓人也非常之多。台湾是林姓的又一个聚居地。台湾有句俗语叫“陈林遍天下,郑黄满街跑”。林姓为台湾的第二大姓,人口超过180万,占到台湾总人口的9%。
在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文莱、缅甸、印度支那以及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均有林姓华人的足迹。他们为当地的开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页 ---  请看  --- 下页

(第一页)概论   ( 第二页)林氏流源  ( 第三页)林氏名人  ( 第四页)祖居地新貌   ( 第五页)联谊寻根  

此文根据淇县统战部2003年4月组织编写的书稿整理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本栏目由 本站和淇县史志办公室 联合主办     主持人:王之珩、闫玉生   

淇县史志办公室电话 0392-7222204    本网站电话 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