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热线

主页 中华姓氏起源 百家姓 淇县姓氏考证 朝歌姓氏研究 姓氏联谊活动 2018姓氏排名
id="table1">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殷姓研究

葛东升 司国顺 殷福春


    二、古今名人
      1、河南历史名人
      东晋政声远播的荥阳令殷褒 字符祚,是陈郡长平殷氏魏晋以后有史可考的第一人,也是西汉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太守殷续之后陈郡长平殷氏的又一位历史名人。其祖先由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徙居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县),后又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殷褒之后的陈郡殷氏十分强调家庭教育,走文化显名立身入仕之路,文武相继,名人辈出,魏晋以后成为望族。殷褒本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政绩卓著的有为之士。《殷氏世传》记载,殷褒赴荥阳令时正赶上当地遭受连年水患,积水成灾,百姓饥寒交迫。殷褒到任后率领百姓兴修水渠40多里,将积水导入黄河,解除了水患,当地百姓将此渠命名为“殷沟”以示纪念。在百姓安定下来以后,殷褒广筑学馆,组织百姓子弟入馆学习,百姓们编成歌谣称颂他:“荥阳县令,有卓异政绩,办学校,百姓们从此受到教育,使后世子孙耻于讼争。”这首歌谣被后世多部典籍收录,殷褒作为一代名吏,其事迹流传深广。《艺文类聚》第五十三卷有殷褒推举同郡朱伦的荐表,文辞典雅;《新唐书》录有《殷褒集》二卷。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之一的殷羡 字洪乔,东晋陈郡长平人。曾任长沙太守、豫章太守、光禄勋等职。史书上说殷羡资性耿直,在任长沙太守转迁豫章太守时,都中人士托他给亲友带书信一百多封,他走到石头城把信全扔到水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为殷羡字洪乔,“付诸洪乔”于是成为了一个典故,意谓遗失书信。后人多认为殷羡性格古怪,其实这正是魏晋名士的做派。敢于按照“真我”行事,对别人如何评价毫不在乎,表现了殷羡独立特行的人格。史籍把这些记载下来,本意也只是记录前人非比寻常的做法,并无贬责之意,后人也应该更宽容的看待。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此有过专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强调精神自由,追求真挚、真诚和自我存在,不娇饰、不虚伪,体现了人的个性的风姿和生命的情调。殷羡的名气大,性格又异于常人,因此后世民间传说中他的故事很多。殷羡历史上是一位有识见、有才能的人,如苏峻叛乱,把晋成帝挟持到了石头城,殷羡时任大将军陶侃的长史,两军对垒,陶侃军大部派往苏峻后方烧其军粮,忽闻苏峻急攻京口一带大业堡垒,陶侃想派兵驰援,殷羡建议说:“此时派兵救援,兵力更为分散,不如乘苏峻的石头城空虚,直捣其老巢。”陶侃采纳了这个建议,一举平定了叛乱。
 

      东晋建武将军殷浩 (?~356)字渊源,陈郡长平人,殷羡的儿子。年轻时就有美名,喜读《老子》、《庄子》,擅谈玄;史书载殷浩的叔父殷融本也喜欢《易》、《老》之学,但是和殷浩一起交谈的时候,总是谈不过殷浩。时任宰相的王导曾与殷浩谈玄由白天而至半夜,两人谈来兴趣盎然,而当时在座的其他名士,对他们谈的内容则如坠云里雾中,由此可见其谈玄水平冠于一时,因而成为声望很高的名士。有人问殷浩:“常听说将要做官的人总爱梦见棺材,而发财的人总梦见大粪,这是什么缘故?”殷浩回答说:“官本来就腐臭,所以将要得到官职,就梦见尸体;钱本来就像粪土一般,所以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大粪。”殷浩的回答,一时间成了名言。

