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居地新貌
1、淇县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距郑州120公里,淇河、卫河、沧河环绕淇县的南、北、东三面,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3.9℃,零度以上积温5100℃,全年无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时数2348.3小时,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沫邑、又称沫乡,因沫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域。
淇县交通便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即将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古称青岩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清光绪皇帝曾以淇县碧水青山起兴,撰联赞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候竞相争雄,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后于公元前1250年、1143年迁都于沫;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灭商后,西周卫国在这里建都达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春秋时设朝歌邑;战国时属魏。秦代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晋改朝歌县,北魏时析置临淇县;随代改置卫县;唐初升卫县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卫县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置卫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为淇县,清代、民国因之。新中国建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9月撤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至今。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铸就了古都朝歌的历史辉煌。
淇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如花窝遗址是我国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淇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窝村岗地上;朝歌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里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纣王殿(村)相传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墓和妲己墓位于城东7.5公里的淇河西岸;荆轲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葬于淇县城南折胫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于淇县城西前嘴村东的前嘴石窟;是东魏作品,现存佛像1030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北20公里淇河之畔的青岩石窟,系宋代开凿,现存佛像600余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建,先后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茅蒙、尉缭、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纵横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现有名胜古迹水帘洞(鬼谷子洞)、洗尘洞(孙膑洞)、庞涓洞、南天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30余处,使云蒙山成为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十佳魅力景区。尤其是云梦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一到此,一派大漠风光,骏马秋风,突发异域之感,踯躅徜徉,流连忘返。南天门、八卦城气宇恢弘,引人入胜。千年古刹灵山寺,创建于南朝有梁普通年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抟泥造人的圣地。这里有女娲峰、人祖洞,是华夏儿女谒慈母之圣地。卫国古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的确体现了当时卫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过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被毛泽东称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殷辛王,叱咤风云、勇于改革,巩固了中原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华文人诗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绝唱“麦秀歌”;敢于犯颜直谏为国殉难的比干虽死犹生;谦恭自儆,创建华夏第一园的卫武公为后人折服;大义灭亲的石碏,被誉为纯臣;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篇千古传唱,脍炙人口;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胆刺秦王的义士荆轲,其义行令人尊崇;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释门东敞,能扇清风。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直接发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淇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凌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淇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中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沥青路面的公路,当地人称油漆道),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为重振朝歌雄风,再铸朝歌辉煌,早日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淇县人民为实施“经济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发展战略,正扬帆淇河,乘风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创新工作,迎接明天的朝阳。
