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今名人
1、河南名人
平戎功高卫姓始祖卫康叔
康叔姓姬,名封,周文王九子,武王小弟生于半(今陕西长安半水西案),长于镐京(今西安市丰水洞岸)。武王灭商,为防武庚叛乱,曾封三个胞弟监之,史称“三监”。公元1063年,三监马武庚叛周。周公以成王命以兴师伐殷,杀武庚、管叔,放蔡叔,以三监之地封于康叔,成立卫国,康叔建都于朝歌。周公为康叔扫除政治隐患,将大批“殷顽”迁至洛阳为奴,仅留陶、施、繁、锜、樊、饥、终葵等七族殷遗为康叔民。周公以成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师(两万)兵,来朝歌。之后,选殷墟定昌(今县城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先释放奴隶,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士”积极性。在婚姻方面,用男女同性其生布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废除了商朝用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做法,改用草人、草马、土东代之。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的局面,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漳有德”。康叔治卫有方,深受淇人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59年),在县城阁南街路西建有“康叔祠”,国民初年仍有祭祀(今为县建筑公司),遗址尚存。
文武兼备卫武公
卫武公(约公元前853年--前758年),卫康叔九世孙。卫釐侯死、卫武公继位。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后来,犬戎杀周幽王,卫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为功。卫国也从此由侯晋爵为公。卫武公在位55年,能自责,百众采谏,常与下臣共勉。他95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抱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亦,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乎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戒嗜酒之风。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缢为“武”。卫人感其德,赋《淇奥》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间兮!赫兮洹兮!”、“充耳绣莹、会弁如星”......终不可谖兮!”明宏治年间(公元1488年),淇人在山区耿家湾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山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沟)更名思德河村,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一村原槐萌店改称思德河。祠前四周崖壁题诗多首,其一曰:
荣膺主爵骨骄逸 ,常把箴儆分付诗。
九十五年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员当在,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依依。
明末崇祯年间,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记之。“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
宠鹤失国卫懿公
(?~前660)名赤,卫惠公之子。前669年即位。卫懿公淫乐奢侈,嗜好养鹤,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长垣县鹤寨)等处,均养有鹤。其鹤如官有品位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食士禄。他外出游玩,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由鹤及人:凡献鹤者给以重赏。卫懿公好鹤成瘾,不理朝政,漠视民疾,民怨沸腾,国势衰弱。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方狄人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省聊城西南)攻卫,卫懿公发兵抵抗,兵败被杀。史官华龙滑和礼孔二人逃回朝歌,报告了卫懿公被杀的噩耗,卫公子申即带卫人连夜向西南逃去。狄人攻至朝歌,见卫人已经逃离,马上追赶。但卫人此时已于血村(今淇县小河口)渡过黄河,宋桓公也已经率兵到河边迎接,狄人才不敢追。此时,随公子申有卫人男女700余人,又益共、藤之民共5000人,公子申被立为卫戴公,在野外造草庵暂住漕(今滑县东)。史称“庐于曹”。一年后卫戴公病死,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文公(?~前635)。此刻,卫懿公之妹许穆夫人,从许国赶来救援,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终于说动齐桓公,齐桓公率诸侯之兵伐狄救卫,并在楚丘(今滑县东)新建卫都。卫文公积极收集遗民,改良政治,轻赋税,平刑狱,使卫国终于得以复兴。
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姓姬,春秋时卫国国君黔年亲侄女,卫懿公、卫戴公、卫文公之妹,于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左右,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诗,少年时代曾经到澳水(折胫河)、肥泉(泉头)和淇水(河口村)一带钓鱼游玩,饱览朝歌一带美好风光。当时周王朝已衰败,诸侯国兼并战争连年,卫国处在大国争霸和邻国侵袭德威胁之中。夫人成年后,才貌出众,许国河齐国都来求婚,夫人把自己的婚事与祖国安危紧密联系起来,曾表示许国遥远弱小,不能支援祖国,而齐国强盛且距卫国近,如与齐国结亲,一旦卫国被侵,可得到齐国的援助。但卫国缺乏远见,将她许配给许穆公,许穆夫人嫁到许国以后,无时无刻在怀念自己的祖国,她在《竹竿》中写道:“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其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松辑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道出了思念故乡的心情。当时,她的哥哥卫懿公嗜好养鹤,不理朝政,百姓怨声载道。不久,北狄侵卫,杀懿公,攻入朝歌。卫戴公被迫庐于曹(今滑县旧城东),许穆夫人在许国忧心如焚。