      殷浩本来对做官并不热衷,晋成帝时,征西将军庾亮请他做记室参军,迁司徒长史;后来安西将军庾翼多次邀请入幕,殷浩均以病为由坚辞。其时桓温既灭蜀,威势倾朝野,朝廷非常忌惮。当时殷浩有盛名,朝野信服。为利用殷浩的名声对抗权倾朝廷的军伐桓温,会稽王司马昱于穆帝永和二年(346)召殷浩入幕,引为心膂。后拜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成为司马昱的有力支持者,也因此得罪了当时的实权派人物桓温。北方后赵因石虎死引发内乱,殷浩以平定中原、统一全国为己任,上疏力主北伐,353年被任命为中军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统军北伐。殷浩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北方诸降将是殷浩北伐的重要倚重力量。然而,谢尚不能抚慰降将张遇,张遇大怒,以所据许昌归附前秦,并遣手下将领上官恩占据洛阳,乐弘攻督护戴施于仓垣。谢尚之军无法前进,蹉跎于寿春一带。正在殷浩无计可施之际,在北方连挫于前秦、无法立足的姚襄率部归晋。增添了数万生兵的晋军于是在谢尚、姚襄指挥下进攻许昌。然而在前秦两万援军和张遇合击下,晋军大败,死亡上万。谢尚奔还寿春。而姚襄看清了晋人力量的薄弱,对晋之北伐丧失了信心,于是撤回历阳后大力屯田,做自保之计。殷浩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九月,殷浩再次出师,屯兵淮上泗口,派遣河南太守戴施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遯据仓垣。十月,谢尚派遣的冠军将军王侠攻克前秦据守的许昌。然而正在殷浩踌躇满志的时候,却传来了前锋姚襄所部趁夜遁逃的消息。殷浩率兵追至山桑,落入姚襄埋伏之中,姚襄纵兵横击,晋军大败,死伤上万,辎重损失殆尽,殷浩逃归谯城。殷浩、姚襄交恶缘由,诸史料所载各异。《资治通鉴》说姚襄为保存实力,拥兵自重之,是矛盾的本质。政敌桓温乘机对殷浩大肆攻击,殷浩被废为庶人后,徙居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成为东阳殷姓的祖先。永和十二年(356),殷浩在信安去世。


      东晋荆州刺史殷仲堪 (?~399)陈郡人。少有才气,能清言谈玄,善文辞。初授佐著作郎。谢玄坐镇京口,入幕拜为长史,转迁晋陵太守。其父长年生病,仲堪常衣不解带,为治父病亲自学习医术,加上忧伤过度,以致一只眼睛为此失明,以孝行闻于天下。父丧除服后被任为太子中庶子,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他尚节俭,有才能,在荆州也取得了不小的政绩,但他毕竟是一介书生,处于晋末乱世而不懂权谋、不谙戎略,最终被野心家桓玄所败。
      家在荆州的桓玄很有势力,但没有兵权。这时朝廷上由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当权,宠信佞臣王国宝。王国宝想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引起地方军阀不满。桓玄觉得有机可乘,便去对殷仲堪说:“王国宝与你们是仇敌,现在掌了大权,迟早会对你下手。你不如抢先一步,劝说兖、青两州刺史、前将军王恭起兵声讨王国宝,我们一齐响应,这可是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大事业啊!”殷仲堪犹豫,未敢答应,可不久接到了王恭来信,约殷仲堪与桓玄共同举事,匡正朝政。殷仲堪于是答应起兵。晋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等起兵,司马道子连忙将王国宝杀了,王恭等于是收兵。司马道子很清楚桓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便封桓玄为建威将军、广州刺史,想把他调离荆楚。桓玄接受了任命,但并不去上任。第二年七月,王恭与豫州刺史庾楷又联合起兵,声讨司马道子的亲信江州刺史王愉及谯王司马尚之兄弟。殷仲堪与桓玄一齐响应。殷仲堪拨5000兵马,要桓玄与杨佺期两人为前锋。因王恭的部将刘牢之投顺了朝廷,这次事变无果而终。朝廷为离间殷仲堪、桓玄、杨佺期的关系,将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却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这批人不听朝廷调动,汇集到寻阳(今江西九江县)推桓玄担任盟主。晋安帝隆元三年(399)十二月,朝廷加桓玄都督荆州四郡(即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军事。殷仲堪是荆州刺史,现在又命桓玄都督荆州四郡,事实上是有意制造矛盾。桓玄乘荆州水灾、仓库空竭之机攻打殷仲堪。殷仲堪兵败逃奔酂城(今湖北光化县),桓玄部将冯该在冠军城(今河南邓县西北)将殷仲堪抓获,逼令其自杀于柞溪。
《隋书·经籍志》录殷仲堪《论集》八十六卷、《文集》十二卷,《杂集》、《策集》和《常用字训》各一卷。清人马国翰辑《论语殷氏解》一卷,民国龙璋辑《字训》一卷。
 

