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地新貌
淇县
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北距首都北京567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28公里,处于新乡、安阳、濮阳、焦作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淇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在北纬36°30'05"至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两水环绕,三山叠翠,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全县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
淇县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帝辛即纣王时称为朝歌。西周时周成王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汉代始置朝歌县,元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诗经·卫风》多有描绘淇县风情的篇章。作为殷商和战国文化遗址,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摘星台、纣王墓、纣王殿、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等。淇河水哺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人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军事家鬼谷子王禅,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刺秦义土荆柯等,这些名胜古迹,经过长期投资建设,已成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现正筹措资金,准备纣王墓、纣王殿、仙人梯、纣王宫的开发建设,加速南北桃园、灵山和八卦图(亚洲最大)的建设。
淇县地貌多姿,“肘山腋水,地形爽垲”(见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序》)是淇县地形特点。西部为山丘地形,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最高山为三县脑,海拔1019米。东部为平原泊洼地区,有著名的良相泊滞洪区。最低点为淇、卫河汇流口,海拔63.8米。境内东有淇河,中有思德河、赵家渠、折胫河,南有沧河,均经卫河入海。气候系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高42.5℃,极端最低-18.0℃。年平均无霜期209天、日照时数2149.5小时,有效温度5165.7℃,年平均降水量605.2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
淇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丘、平、泊均有,其中山丘区面积占三分之二,宜林区、坡、滩、沟36.5万亩,为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花椒、核桃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被誉为淇县“三珍”,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冬凌草及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物药用价值很高。铜、铁、铝、锡、煤、石膏、木鱼石、花岗岩等矿藏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淇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在境内有两所客站,京珠高速公路在淇县专设出入口,107国道从县城穿越,纵贯全境南北,即将修筑的南水北调大运河西傍县城而过。全县176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程控电话与国内外并网直拨,传真,移动电话方便快捷。水电资源充足,开发前景良好。
淇县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机制纸、镁合金、水泥、毛呢、精甲醇、花岗岩板材、植物生长剂、间铵基苯酚、硅酸钾等产品市场畅销,棉纱、牛仔布、蓄电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基础稳固,粮食连年丰收。畜牧养殖发达,11年保持全省第一,并成功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远销到日本、韩国、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办学办医初具规模。
四、遗迹名胜
1、河南名胜
淇县卫国故城