她在《泉水》一诗中写道:“瑟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于之谋。”接着又用两段诗句回忆出嫁时经过沫水,干成的情景。最后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车出游,以写我忧。”表达了对故土的关切与怀念的真情。正当夫人忧心忡忡思念祖国的时候,突然得知国破君亡的消息,她悲痛欲绝,并向许穆夫人提出援助卫国的要求,许国君怕得罪狄人,只派了使者到卫国吊唁。许穆夫人和自己身边随嫁的姬姓姐妹,毅然驾车奔卫,以共赴国难。但一些许国大夫竟然驾车追赶夫人,夫人非常激愤,于是写下了《载驰》一诗,严斥来者:“载驰载驰,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即不我嘉,不能旋仅?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即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闷。“那些大夫们被责问得无言答对,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诗中她还向大国呼吁请求援救卫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一个为拯救大国呼吁的爱国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经过四五百里的长途跋涉,大人从许国回到卫国,立即向她德兄长卫文公建议,向齐国求援。齐桓公答应了卫君的请求,齐侯使公子无亏率车300乘,甲士3000人以戌曹,帮助卫国收复失地。又于公元前658年,左楚丘(今滑县东)建立都城,从此,卫国又复兴起来。许穆夫人《竹竿》、《泉水》、《载施》、三首诗,均收入《诗经》国风内,数千年来一直为群众传颂不辍。
宋相卫平 春秋时宋国博士。宋元王有一次得到一个大龟,卫平进见宋元王,说服宋元王应当崇尚龟卜,隆重的祭祀鬼神,由此得到宋元王的崇信,而在宋任相。
东汉名臣卫飒
(?~51)字子产,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出身贫寒,读书常佣工自给。王莽的时候在州郡任官。东汉光武帝时先后出任侍御史、襄城令、桂阳太守等职。在任桂阳太守期间,领导民众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设置铁官,严禁私铸,每年增加收入五百余万。后来因为身染疾病,辞官归家。
曹魏尚书卫臻
字公振,陈留襄邑(今河南雎县)人。开始为郡吏,后任曹操丞相参军。魏文帝以后,先后任官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为官敢于进言,多次劝说明帝不要大修宫室。正始年间去世,谥曰敬侯。其父卫兹,字子许,东汉末曾与曹操同盟起兵,讨伐董卓,在荥阳之役中战死。
右光禄大夫卫玄
(542~618?)字文升,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周末官至京兆尹,得封公爵,因为得罪宣帝,被免官。隋文帝仁寿年间,出任资州刺史,做事干练,深得同僚臣民信任。隋炀帝初,升迁为魏郡太守。大业九年辅助代王侑守长安,他率军东出函谷关,击败杨玄感,保全了洛阳。因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被委任驻守关中的重任。李渊率军队攻入关中,他称病不管战事。李渊率军队攻克长安之后,他回老家洛阳。
宋初名将卫绍钦
开封(今属河南)人。宋太宗在晋王府的时候就跟随太宗,后来太宗即位,补缺为内高品。又跟随太宗征伐北汉,升迁为殿头高品。又与王继恩一起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深受太宗褒奖。宋真宗即位,官拜宫苑使、内副都知、永熙陵都监等职。景德元年(1004),改任皇城使。跟随真宗抵达河朔地区,为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都巡检,到达澶渊城,率领扈驾兵守河桥。澶渊之盟后,历掌三班院、皇城仪鸾翰林司。
清代能臣卫哲治
(?~1756)字我愚,济源(今属河南)人。因为提拔贡生参加廷试取得优异成绩而开始为官作知县,先后作过山东布政使、安徽巡抚、工部尚书等官职。雍正中期,曾经在盐城等县作知县,治理蝗虫灾害,兴修水利,赈济灾荒均颇有成效。
侍讲学士卫荣光
(?~1890)字静澜,新乡(今属河南)人。咸丰年间的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调往胡林翼军、多隆阿军中任职,镇压太平军,转战湖北、安徽,攻克了太湖、潜山。同治中期,督办黄河、运河的防务,并进攻捻军。作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署按察使等。光绪年间又先后作官浙江布政使,山西、江苏、浙江巡抚等。
2、外省名人
大将军卫青
(?~前106)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来是平阳公主家的家奴,他的姐姐被汉武帝立为皇后,他深为武帝重用,作官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匈奴骑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遣四路军马同时出击,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分为一路,率军万骑,直捣龙城(匈奴祭祀祖先的地方),首战成功,深得武帝赏识,因为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匈奴集结大量兵力再次进犯汉朝上谷、渔阳,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等人引军北上,发动突袭,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大败匈奴军队,收复了秦时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多万到此屯田戍边。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行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后来官至大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又与外甥霍去病一起出击匈奴,打败匈奴主力。卫青一生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屡建战功,威震沙漠,为汉朝解除匈奴的威胁做出了重大贡献。元封五年(前106)逝世,谥曰烈侯。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从家奴到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其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史书上说,“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