      东晋文学家殷仲文 (?~407)字仲文,文学家,陈郡长平人。曾任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参军等职。桓玄引为咨议参军,总领诏命,进侍中,领左卫将军,参与策划废立之事。后来桓玄被刘裕击败,殷仲文随桓玄西奔,至巴陵奉永安皇太后和皇后归晋军。义熙元年(405)晋安帝复位,殷仲文任镇军长史,转尚书,不久迁东阳太守。殷仲文生活在东晋与刘宋交替的乱世,追随桓玄得罪了刘裕。义熙三年(407)与永嘉太守骆球等谋立桓胤为桓玄嗣,事发被杀。
      他擅长诗文,文辞为当时人们所称道,谢灵运评价他“文采不减班固”。《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仲文始革孙(绰)许(询)之风”。《南齐书·文学传论》则谓“仲文玄气犹不尽除”。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其诗今存者仅《南州桓公九井作》一首完整,《文选》收录。其中“爽籁警幽律,哀壑叩虚牝。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殒”等句,辞藻较为华赡,但是玄言习气尚存,可以看出由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倾向。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一篇。
 

      南朝宋“文成”公殷景仁 (390~440)长平人,曾祖殷融,祖父名茂,都是一时显宦,父亲殷道裕,早亡。景仁少有才气,史书称他:敏有思致,深达理体,“国典朝仪,旧章记注,莫不撰录”,有匡世之才。娶司徒王谧之女为妻。出仕后任刘毅后军参军,转为刘裕太尉行参军、世子中军参军、世子洗马,出补衡阳太守。入宋任台秘书郎、中书侍郎,迁太子中庶子。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任黄门侍郎,领射声校尉,转迁左卫将军。宋文帝刘义隆即位,殷景仁更受重用,继续任左卫将军,并与右卫将军王华、骁骑将军王昙首、刘湛等四人,同时为侍中。宋文帝继位之后,先以高官厚禄稳住几位大臣,任徐羡之为司徒,王弘为司空,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加封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元嘉三年,见时机成熟,宋文帝下诏揭露徐、傅、谢数人罪恶,命令有关部门捉拿法办。讨伐谢晦,谢晦战败被杀。其时,殷景仁和司徒王弘同掌中书省,任中领军兼侍中。元嘉九年(432),迁尚书仆射(宰辅)。开始,殷景仁和太子詹事刘湛相善,徐羡、王弘、傅亮、谢晦相继灭亡后,在殷景仁举荐下刘湛还朝参与政事,刘湛入朝后见位本在自己之下的景仁此时居己之前,常愤愤不平,于是深结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想倚藩镇之重把宰相景仁拉下马来。不想435年,殷景仁升任中书令兼护军、仆射,又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刘湛更加忿怒,刘义康听信刘湛谗言,到皇帝哪儿告景仁,刘义隆不但不听,对殷景仁更加信任。殷景仁不愿卷入争斗,称病辞职。刘湛阴谋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他,赖皇帝保护才免于难。刘湛伏法后,他复出任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440年病逝,追赠侍中、司空,谥号为文成公。
 