在淇县城关镇,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当年周公奉成王命兴师平定武庚叛乱,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流放蔡叔。将殷旧都朝歌地区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理朝政,终于在前660年被北方狄人所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周长10400米。城墙墙基宽约50~70米,残高1.5~3.6米,城墙板筑,板眼明显,均为平夯,板眼间距2.20~3.10米,板眼孔径6~8厘米,夯层清晰,夯面平整,夯层每层厚约6~12厘米。在夯土中发现有商末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细豆柄、陶瓶底、陶盆、绳纹瓦片,矮足粗绳纹鬲、绳纹小薄砖等。1987年3月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由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故城附近有三个作坊遗址:冶铁作坊在付庄及该村南北。1986年发现。相传始于殷纣,西周卫国至汉代仍用。呈长方形,长宽均约3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1米,含有大量矿石、铁块、木炭、残炼铁炉、模板、残鼓风管、烧土及铁制品,并发现一件耜铧和大量商代陶片及春秋至汉代瓦片。制骨作坊在今东关村东,跃进路北侧,相传是商王武丁时期制骨作坊,西周卫国仍用。面积约有7.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3.5米。清宣统三年东关农民在此挖出牛、猪等各种骨骼(有的已变为化石),以及残骨器(上面的锯痕清晰)共300余马车,由奸商卖给英国、意大利文化侵略分子,经火车运走。1958年修路时,又挖出各种骨骼数十车,填于路基。1988年,在路北侧排水沟断面上,仍有大量骨骼露出。有的骨头上有锯、钻、磨等加工痕迹。另一处是西坛冶铁遗址。1988年5月5日发现。遗址在城关红旗路中段北侧30余米处,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距地表0.7米,文化层厚3米,包含物有木炭、炉壁、铁渣、矿石、铁块、红烧土、模板及建筑所用细绳纹筒瓦、板瓦和生活用具陶罐、盆、瓮、豆等。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鉴定,为战国中期卫国炼铁作坊。
淇县武公祠
建于春秋初。原在淇县西北30里山内耿家湾(夺丰水库山腰)处,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称武公祠。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淇县志》记载:“武公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1494)知县颜颐寿重建。正德十六年(1521)知县刘金命义士李深鼎新庙貌,创建石门绿竹亭。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县张宜重修”。清代《淇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徐永年重修,隆庆三年(1569)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东北隅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太和泉南,崇祯五年(1632),崔庚复移于耿家湾故地,重修庙貌。”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知县赵之屏重修,名宦高遐昌等21人募置庄基、建亭、堂、房、舍,有香火地66亩。另有堂屋三间,供赵公等二十神位。民国年间,武公祠仍有大殿、拜殿,泉水两股分东西流淌,祠东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前有大白檀树两株,树胸径3尺许,祠东有翠竹,四季常青,今被夺丰水库之水所淹。
定昌卫国王宫遗址
在东街北头及东拐处。商末为一村,街向东西,各曰定昌村,卫康叔在村西段路北建卫王宫。汉代改为县街。后历代为县州郡治所,清代在县街东建一较大仓库,演化村名为东仓,又改称“承德街”,1979年后东仓与东街同时扩建,两村民居逐渐连在一起,东仓亦称东街。
康叔祠
按《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成王时曾“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淇河间,故殷墟。殷墟朝歌是卫国国都,为祭祀卫国始祖康叔,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户部给事中高遐昌捐地,知县王衍创建。到民国初年祠内尚有大殿一座,瓦皆琉璃,庄严宏伟。殿方三丈六尺,前两侧有陪廊六间,对殿为瓦房三间,大门出厦三层,阶高十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为淇县第一高校。抗日战争前,为民众教育馆址。日军侵占后,于1939年在此设日伪医院,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仅有大殿及临街高墙一处。新中国建立后,为县建筑公司住址(中山路阁南段18号)。
华夏第一国---淇园
淇园位于河南省淇县(朝歌)西北17公里耿家湾一带,为西周晚期卫武公(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7年)时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
周武王灭商,康叔被封为卫国国君,建都朝歌。卫武公为康叔九世孙,公元前812年继位,为君55年。武公执政期间,能百采众谏,察纳雅言,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佐平王平息戎患,终生以国家为重,深受卫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感武公之德,在淇园建武公祠和有斐亭,以示纪念。
