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热线

主页 中华姓氏起源 百家姓 淇县姓氏考证 朝歌姓氏研究 姓氏联谊活动 2018姓氏排名
id="table1">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林姓研究

关永江 高水然 申万建

    三、祖地新貌
      林姓起源于河南省的淇县。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如今的林氏祖地已经焕发出新的光彩,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宾朋和普天之下的林姓华人。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距郑州120公里,淇河、卫河、沧河环绕淇县的南、北、东三面,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总面积569平方公里,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3.9℃,零度以上积温5100℃,全年无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时数2348.3小时,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沬邑、又称沬乡,因沬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域。


      淇县交通便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即将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古称青岩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清光绪皇帝曾以淇县碧水青山起兴,撰联赞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候竞相争雄,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后于公元前1250年、1143年迁都于沫;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灭商后,西周卫国在这里建都达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春秋时设朝歌邑;战国时属魏。秦代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晋改朝歌县,北魏时析置临淇县;随代改置卫县;唐初升卫县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卫县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置卫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为淇县,清代、民国因之。新中国建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9月撤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至今。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铸就了古都朝歌的历史辉煌。


      淇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如花窝遗址是我国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淇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窝村岗地上;朝歌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里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纣王殿(村)相传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墓和妲己墓位于城东7.5公里的淇河西岸;荆轲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葬于淇县城南折胫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于淇县城西前嘴村东的前嘴石窟;是东魏作品,现存佛像1030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北20公里淇河之畔的青岩石窟,系宋代开凿,现存佛像600余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建,先后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茅蒙、尉缭、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纵横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现有名胜古迹水帘洞(鬼谷子洞)、洗尘洞(孙膑洞)、庞涓洞、南天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30余处,使云蒙山成为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十佳魅力景区。尤其是云梦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一到此,一派大漠风光,骏马秋风,突发异域之感,踯躅徜徉,流连忘返。南天门、八卦城气宇恢弘,引人入胜。千年古刹灵山寺,创建于南朝有梁普通年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抟泥造人的圣地。这里有女娲峰、人祖洞,是华夏儿女谒慈母之圣地。卫国古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的确体现了当时卫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过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被毛泽东称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殷辛王,叱咤风云、勇于改革,巩固了中原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华文人诗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绝唱“麦秀歌”;敢于犯颜直谏为国殉难的比干虽死犹生;谦恭自儆,创建华夏第一园的卫武公为后人折服;大义灭亲的石碏,被誉为纯臣;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篇千古传唱,脍炙人口;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胆刺秦王的义士荆轲,其义行令人尊崇;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释门东敞,能扇清风。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直接发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淇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凌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淇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中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沥青路面的公路,当地人称油漆道),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为重振朝歌雄风,再铸朝歌辉煌,早日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淇县人民为实施“经济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发展战略,正扬帆淇河,乘风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创新工作,迎接明天的朝阳。


    四、遗迹名胜
      林姓发源于河南省淇县,在当地流传着许多有关始祖比干、先祖林坚的传说,还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1、河南名胜
      朝歌摘心台 位于河南省淇县(古称朝歌)县城西北隅,是一个大土台,高13米,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原名摘星楼(又名妲己台)。相传,由于殷纣王在其上建摘星楼一座,因此得名。所谓摘星楼,原意极言其高,登楼手可摘星辰。但为何又叫摘心楼。这与比干死于纣王之手有关。便把“摘星楼”改名为“摘心台”,一直流传到今天。1984年淇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摘心台进行整修,并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参观。


       淇县三仁祠 三仁祠原址在河南省淇县城关镇南门里。为纪念“二仁”箕子、微子和比干的德行,义民李深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捐田1顷零6亩,建成这座祠堂。后分别于嘉靖十三年(1534)、四十五年(1566)、清乾隆七年(1742),进行重修。民国时仍保存有殿宇三间,门前照壁上有石刻麒麟,人称“活麒麟”,后被毁。1995年,淇县文物旅游局在摘心台公园新修三仁祠,建有山门、正殿、东、西厢房。正殿门阔三楹,钢筋混凝土结构,回廊歇山式双层,彩绘精美别致,内塑“三仁”像。东西厢房是砖木结构,东厢房内有比干、比干夫人、林坚一家人的塑像。西厢房为林氏展厅。祠内有明代创建三仁祠的石碑两通。重建的三仁祠,再现了“三仁”的形象和业绩。山门“三仁祠”匾额由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题写。正殿 “三仁世泽” 匾额由由原河南省政协主席林英海题写。东厢房“谏臣祖师”匾额由原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题写。近年来,海内外林氏后裔前来寻根祭祖的络绎不绝。
长林石室 为林氏先祖林坚的出生之地,位于今河南省淇县(古朝歌)黄洞乡仙人梯安乐窝,那里有古书、古碑、摩崖石刻,还有美好的传说流传至今。仙人梯在淇县城西北14公里的山区,下临武公祠水库和淇(县)林(州)公路,主峰海拔365米,悬崖峭壁,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摩崖上的诗句为“石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概括了仙人梯安乐窝石洞的奇妙景象,林氏先祖林坚就出生在这个如仙境一般的地方。安乐窝在仙人梯半山腰,有十几个天然洞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林泉洞,林坚就出生在这个洞里。洞外有高5米左右的石人。过了石人,进入林泉洞,洞深10米,高3米左右,最宽的地方可达4米多。洞内还有小洞,洞左有一个奇特的小洞,是比干夫人和林坚的卧室,深6米多,高2米左右,宽一般为3米,洞中挂着一个很大的天然乳石,相传那是比干夫人留给后人的纪念;洞上洞长10米多,高2.5米,宽约2米,上面开有天窗,阳光可以照进洞内,光线很好,洞内到处是石乳、石花,在北方地区并不多见。据当地老人回忆,仙人梯山崖上曾经有一通古碑,碑高3尺多,宽2尺多,上书“长林石室,淇园绿竹”八个大字,上面的小字风化较为严重,但仍依稀可辨。1962年拓宽淇(县)林(县)公路时,大部分摩崖石刻和古碑被毁,整个安乐窝被辟去一丈多宽。仙人梯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八音洞、通天洞别有一番趣味。在仙人梯东侧,有一个千佛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梯下临武公祠水库,波光粼粼,风景十分优美。