      南朝宋建安忠侯殷孝祖 (415~466)陈郡长平人。曾祖为晋豫章太守殷羡。初为奉朝请,宋孝武帝以其有武略,授奋武将军、济北太守。元嘉末年,迁员外散骑侍郎。大明初,北方寇犯青州,孝祖领兵北援,战功卓著,返朝后授太子旅贲中郎将,加龙骧将军。竟陵王刘诞反叛,孝祖在平叛中又有战功,迁宁朔将军、南济阴太守、出为盱眙太守、阳平东平二郡太守等。前废帝景和元年,以本号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明帝初即位,四方反叛,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登基称帝,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大将庾业、庞孟虬等宣布拥护刘子勋,建康朝廷危急。明帝征召殷孝祖来京护驾,派葛僧韶前往。殷孝祖当天就把妻子儿女留在瑕丘,率文武官员及士卒两千人,随同葛僧韶返回建康。此时,所有的郡县都归附寻阳政权,朝廷所保留的仅丹阳一郡,而丹阳郡永世县令孔景宜,也在这时背叛。叛军即将到达延陵,建康内外忧虑惊恐,民心瓦解,大家都想逃走。正在此时,殷孝祖忽然到达,部队浩浩荡荡,而且都是北方及荆州的精壮战士,人心大为安定。明帝赏赐给殷孝祖诸葛亮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的筒袖铠、铁帽,并提升他为抚军将军、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进驻虎槛。当初殷孝祖让司马刘文石据守瑕丘,叛军毕众敬率部袭击瑕丘,刘文石和殷孝祖全家殉国。殷孝祖作战勇敢,非常自信,每次出战,常常携带显示他高贵身分的云盖和战鼓,军中同僚以及士卒都互相说:“殷孝祖可谓‘死将’,他跟敌人作战,却带着豪华的仪仗队,自己暴露自己,敌人如果挑出十个射箭能手,同时射箭,他想不死,怎么可能呢?”466年阴历三月初三,建康军水陆并进,攻打赭圻。叛军陶亮等率军前来增援,殷孝祖在交战中被流箭射中,阵亡。时年52岁。追赠散骑常侍、征北将军,封秭归县侯,食邑千户。后又改封建安县侯,谥号忠侯。


      南朝梁小说家殷芸 (471~529)字灌疏,陈郡长平人。齐永明中,曾为宜都王行参军。梁天监初,担任西中郎主簿,后来从军,担任临川王记室。天监七年(508),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十年(511),除通直散骑侍郎,兼任尚书左丞,又兼任中书舍人。后来又迁国子博士、昭明太子侍读、西中郎豫章王长史、领丹阳尹丞,累迁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长史。普通六年(528),直东宫学士省。大通三年卒,年59。
      殷芸性情风流倜傥,勤学自洁,博洽群书。武帝时曾经命作小说三十卷,世称殷芸小说。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始载于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经后人加工该故事流传至今。至隋时此书已不完全,仅存十卷。明初此书尚存,以后不见,如今只有零篇散见于其他书中。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中有辑本。殷芸小说是采集群书而成的,如《世说》、《冲波传》、《鬼谷先生书》等,其编排的次第以时代为先后,从周、汉,到南齐,只把帝王的事迹放于卷首。这是研究中国古典小说重要的资料。
 

      南朝陈孝闻天下的殷不害 (505~589)字长卿,陈郡长平人。祖父名殷汪,齐豫章王行参军。父名殷高明,梁尚书中兵郎,早卒。家贫,不害事老母,养小弟,里里外外都要亲自干,以孝闻天下。17岁出任梁朝的廷尉平,长于政事,又有学问,多次上书言事并被采纳,因此声望日隆。大同五年(539)晋升东宫通事舍人,当时朝政多委东宫处理,不害经常与舍人庾肩吾值日奏事,梁武帝一次对庾肩吾说:“你是文学之士,政事非你所长,为何不让殷不害来汇报呢?”可见对殷不害的了解和信任。侯景之乱,殷不害自愿和简文帝一同被囚禁。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北魏攻江陵,原先在别的地方督战的殷不害娘亲失踪。当时气候严寒,冰雪交加,冻死的人填满壕沟,殷不害一面哭一面找娘亲尸体,走遍每个角落,见到沟中死人,一定跳下去捧头细看,全身又冻又湿,汤水也不入口,哭号之声,始终不停。七天之久,才总算找到。凭尸而哭,以至气绝,行路都为之流泪。后与王褒、庾信共同出使长安被扣,太建七年,周留其长子僧首为质放还,自周还陈后,任司农卿,迁晋陵太守、光禄大夫。陈后主即位,加给事中。祯明三年(589)陈亡,子僧首来迎不害去长安,在途中去世,享年85岁。
 

