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今名人
1、河南名人
“拾穗而歌”的林类 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濮阳)人,他在年近百岁时还穿着裘皮袄,每天到收割后的田野去捡拾禾穗,边拾边唱,悠哉游哉,自得其乐。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来到卫国,途经田野时,看到了林类,便对他的弟子们说:“那位老先生是可以交谈的人,你们可以前去向他请教。”子贡自告奋勇,前去讨教,他站在田头对林类先生说:“先生您难道就没有苦恼吗?为什么拾着禾穗还要唱着歌呢?您就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情吗?”林类没有答话,仍然一边唱歌,一边劳作。子贡觉得老先生似乎深不可测,便穷追不舍,不停地向林类叩问。林类这才抬起头说:“我有什么苦恼呢?”子贡说:“先生年纪尚轻的时候不勤奋用功,成年后又不知道抓紧时间,如今年老了,却无妻无子,晚景如此凄凉,眼见已是日薄西山,还有什么高兴事,值得您边劳作边唱歌呢?”林类回答说:“我所认为快乐的事,其实别人也都会遇到,只不过一般人都把它们当作让人愁烦的坏事。我年幼的时候不努力,长大后没有抓紧时间,所以才能这般长寿;如今年老却无妻无子,死期将至,所以我才能这般快乐。”子贡可能修行尚浅,不解其意,仍然紧追不舍地问:“长寿,是人们所希望的;死亡,为人们所恐惧。您却以死为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林类回答说:“死亡和生存,是一往一返的关系。死于此,怎么就知道不能生于彼?所以,生与死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人们对长生不老孜孜以求,往往陷入困惑。对今昔死生应该能看得透才好。”子贡对林类的话似懂非懂,便回来将实情禀报孔子。孔子听了之后,连连点头说:“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可以与之交谈的人,果然不错。”由此评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林类的推崇。
2、省外名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林放 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林放曾经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礼的内容很广泛,就一般礼仪来说,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简朴些好,比如丧礼,形式上的隆重就比不上内心的悲哀。像这样的崇尚俭朴,重视实际内容,便是礼的旨义之所在了。”林放对老师的话大为敬服。由于林放出身名门,又谦虚好学,深得孔子赏识,学业大有长进,逐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
林放在周敬王时担任鲁国的大夫,拜为太傅。去世后与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河南开封东岩山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林放被赐号为清河伯。从祀孔圣庙西庑首座,后又祀于乡贤祠。宋真宗时,考林姓族谱,林姓得姓于长林山,遂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林放为长山侯。在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与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让他们像孔子一样享受后辈学子的祭拜。
今文经学大师林尊 字长宾,西汉济南(今属山东)人,从事今文经学研究,师从欧阳高,成为经学博士,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论战中,林尊也参加了讨论,后官至少府、太子太傅,地位很高。林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在今文经学的传承中起到了一个连接和纽带的作用。他从其师欧阳高处得到真传,又把学问传给了平陵人平当与梁国人陈翁生。平当此后就靠着自己的学问当了高官,位至丞相。陈翁生官至信都太傅,并把学问向下传递。至此,欧阳高的学问又分出平、陈之学。陈翁生授业于琅琊人殷崇与楚国人龚胜。殷崇后来作了博士,龚胜官至右扶风。平当授业于九江人朱普与上党人鲍宣,后来,朱普为博士,鲍宣官至司隶校尉。经过一代代的传习,今文经学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这其中,林尊的功劳是很大的。