      卫辉比干庙 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北7.5公里的比干庙村,濒临京广铁路与107国道,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比干庙坐北面南,为一长方形院落,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山门为新修复的九脊歇山式,造型庄重典雅。山门两侧有两尊显示威严和权力的高大石狮。山门外是一琉璃覆顶的高大影壁,高三丈,宽五丈。影壁正中镶嵌着由24块方砖组成的绿色琉璃花卉,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山门以内,东西相对两座硬山式配殿,各面阔五间,其中陈设有吟咏比干的诗画书法以及各林氏宗亲组织寻根祭祖的纪念物。二门为硬山式建筑,门两侧竖立有“朝天吼”。二门内为碑廊,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凭吊比干的诗文碑碣。其中有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碑”,全文长达1800多字。碑廊中还有唐太宗的“贞观碑”。碑廊中的历代碑刻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吊比干文碑”相传为南北朝时的书法家崔浩所书,与龙门二十品齐名,为魏碑中的精品。三门以内为一座九脊歇山式大殿,面阔五间。东西两侧为硬山式建筑,其中陈列有林氏历代先祖的塑像。大殿内有彩塑的比干立像,匾额为“三仁第一”,大殿前还有祭拜用的卷棚式拜殿。庭院内有元仁宗元祐四年(1317)所立比干祭碑。元仁宗曾下诏重修比干庙,并在大殿内新塑比干与箕子、微子像,取“三仁同德”之意。另有一通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石碑,刻有当年乾隆皇帝祭奠比干的诗文。大殿后有石坊,坊联为“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其后墓碑上相传为孔子剑书的“殷比干莫”四个大字,“墓”字写作“莫”字,意为借地为土,象征比干的英魂与天地同在。墓碑小亭之后,为比干墓高大的墓冢,墓冢的四周镶嵌有唐代李白、孟郊,宋代邵雍、王十朋、黄庭坚,明代彭时等人称颂比干的诗文。在主体建筑之外,还修有凉亭、古道。比干庙大门外修建有直通卫辉市区的大道,还有海外华人捐资修建的木牌坊和比干塑像。


      2、外省名胜
      除了林氏祖地的名胜古迹之外,历代林氏名人也有许多遗迹存在于其他省份,简介如下:


      文财神庙 台湾民间信仰,传说比干被杀之后,他的为国尽忠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一则怜悯他的无辜,一则有感于他的心被挖而无法生活,便任命他为掌管财库的官,与后来的关公(称为武财神)一同担任财神这一职务,称为文财神。在台湾嘉义西荣街(番社),新港乡宫后街、玉山路六十巷、北门街林森东路,高雄前金区中华三路、苓雅区武智街十一巷,以及北京雍和宫、青岛海云庵等地均建有文财神庙,以纪念比干。


      晋安王墓 即“闽林”始祖林禄的坟墓,又称晋安郡王墓,位于福建惠安县涂岭龙头山官路顶九龙岗,题额为“林始祖讳禄公九龙穴墓”。墓左侧有郡王祠。

 
      梅妻鹤子 浙江杭州十八景之一,又叫放鹤亭,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北麓,为著名诗人林逋所建。林逋,为晋安四世林鄱的后裔。


       九牧祠 在福建莆田,为“九牧林氏”的家祠。清朝乾隆七年壬戌重修。刻有“重创九牧祠堂赞文”。紫霄岩有九牧墓。


       妈祖庙:位于福建莆田湄州岛上。妈祖原名林默娘,为“莆田九牧”之一林蕴的第十一代女。据统计,信徒有2亿多人,分布在南起福建、台湾、广东,北至山东、天津等广大的沿海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莆田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为最受妈祖信徒向往的地方。


      林则徐纪念馆 位于福建福州澳门路,为青少年教育基地,林则徐墓葬在福州北郊马鞍山村金狮山麓。林则徐,福州侯官人,为九牧林派下福清玉融文峰林家之后。


       林祥谦纪念馆 在福州。林祥谦,原名元德,尚干乡亭上村人,为陶江林氏派,为“二.七”烈士。尚干枕峰山麓有“祥谦陵园”。


     林觉民纪念馆 在福州。林觉民,闽侯 (今福州) 人,福州凤池林家之后,与族弟林尹民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夫人陈意映,展览馆展有《与妻书》等。


                                                     上页 ---  请看  --- 下页

(第一页)概论   ( 第二页)林氏流源  ( 第三页)林氏名人  ( 第四页)祖居地新貌   ( 第五页)联谊寻根  

此文根据淇县统战部2003年4月组织编写的书稿整理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本栏目由 本站和淇县史志办公室 联合主办     主持人:王之珩、闫玉生   

淇县史志办公室电话 0392-7222204    本网站电话 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