2、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东距郑州124公里,西与三门峡接壤,北与焦作毗邻,南与平顶山、南阳相通。洛阳位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摄氏14.2度,降雨量546毫米。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境外群山环绕,素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其中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6.2%,平原约占13.8%,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耸立其内;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河流密布其间,自古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因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根据考古发掘和相关史料可知,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地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更是便布全境,仅解放后就发现有王湾文化遗址、孙旗屯文化遗址、矬李文化遗址、盐东文化遗址、妯娌文化遗址等200处聚落遗址,分属裴李岗、仰韶、龙山等文化类型,地层叠压关系明显,文化发展连绵不绝。
周灭商后,开始营建在洛阳营建洛邑,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此后500余年间,23位周天子居于此。此后,东汉、曹魏、北魏、隋皆曾以洛阳为都城。唐朝置东都。武则天时改东都为神都,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曾都洛阳。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洛阳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林果、中药材、烟叶、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洛阳是河南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油料等。洛阳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洛阳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其中东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为为国内外名牌产品。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个民族,2004年末洛阳总人口638.39万,市区人口140多万。
洛阳城市建成面积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
洛阳由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洛阳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余处。龙门石窟,白马寺更是驰名国内外。牡丹种植在洛阳有悠久的历史,1982年,牡丹被洛阳定为市花。从1983年起,洛阳成功举办了21届洛阳牡丹花会。每逢4月15日至25日的“牡丹花会”期间,游人如潮。如今洛阳牡丹已成为洛阳的一张名片。
四、遗迹名胜
1、河南遗迹
卫国故城:位于淇县县城四隅,周灭商以后,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在商城的基础上,扩建夯土卫城,经过测定,该城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城墙宽70米,面积达24平方华里。现存残墙四段,西城墙三段,北城墙一段。迄今,残墙夯土层清晰可辨,夯窝,板眼比比皆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器。陶器有鬲、罐、盆、豆、甑、瓮、钵等,铜器有三棱式箭头;铁器有钁等。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叔祠:在淇县城内,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207年)创建,淇人缅怀卫康叔“明德慎罚”、“勤政怜民”建祠纪念,春秋祭祀。该祠解放初期已毁遗址尚存。
淇园:在淇县城西北35里的耿家湾。卫武公创建,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南朝《述异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二十三年的黄河头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材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淇园之竹誉为皇家之竹,名冠九州。据明代《淇县志》记载:这里背靠清山,面临泉池,山清竹翠,岚光树影,野花怪石,红蕖月映,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清代《淇县舆地图说》记载,山崖上镌刻“淇泉”二字,路左有碑,书曰“淇园”。
古时淇园有八景,即:“淇园竹屏”、“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淇园秀色甲天下。汉章帝七年(公元82年),欣闻淇园之美,率满朝文武大臣亲临淇园观光。
武公祠:在淇园旧址。汉魏以后,淇县人民怀念卫武公的高风大德在淇园旧址建武公祠,春秋祭祀。
卫武公系卫康叔九世孙,卫厘公之次子,名和。公元前812年继位,在位五十五年,终生国是,自儆励志,百采众谏,察纳锥言。《楚语》记云:“昔卫武公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他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百姓和集,曾辅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乱。平王用锡命为公,深受百姓爱戴,赋《淇奥》颂其美德。汉魏之后,在淇园旧址创建武公祠,春秋祭祀,追忆武公之德,并将祠前之河命为思德河,还将河畔的槐荫店易名思德村。
河南出土的石姓墓志 河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墓志的碑文书法精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就有许多市姓墓志。《石甚少墓志》,全称《晋故尚书征虏将军幽州刺史程阳简侯石甚少墓志》,西晋永嘉二年(308)七月刻,志文记述了石甚少生平事迹与官职。书体为隶书,书法精美。1991年出土于洛阳马坡村,现藏于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石定墓志》,西晋永嘉二年(308)七月刻,志文记述了石定生平事迹与官职。书体为隶书,书法古朴。1919年出土于洛阳马坡村;《石信墓志》,全称《齐故使持节都督幽宁秦济郑恒灵赵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右卫将军中书监赵州刺史南乡县开国子陈留郡开国公石公墓志铭》,北齐太宁元年(561)十一月刻,隶书书体,现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石金俊妻元氏墓志》,全称《大周故北京飞胜五军都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赠左骁卫将军石公妻河南郡太夫人元氏墓志铭并序》,后周显德二年(955)三月三日刻,朝散大夫左拾遗直史观馆赵逢撰文,楷书书体。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石碑洼石姓墓碑,有石保吉、石保兴两通墓碑,皆刻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石保吉碑由李宗谔撰,白宪书,楷书书体。石保兴碑由杨仪撰,尹熙古书,行书书体;《石中立墓志》,北宋景祐元年(1049)十一月刻,宋祁撰文,王珣瑜书丹,藏师锡题盖,王易刻石。志文记载了石中立的生平事迹。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石祖方墓志》,北宋元丰三年(1080)刻,王史撰文,范澄书丹,颜体书法。志文记载了石祖方的家世及生平。现存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石辂墓志》,北宋元祐元年(1093)刻,兵部侍郎杜纯撰文,尚书晁朴之书丹。楷体书法。位于河南省渑池县洪阳乡山希店村。