父子宰相林无隐、林鼎。林无隐 五代后唐闽(今属福建)人,以诗闻名于世。在明州(今浙江宁波)时,州刺史黄晟礼贤下士,喜欢笼络人才,林无隐前往投靠。其子林鼎出仕吴越,官至宰相,林无隐父以子贵,也赠为宰相,有文集数十卷传世。林鼎,林无隐之子,生于明州慈溪大隐村,后定居侯官(今福州)。林鼎成年之后,前往吴越武肃王处,武肃王任其为观察押牙。不久,又进入文穆王府任职。文穆王很欣赏林鼎的才干,多次在武肃王面前推荐他,但都没有得到任用。有一天,文穆王又在武肃王面前说林鼎如何有能力,武肃王回答说:“我也知道林鼎有宰相之器,但我不想让他一步登天,很快就拥有富贵和权势。我想让你把他提拔上去,希望他能够对你尽忠。”文穆王做了皇帝,林鼎升任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林鼎在任上公正无私,颇得好评。他又博闻强记,工诗善书,尤好抄写诗句。吴越建国以后,林鼎掌教令,不久,即拜为宰相。林鼎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小事务,悉加考查,凡有不如意者,均指出其弊,无所讳言。林鼎分析事物,往往能够切中要害,颇有预言家的风范。开运元年(944)正月,林鼎去世,年仅54岁,谥贞献。著有《吴江应用集》20卷。
诗人林逋(967-1028) 字君复,北宋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从小就是一名孤儿,但他勤奋好学。不喜欢引章摘句的陈腐学问,只喜欢诗词。林逋性格恬淡好古,视功名利禄如浮云,曾纵情畅游于江淮之间,后在西湖之孤山结庐而居,种梅养鹤,怡然自得,20年间未曾入闹市一步。他虽然隐居,但由于其才高于世,声名逐渐传开。宋真宗敬重其所作所为,赐给他粟米布匹,还让当地的地方官每年前去探望。当时的名士薛映、李及等人在杭州,经常到林逋的草庐,与他谈诗作词,终日不倦,甚是融洽。林逋工于书法,尤善行书,诗词赋均十分有名。他的《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他的代表作有《林和靖诗集》。林逋无妻无子,由于他以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林逋曾经在西湖草庐旁自掘坟墓,临终绝笔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林逋去世之后,地方官上奏朝廷,宋仁宗为之哀叹不已,赐谥和靖先生,并赐给粟米钱帛让林逋的家人办理丧事。
一代忠臣林冲之 字和叔,宋代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元符三年(1100)进士,任都官金部郎,为临江、南康太守。靖康初年,召为主客郎中。北宋末年,宋的领土已经被金兵侵占不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也岌岌可危。金人第二次入侵开封时,林冲之随同中书侍郎陈过庭出使金国,一同被拘押,陈过庭死,金人逼迫林冲之在自己的政权中任职,林冲之宁死不屈。金人把他拘至上京,仍无屈服之意。金人又把他带到显州,在佛寺中一关就是十多年。显州地处北方苦寒之地。然而林冲之安之若素,起居饮食逐渐习惯,久之,发须竟由白变黑。至72岁时,仍未能叶落归根,悲痛加上病痛,面南而跪,气绝身亡。他在临终前曾对一同遇难的人说:“我活了72岁,怀着对国家的忠心入土,已经没什么遗憾,所恨者国仇家恨未报。”后来,朝廷知道了林冲之的英勇事迹,下诏封其二子官职以示表彰。
革故鼎新的林积仁 字允美。北宋莆田(今属福建)人。幼时即天赋异禀,及至成人,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声如洪钟。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任瓯宁知县。瓯宁县境内,山高林密,地势十分险要,所以民风彪悍,百姓稍有不满即入山落草为寇。林积仁到任后,以情动之,以恩化之,不到三年,县内就增加了一万五千多户。由于林积仁的突出贡献,在官员考核中名列第一,改为北海知县。北海河堤年年决口,林积仁凿石挡水,终于解决了水患。任期满,改提举河东路。河东地区天灾不断,林积仁屡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挽救了许多濒临倒毙的民众。后转中奉大夫,知阳平府。阳平府积弊甚多,林积仁上任不到旬月,便悉数革除陈规陋习。靖康初年,以中大夫直秘阁再领平阳,百姓受他恩泽者无数,知道他又来到,纷纷前来拜见。还有的百姓画了他的像摆在家中,像敬神一样供奉,可见对他的爱戴程度。后林积仁进直龙图阁,充秘阁修撰,以病归。
大无畏的林仲麟、林仲虎兄弟 林仲麟,字景仲,北宋宁德(今福建宁德)人,风流倜傥,胸怀大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试太学第一。宋宁宗庆元年间与杨宏中等六人上疏营救赵汝愚。触怒权臣韩侂胄,受到迫害,仲麟毫无惧色。时人称之为“庆元六君子”。林仲虎,字景瞻,仲麟之弟,宋宁宗庆元年间中武举,廷试第二。嘉定初年林桷出使北国,以林仲虎为部属。金人相邀与其单独会见,他竭力与金人周旋,毫无惧色。后来,林仲虎上书言攻守之计,与当权派意见相左,被排挤。后来,由于他前次出使北国的杰出表现,宰相又举荐林仲虎作为使者与金人议和,并任他为右骑尉中郎将,充通谢副使。到了潍阳,听说潍西已经失守。遂放弃了北上。林仲虎虽是武举出身,但他文笔极好,诗作尤佳,有《百将诗》、《杂诗》传世。