淇园“群峰拱翠,泉随涧转,岚光树影,野花怪石,槛绕红藻,径穿翠竹,一尘不染,怡目聘怀”。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已无法考证。其特性就是多竹。南朝《述异记》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是也”。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淇县志》“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命脉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塞决口20余年的瓠子河,挡不住水。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汉书.沟洫志》),才将决口堵住。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河内大守寇恂,讲武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可见淇园绿竹之多,规模之大。
淇园古时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敛横秋。历代文人墨客慕名登临淇园甚多,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现存29首,从不同角度反映淇园“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的秀丽景色。其中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基的《淇园》最为著名。诗中写道:“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纵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汉章帝于建初七年(82年)“九月甲戌幸偃师,东涉卷津,至河下诏曰:......无他瑙重不得辄修桥道......动务省约......无违诏书,遂览淇园。“(《后汉书.章帝记》)。连皇帝还要千里迢迢游淇园,可见淇园名声之大,景物之美。随着历史的变迁,淇园现仅存遗址,但作为华夏第一园在中国造园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肥泉
即右和泉,又称泉头,位于县城西北东泉头村南,系古澳水(折胫河)源,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卫懿公之妹许穆夫人在《诗经·泉水》中“我的肥泉、兹之永叹”即指此处。请《淇县地舆图说》云:“泉自地中出,积为方沼,横四五十步,纵二十二步。”明万历二十六年《疏浚太和泉记》云:“泉去县治二里许,古各泉儿头,地脉根西北灵山下。相传在殷纣时即有泉水,其水甘而清,乃筑堤岸作池。池西原有龙王庙一座,明嘉庆时池前有观澜亭一处,明万历三十二年将武公祠移建池南,后又移回山内耿家湾。民国时期,池内鱼很多,大者重数斤,村民多取鱼为办学之资。1958年浚深建渠、可灌溉稻庄,石桥一带耕地,1987年10月(农历9月)曾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泉水涸竭,后虽有泉水涌出,但因附近建厂大量抽水,泉水极小,无复旧观。
武公祠
建厂春秋初年,原在县西北30里山内耿家湾(现夺丰水库处),相传为卫民感卫武公治卫有方而建,称武公祠。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淇县志》云:”武公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知县颜颐寿重建修。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县刘金命义士李深鼎新庙貌,创建石门绿竹亭,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知县张宜重修。”清代《淇县志》曰;“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知县徐永年重修,隆庆三年(公元1509年)知县李尚实移其祠于县城东北隅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县蒋行义移其祠于太和泉南,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崔庚复移于耿家湾故地,重修庙貌。”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869年),知县赵之屏重修,名宦高遐昌等21人募置桩基,建亭、堂、房、舍,有香火地60亩,另有堂屋三间,供赵公等二十神位。民国年间武公祠仍有大殿、拜殿,泉水两股分东西流淌,祠东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前有大白檀树两株,树胸径3尺许,祠东有翠竹,四季常青,今被夺丰水库所淹没。
濮阳卫都帝丘
位于濮阳市西南,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记载:“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杜预注:“辟敌难也。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濮阳城内有城,外有郭。城上有女墙,外郭设有十门。
沁阳野王城
位于沁阳县城,周长5公里。周代始建,汉代增修。明洪武元年,外施城砖,设马面城门、角楼各四个,城墙高11米,宽6~8米,现存城墙长300多米。
濮阳戚城遗址
又称“孔悝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是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位于濮阳市区戚城村。城址为方形,周长1520米,面积14余万平方米。现存西北东三面城墙,最高处8米余,最宽处16米余。城墙为夯土建筑,出土有西周的文化遗物。城东80米处有一夯土台是当时诸侯会盟的盟坛基址。前626年到前531年的近一个世纪内,各诸侯国在卫会盟十五次,其中七次会盟于此。目前整个景区包括会盟台、城墙、阙门、历史陈列室、孔子居卫十年的孔子侯馆、颛顼帝进行宗教改革的圣地--玄官、反映春秋战国时卫国文化氛围的“桑间濮上”苑、表现濮阳古战场的“历史名战微缩景观”、龙宫、龙湖、车圣相士和他发明的马车、伏羲之母华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后启在昆吾所铸之九鼎及铸鼎轩等等。