卫青战功赫赫,权倾朝野,但他忠于朝廷,恪守军人本分。当苏建劝他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很不满意地说:“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奉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谦恭退让、礼贤下士的品格更是载入史册。同朝的汲黯是有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敢与卫青分庭抗礼。对此,卫青不但不怀恨在心,反而更加敬重汲黯,多次向汲黯请教军国大事,两人相交极深。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前91)是汉武帝皇后。初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到公主家看见之后就很喜欢她,于是被送入宫中。元朔元年(前128)生戾太子,被立为皇后。后因巫蛊事件,戾太子举兵杀江充,兵败自杀,她被武帝废黜,也自杀。
朝鲜王卫满
燕(治今北京)人。西汉初,燕王卢绾叛离汉朝,逃入匈奴,卫满乘机聚众千余人出塞东走至朝鲜,在朝鲜各族及燕、齐逃亡出塞的人民中建立了卫满朝鲜政权,建都王险城,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占有朝鲜半岛西北部,地方数千里。惠帝、高后时,辽东太守约以为外臣。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为朝鲜王之后不肯朝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水陆两路攻朝鲜,朝鲜贵族杀死卫右渠投降汉朝。
西汉景帝丞相卫绾
西汉初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东北)人。开始以戏车为郎任职文帝朝,后官升中郎将。为官恭顺醇谨,尽力守职。景帝时任河间王太傅。吴楚造反,卫绾率兵进攻吴楚有功,升为中尉,封建陵侯。后来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卫绾任太子太傅。后来取代刘舍任丞相,虽然敦厚但无所建树。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即被免职。
东汉经学家卫宏
东海(治今山东郯城)人,字敬仲。东汉光武帝时任议郎。曾经跟随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毛诗序》。后跟随大司空杜林学习《古文尚书》,著有《训旨》。又曾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四篇。卫宏对于古文经学影响很大。
西晋书法家卫觊、卫瓘父子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初为曹操司空掾属,任魏国茂陵令、尚书、侍中等职。曾建议由郡县安置还乡的流民,反对军将私召为部曲,主张官府应该对盐实行监卖,被曹操接受。魏文帝时又建议置律博士。卫觊爱好古文,擅长书法,文名颇高,著有《魏官仪》。死后谥曰敬侯。卫瓘(220~291),字伯玉,魏国尚书卫觊的儿子,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开始是魏尚书郎,因为平蜀有功,晋升为镇西将军。司马炎代魏为晋,授征东将军,封公,官至侍中、录尚书事。卫瓘出身书法世家,学识渊博,文武兼修,擅长隶书、章草,师承张芝书法传统,自称得张芝之筋,风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笔画去掉波势,见出今草端倪。与尚书郎索靖均擅长草书,当世人称:“一台二妙”。永平元年(291)被贾后杀害,谥曰成。卫瓘无墨迹传世,北宋《淳化阁帖》收有他的刻帖《顿首州民帖》。
西晋书法家卫恒、卫玠父子
卫恒(?~291),字巨山,书法家卫瓘的儿子,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出身书法世家,祖父卫觊、父亲卫瓘均是书法名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书法,能传其家法,擅长草书、章草、隶及散隶等书体。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收有草书二行。著有《四体书势》,论述草、章草、隶、散隶四种书体的演变,并保存了一些书法史料。开始的时候是齐王府掾,官至长水校尉。永平元年(291),与父卫瓘一起被杀。卫玠(285~312),字叔宝,风姿绰约,人称“玉人”,好谈玄理。西晋时,王澄、王玄、王济都颇负盛名,但均不及卫玠,当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卫玠的死,至少有两种说法,都见于《世说新语》。一种说是卫玠刚渡江南来,见大将军王敦,因有谢鲲(幼舆)在坐,彻夜畅谈,结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东晋都城建康),因为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大得吓人,所以“观者如堵墙”,大有狗仔队围攻的架式。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
西晋女书法家卫铄
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后人尊称为卫夫人。她是西晋望族之一卫瓘的女儿,卫瓘在当时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写得一手好草书。卫夫人家学渊博,她所写的隶书与正书,更冠绝一时。《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曾有“粹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的时誉。《书断》一书,也特别推崇她的字说:“卫夫人隶书尤善规矩”。著有《笔阵图》,对书写汉字的笔法、笔势、笔意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相传卫铄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唐代易学家卫大经
蒲州解梁(今山西永济)人。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说《易》,因有学问而远近闻名,不媚俗,经常闭门而谢绝与他人来往。性情固执但又极其诚恳,因为生病不应武则天的征召,好友夏侯乾童的母亲去世,他不惜步行千里前往吊唁。卫大经天资聪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晓天文历象,对天宇间的玄奥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后来寿终正寝,葬于解梁郊外。唐开元年间发大水,姜师度奉皇帝之命开凿无咸河,用以灌溉盐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铲平了很多坟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满。等挖到卫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时,发现一块石头,刻字为铭,那是当年卫先生留下的话。他写道:“姜师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后,便把这一情形禀报姜师度。姜师度对此事十分惊奇,他感叹良久,对左右的僚属们说:“卫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们改变河道走向,离开卫先生的墓地几十步远。