宋代大儒林光朝 字谦之,号艾轩,宋代莆田(今属福建)人。曾师从陆子正,通晓六经与诸子百家之学,言行必合于礼。在东井义斋讲学时,四方前来听他讲课的人络绎不绝,最多时达到数百人之众。宋室偏安东南一隅,林光朝在南方大力传播伊、洛之学。但他没有著述传世,都是向学生口授心得。他无著作传世的理由据说是“六经注解忒多,若再增加,反而会离真正的‘道’越来越远”。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林光朝在五十岁时中进士,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著作佐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张说再除签枢密院事,林光朝没有前往祝贺,被贬为广西提点刑狱,后又迁广东。当时茶寇非常猖獗,从湖北、湖南一直绵延到广东,林光朝领兵驻守要冲,以防贼寇。恰在此事,朝廷升他为转运副使,林光朝认为贼寇尚未荡平,坚辞不受,并连败贼寇。宋孝宗知道了,对光朝大加赞赏,特别是对他作为儒生还能用兵颇感意外。加直宝谟阁,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授《中庸》,效果很好,孝宗非常满意,立即赐给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又除中书舍人。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以病归,卒年65岁。
兄弟进士林环、林文 林环,字崇璧,明代莆田(今属福建)人,著名的诗人、理学家。自幼聪慧,过目不忘,下笔成诵,堪称“神童”。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进士,并在廷对中名列第一,为状元。先任翰林修撰,次年升为侍讲,参与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为书记总裁官。林环曾两次作为会试考官。40岁时随明成祖北巡,卒于北方,著有《徊斋集》。林文,字恒简,林环之弟。他早年没有什么建树,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于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的廷对中取得第三名,中探花,先任翰林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参与修撰《宣宗实录》,书成,转任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修成《历代君鉴》。正统七年(1442),修成《天下郡志》,此二书都得到了皇帝的首肯,并有赏赐。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复辟,拜林文为学士。天顺四年(1460),请求辞官,英宗爱其忠厚老成,不放之归去。明宪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再次辞归,因其已年过七旬,得到批准。林文在古稀之年,神清气爽,思维清晰,应对如流,实为难得。他是一个谦谦君子,来访者无论长幼,皆以礼相待。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士大夫们谓之“醇儒”。他的书法也很有特色。故而经常有人向他索取书字,他从不拒绝。死后赠礼部左侍郎,谥庄靖。
楷模林长懋 字景时,明代莆田(今属福建)人。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举乡试,任南昌教谕、青州府教授。永乐十八年(1420)任翰林编修,为皇太孙(即后来的明宣宗)侍读。由于皇太孙喜好狩猎,长懋劝他不要玩物丧志,遂为皇太孙所嫉恨。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林长懋任郁林州(今广西玉林)知州。林长懋事母至孝,由于郁林州路途遥远,便请求回京任职,仁宗遂任其为中允。但仁宗在位仅一年即卒。宣宗即位。林长懋因为刚正不阿得罪当权者,被锦衣卫逮捕入狱,被关押达十年之久。虽然身陷囹圄,但他未尝忘记学习。明英宗即位,大赦天下,林长懋出狱,并任平乐通判,知沪州。在任期间,长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并大力发展教育,政绩很显著,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林长懋非常节俭,相传他早晚餐只吃盐菜,人称“林盐菜”。林长懋为人耿直,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只与志同道合者交往。无嗣,60岁时卒于家。
教育家林大猷 字子道,明代莆田(今属福建)人。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举乡荐第七,授新建教谕。在教育方法上讲究启发学生的思考,以诚待人。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任国子监学录。关中、河洛、晋鲁等地等地的学者仰慕其德操和学问,纷纷来投者多达数百人,以至于都容纳不下。林大猷给他们编了号,以便轮番听讲。明成化十六年(1480),入监丞,革故鼎新,旧弊既除,气象为之一新。林大猷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和频繁。他不仅在学业上教育他们,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学生中穷的给衣服穿,生病的给药,死了的则亲自哭吊。对于学生的丧事,要么嘱咐其家人扶其灵柩归乡安葬,要么在京城为其购置墓地。可以说,在林大猷的教育中,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此后又任翰林检讨,仍掌管监丞。60岁病逝。