有关石姓的诏书 在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发现,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皇帝诏书,共两份,诏书为丝绸质地,米黄色,长1.8米,宽0.3米,两边各有龙形图案。诏书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一份是对石如琏及妻子的嘉奖,另一份是对石如琏父亲、母亲的嘉奖。石如琏是康熙年间湖广武昌府崇阳县县令。
2、外省名胜
津西第一宅——杨柳青 “石家大院”在天津市西青区的千年古镇杨柳青,是天津市目前保留最好的晚清民居建筑群体之一。
石家大院是清朝末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家大院占地6072平方米,建筑面积2960平方米,是一组典型四合院住宅建筑。在中间甬道两侧各有一条南北向纵轴线,分别排列五进院,外围还有佣人住的配房。石家大院共共有12个院落,房屋278间。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连套,院中有院,院中跨院,若从空中鸟瞰十分整齐如一。
由北往南,西侧第一进院是北客厅,往南是垂花门,木雕与石雕最为精美;第二进院的串廊院与南面鸳鸯大厅相接;第三进院有戏楼一座,并设有南客厅;第四进院南面花厅,专供接待贵宾之用,北面大厅是陈设古玩、字画的地方;过月亮门进入第五院,有外帐房,迎南门是一座雕砖大影壁。东侧也是五进院。由北往南,第一进院是内帐房和北客厅;第二、三、四进院是住宅和女客厅;第五进院是南书房。再通过东边甬道,有厨房、车棚、马厩以及佣人住房等。
大院整组建筑的用料十分讲究,做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松鼠葡萄”、“岁寒三友”、“莲荷”、“万福”、“连珠”等喜庆吉祥图案。所用的砖瓦都是由官窑烧制,所用木料是楠、樟、柏等名贵优质木料,所用石料全是大青细石。整个宅院画栋雕梁,油漆珠彩,花棂隔扇,美仑美奂,大院中不乏精美的艺术品,如第三进院垂花门雕有九狮图的石鼓子;二道门的八仙人门蹲等都是珍贵的艺术品。
吴门桥 位于江苏省苏州城西南盘门外,横跨古运河(护城河)两岸,是到目前为止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吴县志》记载:吴门桥刚开始叫新桥,又叫三条桥,是北宋元丰七年(1084)由当地一位姓石的人出资修建的,桥修成后,给两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这座桥后来有重修了多次。桥体主要用用花岗石和少量武康石修建。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部分拱券石在1989年被过往的船只撞掉,在修补该桥时发现为了避免移位,拱券石与拱券石之间是用定胜形榫卯拼接的,这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桥技术。桥额用楷书阴刻桥名,南北两坡每边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这是专为为纤夫穿越桥洞修建的。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附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形成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景观,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石介墓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徂徕山西北麓桥沟村南石家林中。原来墓林占地20多亩,有1000多棵古柏,浓荫蔽日,盛夏时节,在这里也会感到清凉无比。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所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神道碑后面是石介的墓。墓前立有由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写碑文的《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有苏东坡的《哭石徂徕先生碣》和刘概的《哭守道先生诗碣》,此外,墓林中还有石介撰写的《石氏先茔墓表碑》。可惜的是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碑碣全部散失。直到1990年,才发现了苏东坡的《遥寄守道先生文》和刘概的《哭守道先生诗》碑刻。
石家村 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相传北宋初年大将石守信的后裔石荣禄于宋末元初迁徙到这里,建了这个村子,并在这里聚族而居。
石家村背山面水,民房都面向北,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房屋是根据当地地形而建,一是表示不忘祖先。石家村呈棋盘形,方方正正,村中道路用条石铺成,笔直对称。石家村的后面有石氏宗祠,祠前有一个方塘,就象一个印泥盒,中间修筑了一个石坛,坛长2丈,高、阔各1丈,按石守信帅印比例砌成,上种有青竹翠柏。村前有一条小河叫桃花溪。道路尽头都设有弄门,每天晚上关闭,就象城堡一样。村里家家户户的庭院栽有石榴树,象征石姓。石家村北有更鼓楼遗址,村南有天灯柱,村西有魁星阁。水口石山对峙,称“狮象守门”。石家村后的南山上有祖墓,墓旁古松1株,名“抱祖松”。清朝末年的曹文澜曾作《石家颂》,赞美石家村的风光。
石大人胡同 位于北京市东城繁华地段,因胡同内有明朝将军石亨的府第而得名,1913年外交部迁到这里,石大人胡同改名叫外交部街。石亨府第建于1456年,占了胡同北侧几乎四分之一的地段。清朝末年,这座换了好几个主人的大宅被改建为迎宾馆。1912年8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来京时曾下榻于此。
江苏连云港石棚山 在江苏连云港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山头,因山顶上有一块巨石象棚子,所以叫石棚山。从宋、明、清等时期开始,这里就一直是达官显贵、诗人墨客,富豪学土们的游览胜地。宋朝神宗年间通判海州的大诗人、大书法家石延年(石曼卿)经常来到这座山上读书,山中现在还有“石曼卿读书处”六个斗大隶字刻于峭壁之脚,这个地方冬暖夏凉,挡风避雨,僻静明亮。石延年在此读书期间曾经用泥包裹着桃核、花种,在山上到处弹射,结果山上长满了山花野果。苏东坡曾就此作诗称赞说:“芙蓉仙人日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山上还有许多题刻,如“龙门”、“广畏岩”、“万花岩”、“小赤壁”、“广叠翠崖”、“广小九曲”,“广芙蓉洞“等等,碑文有篆有隶、有楷有行,宋、明、清历代皆有,石棚山虽然不大,却处处留有千百年来沧桑变化的印痕。山顶上有三块巨石,一石壁立,一石相抵,一石如棚覆盖其上,形成天然石棚,这就是石棚山上最佳处。棚西测石壁上有“高行清”,四个楷书大字,为明朝海州刺史王同手迹,气势磅磅,棚内,人可以站立,能容数十人。东壁刻有七绝两首,其中一首是:“一片寒云复石棚,空岩花草孰知名,何当自有山川后,千方唯闻石曼卿。”
上页 --- 请看 ---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