南宋秦国公卫泾
(1159~1226),字清叔,初号拙斋居士,晚号西园居士,南宋初江苏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第一,为昆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在朝廷为官,他曾向孝宗陈述不可苟安的政见。光宗初政,又请卧薪尝胆,毋忘故土。宁宗庆元三年(1197)被派往使金,归言金弱蒙强,“一弱国灭,一强敌生”,颇有政治家的远见,后南宋果为蒙元所灭。累官至中书舍人、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后因排挤,出知潭州。68岁病重辞仕,未几去世。理宗为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文节,又封吴郡开国公。
南宋著名学者卫富益
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华亭(今上海市松扛),南宋著名学者。卫富益少有异质,识见高远,读书不务章句。曾经跟随金履祥、许谦学《易》,深为业师所器重。祥兴二年(1279),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南宋灭亡.富益闻讯,日夜悲泣,设坛以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词语极其哀惨,旁观的人都无不落泪。从此决意不仕,隐居石人泾(今屠甸镇),创白社书院讲学。著有《四书考证》、《性理集义》、《易说》、《读史篡要》、《耕读怡情录》等书传世。卒后谥正节先生。
三、祖地新貌
淇县
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处于新乡、安阳、濮阳、焦作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淇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在北纬36°30'05"至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两水环绕,三山叠翠,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全县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
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帝辛即纣王时称为朝歌。西周时周成王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汉代始置朝歌县,元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诗经·卫风》多有描绘淇县风情的篇章。作为殷商和战国文化遗址,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摘星台、纣王墓、纣王殿、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等。淇河水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人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刺秦义土荆柯等,这些名胜古迹,经过长期投资建设,已成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现正筹措资金,准备纣王墓、纣王殿、仙人梯、纣王宫的开发建设,加速南北桃园、灵山和八卦图(亚洲最大)的建设。
淇县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见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序》)是淇县地形特点。西部为山丘地形,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最高山为三县脑,海拔1019米。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著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境内东有淇河,中有思德河、赵家渠、折胫河,南有沧河,均经卫河入海。气候系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高42.5℃,极端最低-18.0℃。年平均无霜期209天、日照时数2149.5小时,有效温度5165.7℃,年平均降水量605.2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
淇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丘、平、泊均有,其中山丘区面积占三分之二,宜林区、坡、滩、沟36.5万亩,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花椒、核桃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冬凌草及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物药用价值很高。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在境内有两所客站,京珠高速公路在淇县专设出入口,107国道从县城穿越,纵贯全境南北,即将修筑的南水北调大运河西傍县城而过。全县176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程控电话与国内外并网直拨,传真,移动电话方便快捷。水电资源充足,开发前景良好。
淇县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机制纸、镁合金、水泥、毛呢、精甲醇、花岗岩板材、植物生长剂、间铵基苯酚、硅酸钾等产品市场畅销,棉纱、牛仔布、蓄电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基础稳固,粮食连年丰收。畜牧养殖发达,11年保持全省第一,并成功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远销到日本、韩国、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办学办医初具规模。
上页 --- 请看 ---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