      唐代开国功臣郧国公殷开山 (?~约622)名峤,字开山,祖父殷不害为陈光禄大夫,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父辈时徙居雍州鄠县(今陕西鄠县)。殷开山年青时以学问和才俊知名,尤善写作和书法,隋代任太谷长。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为长史,参预谋略,当作心腹,以军功拜光禄大夫。在招抚关中流民中很有成效,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先攻入京城,任丞相府掾,赐爵陈郡公。唐武德元年(618),跟随太宗征讨薛仁杲,双方对峙于高土庶城(今长武县城北2.5公里的浅水原)。开战后,薛军以精锐铁骑背后抄袭,唐军惨败。殷开山因此被撤职。后薛举病死,薛仁杲忙于治丧,李世民亲任元帅,迫使薛仁杲率众投降。浅水原大战为唐王朝立足关陇清除了外患。殷开山因战功又被复职。武德二年,任陕东道大行台兵部尚书,迁吏部尚书。跟从唐太宗李世民讨平王世充,以战功进爵郧国公。在征讨刘黑闼途中病逝。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节”。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贞观十七年,又与长孙无忌、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政会、柴绍等17人,绘肖像供于凌烟阁。成为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永徽五年,追赠司空。


      唐代不辱使命的大司空殷侑 (767~838)陈州人(今河南淮阳),南北朝时祖上已移居于曲阿(今江苏丹阳)。自儿童时代,殷侑就有志于学,精通典章制度和历代礼仪沿革。唐德宗贞元末五经及第,到元和年间,迁升为太常博士。宪宗元和年间出使回纥,回纥可汗盛兵陈甲不以礼相待,以图威慑殷侑等唐朝使节使之屈服,殷侑处事有理有节,保持了使节的尊严。回纥可汗认为殷侑倨傲,威胁要将殷侑扣为人质。殷侑据理抗争,回纥可汗辩不过他,理屈词穷,只得以礼遣还。藩镇王承宗割据一方,不听从朝廷诏命,殷侑领命前往说服,使王承宗按朝廷要求交出德州、棣州,并送两个儿子入朝任职。宪宗任殷侑为谏议大夫,他敢于大胆直言,前后上书八十四章。出任桂管观察使,宝历元年以后,又任检校右散骑常侍、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卫尉卿等职,以清正廉洁著称。文宗皇帝刚继位,沧州李同捷反叛,邢州王廷凑与李同捷暗中勾结。文帝讨逆心切,宰辅以下都不敢有反对意见,独殷侑上奏先稳住王廷凑专门对付李同捷。文宗不听,结果虽平定叛乱朝廷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河北三镇生灵涂炭,文宗这才相信殷侑的建议谋算深远,所以任命殷侑为刚刚平定的沧州行军司马,太和四年又升为沧齐德观察使加检校工部尚书。大战之后,尸骸遍野,千里无人烟,殷侑与士卒共甘苦,招慰流民,组织生产,一年以后部队给养一半达到自给,两年以后全部自给,境内人口大增,仓储盈积,百姓上表请立殷侑德政碑。太和六年入朝任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后兼天平军节度使。开成年间转检校左仆射、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二年出任忠武节度、陈许蔡观察使等职,开成三年阴历七月,死于任上,时年七十二岁,赠司空。


      清朝敷文书院主讲殷元福 (1662~1725)字梦五,河南新乡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甲进士,被康熙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清代庶吉士虽然只是一种荣耀,其中绝大部分任过庶吉士的人后来只担任中低级官职,但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对于提高士子的名誉声望有很大作用,如清初博学鸿儒等特科录取的大儒名流,不少人都被授予了庶吉士的头衔。殷元福以后又出任过柳城、武进等地知县。他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造诣,是当时的一位饱学名士。晚年殷元福到杭州主持敷文书院,任讲席,声誉颇盛。清代江浙一带读书风气较浓,敷文书院更是士子云集之地,其中不乏一时俊杰,殷元福能主持书院并受到推崇,士子以师视之,说明他确非一般读书人可比。殷元福崇奉程朱理学,又自认是朱子思想的继承者,因为南宋朱熹主持过白鹿洞书院,所以当时的人也就把杭州敷文书院称作“小白鹿洞书院”,把殷元福称作“小白鹿洞主”。有著作《侵鸣集》等传世。