淇县邑励坛 相传卫康叔建,在今淇县北一里许。至明嘉靖时,有祭文碑一通、祭器库1所、宰牲房1所、坛门3个、外门1个,祭器俱全,清代遗址尚存。
鹤壁辛村卫国墓地
西周初年,卫康叔先封于康,后转封于卫,都于朝歌,并且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都以此为都城,朝歌在今淇县境内。在鹤壁市南郊20公里,淇水北岸的辛村(原属浚县,后划归鹤壁市),早年曾发掘西周卫国贵族墓葬,墓地可分早、中、晚三期,其下限可到周平王时期。鹤壁辛村是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也是西周卫国王室贵族墓地,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1932至1933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和河南古迹研究会,曾在此作过四次考察与发掘,共发掘西周墓葬80余座,其中包括大型公侯墓8座,中型公侯和侍从墓11座,54座小型墓和14座车马坑等。总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竹木器等共千余件。这批文物现在一部分保存在台湾,一部分在美国,被称为“浚县彝器”。
辛村西周卫国墓分大、中、小3种,皆为南北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为南北向,墓口比墓底稍微大些,墓室一般长3~4米,宽2~3米,深5~7米,而大墓有的长达10米以上,宽9米、深达12米。大型墓的南北两端分别带有斜坡或阶梯形墓道(即“中”字形墓)。墓内皆有二层台。大型墓内均有木质棺、椁;中、小型墓内多有棺无椁。木椁一般用4条圆木构成,逐层加高,但也有四角立4根柱,以档撑椁板,且在椁底竖铺圆木。而墓底有腰坑的很少。葬式皆为头北足南仰身直肢。随葬的青铜器有鼎、簋、尊、卤、爵、盉、方彝等礼器;戈、矛、戟、钩戟、镞等武器,以及斧、凿、削等生产工具和輨、辖、轴、轭、衡、镳、当卢等车马器。陶器有鬲、垒、瓿、大口尊,原始瓷器有豆、垒、连底器、器盖等,原始瓷器的胎质灰白,豆绿釉。玉器有璧、璇玑、马蹄形、匕、戈、柱、兔、蝉、蚕、鱼等。骨角器有雕花骨板、骨笄、骨珠、鸟形骨管、骨贝、鹿角枝等。另有蚌饰、贝和木器。
辛村墓地在淇水之滨,距卫都朝歌不过20公里。而淇水又是卫国境内的风景区,正好选作卫先人的长眠地。从郭宝钧先生《浚县辛村述略》记述的八座大墓中,可以看出墓室的宏阔,墓道的长大、随葬物的丰富,珍品的繁多,而且附有车辆乘马的专坑,御车饲犬的殉者,这些异乎寻常的铺张,若不是贵族阶级,那得有此奢侈?况且在M2中又有“侯”字戟出土,M8中有“白(伯)矢”戟出土,M42中有“成周”出土。而M60的侍从墓尊铭又说明他曾从公格于官,到过宗周,特别是在出土的钏器上还铸有“卫候”的铭文,充分证明了辛村墓地不仅是卫国的墓地,而且还是一处西周的卫国贵族墓地。
辛村基地的发现与发掘,不仅对研究西周卫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也有重要价值。
八里营墓葬 位于安阳滑县八里营乡八里营村。墓地面积2400平方米,墓冢高6米,墓冢夯筑。传说是卫灵公的墓葬。
庄丘寺墓葬 位于安阳滑县牛屯乡后庄丘寺村。墓地面积4750平方米,墓冢高2米有余。传说是卫庄公的墓葬。
惠子冢
惠子冢在安阳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于地面30多米。春秋时期卫国国王驸马惠子死后葬于此,后人称之谓惠子冢。冢内建有砖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宫殿、琉璃殿、钟楼、鼓楼等,民国年间全部拆掉。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目前保护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灵公墓 位于新乡市长垣县满村乡冯墙村。墓冢高2米,周长15米。现存有一方龟趺。
卫审符墓 位于焦作市焦安阳乡城西韩王村。墓冢近平,仅有神道碑以及石人、石羊等石刻保存。卫审符,是唐代怀州刺史。
卫家祠堂
位于济源市轵城乡西轵城村。是清代建筑。祠堂坐北朝南,现存有大门、东西厢房各一座。硬山灰瓦顶,屋脊装饰完好,院内有回廊相通。保存状况很好。
2、外省名胜
卫青墓
卫青,字仲卿,汉时河东平阳人。卫青在其母亲膝下度过童年生活,后来年齿渐长,身体雄健,有魄力。卫青通情达理,勤奋好学,晓得封建社会待人接物的道理。适逢他姐姐卫子夫被选进宫为汉武帝夫人,卫青遂被封为太中大夫。公元前129年北方匈奴日益猖狂,武帝命卫青为将军,统兵反击匈奴,先后达7次,屡建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长平侯。卫青生年不详,元封五年(前106)病逝。卫青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道常村西北,在茂陵东北1000米处,是茂陵的陪葬墓之一,东侧紧邻霍去病墓。卫青墓墓冢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像庐山”。
高24.72米,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部分,北边宽67.6米,西边长62米,占地面积为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遥望之如一小山,它巍峨宏伟,庄严肃穆,象征着卫青当年抗击匈奴立下的卓著战功。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墓上有树四棵。
卫瓘墓