四朝元老林俊 字待用,明代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情直爽,不畏权贵。因上书请斩妖僧继晓,得罪了当权的宦官梁芳而被捕下狱,经同僚设法营救,才降为姚州判官。不久,明宪宗觉得林俊是个人才,便任命他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弘治元年(1488),升为云南副使。弘治五年(1492),调为湖广按察使,在任期间,多次上书言事,要求境内新建王府一切从简。弘治九年(1496),以病归。后又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上书要求减除宦官,罢去织造,裁撤冗员,远离奸佞小人,亲近贤人。江西河昌人王武为盗贼,巡抚韩邦问束手无策,朝廷便让林俊巡视江西,林俊尽擒贼党,代替韩邦问作了江西巡抚。正德四年(1509),林俊巡抚四川,进剿士民之乱有功,又任右都御史。御史俞缁临阵脱逃,却归罪于林俊,林俊辞官回归故里,百姓遮道挽留,送出数十里而不肯回。明世宗即位,林俊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当时他已年过古稀,但遇朝廷讨论大政,必然侃侃而谈。诏加太子太保,76岁时去世。林俊是明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元老,他敢言直谏,品格高尚。隆庆初年,赠少保,谥贞肃。
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乾隆五十年(1785)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林则徐3岁开始启蒙教育,13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嘉庆十年(1805),林则徐会试失败,先后在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以及福建巡抚张师诚的幕府中任书记等文案小吏。嘉庆十六年(1811),林则徐中进士,在翰林院先后任庶吉士、编修、监察御史等官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潜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探索历代兴衰盛废之因,为他后来的治国治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至道光十六年(1836),林则徐先后任杭嘉湖道员、按察使、布政使、河东道总督、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他所到之处,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救灾赈济、改革漕运,整顿吏治,查禁鸦片,被百姓称为“林青天”。当时,在禁烟问题上,朝臣中两派互不相让,林则徐作为禁烟派主将多次上书,痛陈鸦片之害,最终打动道光皇帝,决心禁烟。道光十八年(1838),朝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祯、广东巡抚怡良、水师提督关天培等通力合作,最终取得了禁烟的胜利。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列强对中国的狼子野心,积极备战、加强防务,有力地回击了英军在广东地区的武装挑衅。受挫后的英军北犯定海与天津,朝廷投降派得势,道光皇帝也改变了初衷,并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等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新任两广总督琦善上任后,大批裁减防兵练勇,拆除炮台武备,以致英军攻占了虎门要塞。林则徐则以戴罪之身积极参加广州的御敌工作,他还提出许多御敌之策并表示愿随营效力,未获批准。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配伊犁。他在赴伊犁途中,奉命协助钦差大臣王鼎在河南治理黄河水患。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抵达新疆伊犁惠远城戍所。在边塞,林则徐仍以积极的心态协助伊犁将军布彦泰兴修水利,垦荒近百万亩。道光二十五年(1845),朝廷重新启用林则徐,在返京途中他又奉命署理陕甘总督。此后,历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三十年(1850)春,以病辞官。回到福州,同年十月,为镇压太平天国而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由福州前往广州,中途在广东普宁行馆逝世,享年66岁。林则徐一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抵御外国列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他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上页 --- 请看 ---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