据《晋书·卫瓘传》载: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运城王范乡王范村有卫瓘墓。卫瓘十岁时,父亲卫觊死了。他袭父爵阌乡侯,年方弱冠即为魏尚书郎。晋武帝即位,卫瓘因平蜀有功,官封徐州都督、镇东将军,后又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卫瓘学问深博,为官清正,在朝野都有很高威望。卫瓘工于草书。其父卫觊,他的儿子卫恒,卫恒的儿子卫璪、卫玠,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卫恒的从妹——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河东诸卫,象卫瓘、卫恒、卫璪、卫夫人,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佼佼者。
广州卫氏大宗祠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沥滘,是该乡卫姓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388年,清代重修。相传系春秋战国卫国后裔,南宋时族人南迁到今海珠区沥蟯,因为祖上有明嘉靖皇帝的外孙婿,才准许建造这气派不凡的大宗祠。仪门上的“燕子斗栱”是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的,现祠内明代红砂岩石柱、柱础、栏杆、瓦脊及石碑、长案等保存完好;清乾隆皇帝赐给当时卫氏103名寿星,高3.7米共12块的巨型屏风也在展出。这是目前岭南发现最大的屏风。大宗祠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但据宗祠管理委员会称,原宗祠占地上万平方米,现四周仍被工厂包围。由头门、牌楼、拜亭、中堂和后堂组成,头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用三柱,前廊施三步梁。中柱明间设板门;后廊施三步梁,整个梁架遍施月梁,用驼峰、斗栱承檩;硬山顶,绿筒瓦,陶瓦当、滴水剪边。正脊塑灰塑龙船脊。牌楼为四柱三门三楼,正楼为庑殿顶,次楼为歇山顶,檐下均施有五跳交手斗栱,做工精细。右次楼的部分斗栱已毁坏,屋顶绿筒瓦,砌灰塑龙船脊。正门施四扇门,已毁,尚存门栓斗;次门用红色砂岩砌筑。次楼两侧砌有水磨青砖墙,各开一券形门洞,檐下端砌叠涩牙砖,上绿筒瓦塑灰塑脊。拜亭为卷棚顶,与中堂连建一起,两侧有门,通向外间,中堂面宽五间为十三架梁前后四柱,梁架结构简洁,硬山顶,绿筒瓦,正脊塑灰塑龙船脊。后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绿筒瓦,陶瓦当、滴水剪边,正脊塑灰塑龙船脊。该建筑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卫国尧故居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部沥蟯村,是广州与番禺之间的咽喉要地,也是抗日英雄卫国尧的故乡。卫国尧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早年曾到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深造,并初步建立起马列主义世界观。“七七事变”后,卫国尧回国投身抗日事业,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2年底,他回到了故乡,利用碾米厂经理和小学校长身份的掩护,在沥蟯秘密建立起党支部和情报站。当时沥蟯为卫氏同父异母的十个兄弟所把持,人称“十老虎”。他们依仗日本人的势力横行乡间,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卫国尧利用每年“十老虎”都在清明节去大石礼村祭扫祖坟的时机,一举把其中的八只“老虎”捉拿归案,为附近二十四乡人民除去了一大祸害。后来,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的大队长,他率领部队转战于禺南一带,战功彪炳。1944年7月,二大队在市桥附近的植地庄集结,不料被汉奸出卖,陷入日军的重围中,卫国尧亦在率队突围的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如今,卫国尧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把小学改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以纪念这位近代的抗日英雄。
浙江宏磻村卫家班皮影戏
皮影戏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浙江余杭塘栖镇宏磻村卫家班皮影戏始于清朝初期,是卫姓家族历代祖传,先后有数十人从艺,分布在卫家埭、下柏圩、丁家墩、柴家埭等村落。皮影戏中的剧本人物,用的是晒干的薄羊皮,剪成戏剧中人物形象,然后用毛笔染色彩,画成各种人物脸谱,文有文相、武有武脸,各种人物头盔也大有讲究,元帅帽、将军帽、官帽和士兵帽等各有特点。卫家班皮影戏共有30多部常用剧本,如《薛仁贵征东》、《尉迟恭平南》、《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等。当年的演出范围东至小林,南至南山,西至东塘,北至塘北,演遍塘栖周边村落。演出一般在成埭的四五间房子内进行,有时从前半夜开始,一直演到后半夜。演出班子一般有6人,每次演出只需5人,前台2人,敲锣点鼓2人,1人负责更换戏中人物。皮影戏演出难度相当大,因为演什么戏不是艺人事先准备好的,而是由观众来点的,观众点到哪一本就演哪一本。每次都是一边排练一边演出,观众对剧中的人物很熟悉,戴什么帽、拿什么兵器都知道,千万不能搞错,否则就要出洋相。皮影戏演出不受季节和时间限制,新年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底,社戏一般在三月至五月间。还有一种叫结甲戏,就是村里立规矩进行演戏,比如每到花果成熟,村里要演戏,乘全村男女老少集中看戏的机会,立一个男女老少无事不要上果地的规矩,也就是禁止偷摘的意思。一旦有人被抓住,就要罚其出钱演皮影戏。还有哪个村庄发生火险,也会请戏班子来演皮影戏,以此警示教育,消灾保平安。
上页 --- 请看 ---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