      2、外省历史名人
      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殷士儋 (1522~1582)字正甫,又字棠川,历城(今济南市)人。少时家贫,士儋发奋学习,有胆有识。嘉靖年间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充任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垕)的讲习。在与裕王朱载垕讨论为君之道和治国之策时,言辞激烈,是一位敢于进谏的大臣,迁任右赞善、太子洗马。穆宗隆庆元年擢升为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嗣后再拜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加太子太保。穆宗皇帝继位第三年(1569)的十一月,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因明太祖以后不设宰相,大学士常被视同宰辅)。又迁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当时高拱专权,对不善阿谀奉承的殷士儋大加排挤,殷士儋曾在朝堂之上当面指责高拱排除异己、独断专权,并责问高拱“你能一直把持住权位吗?”于是高拱党羽群起攻击他。隆庆四年(1570)他辞宫归乡,筑庐于泺水之滨的“川上精舍”,讲学著书,一时从者如云。
      殷士儋学识渊博,文才冠于当世,与边贡、李攀龙、许邦才并称“历下四诗人”,诗风豪迈,气概雄伟,《续历城县志》评论他的诗为:“体齐鲁之雅训,并燕赵之悲壮,禀吴越之婉丽,是吾乡一巨手。”有《金舆山房集》十四卷传世。万历九年(1581)去世,葬于历城殷家林。追赠太保,谥号文通,后改谥号文庄。
明朝尚书殷正茂 (1513~1592)字养实,号石汀,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殷家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由行人选兵科给事中。历任广西、云南、湖广兵备副使,江西按察使等职。隆庆初年,广西古田壮族韦银豹、黄朝猛反抗朝廷,经多次招抚不能平定。隆庆三年,廷议征讨,擢升殷正茂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他和提督李迁、总兵俞大猷率土著及汉族士兵十四万人征讨银豹,平定广西,升迁兵部侍郎。后接替李迁提调两广军务。当时两广一带狼烟四起,惠州有蓝一清、赖元爵,潮州有林道乾、林凤、诸葛宝,琼州有李茂等反叛部队,纠结在一起,倭寇又常常在沿海抢掠,每天都有告急军情。殷正茂首先派总兵张元勋、参政江一麟清剿盘踞海边的倭寇,再分轻重缓急依次平定各地叛乱。后来倭寇又犯铜鼓、双鱼、电白等地,他指挥清剿,大获全胜,岭南地区于是得到安定。累功加兵部尚书衔,万历三年任南京户部尚书,后又转任北京户部尚书、南京刑部尚书等职。殷正茂总督两广军务,知人善任,有谋略,有才干,为稳定大明南部边防立下了功勋,但连年征战、招降纳叛花费甚巨,所以朝中有人指责他贪墨,为此他曾多次上书抗辩,朝廷也不予深究。1592年病逝于家乡,享年80岁。
 

      清朝台湾总兵殷化行 (1643~1710)字熙如,陕西咸宁(今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靳里村人。8岁时父母双亡,被父友王氏领养,随了王姓,因此又称王化行。他刻苦学习,文武双修。20岁中武举,27岁武进士出身。1674年三藩之乱时,授守备职,随经略莫洛进至陕西宁羌州;王辅臣哗变,经略莫洛被杀,化行被胁迫到秦州,称病不为贼用。隔年诏书允许被胁迫官兵归伍,他被任为陕西火器营守备。1676年至1681年转战陕西、四川,在平定三藩叛乱中因功升任汉中城守营副将,后补直隶三屯营副将,再授司都佥书兼副将;1688年调升台湾总兵。收复之初,台湾地方自己铸钱,殷化行对此不表赞同,认为冲击国家和地方经济,后经谏言得以停止。1691年调补襄阳镇总兵,1693年调宁夏镇总兵。1696至1697年随大军进剿西部外国势力支持的准噶尔噶尔丹部,战功卓越,1697年葛尔丹叛乱平定后,康熙皇帝亲临宁夏,赐御书“深沉节制”匾额赠与殷化行,以表彰其功绩。1699年上表请求恢复本姓殷,擢升广东提督。1700年海南岛黎人叛乱,失察,以原品致休。1704年康熙巡幸西安,专门招见殷化行,授其子侍卫。1710年病逝。殷化行是一代儒将,武功文才集于一身,著有《西征经略》传世。
 

      清朝内阁学士殷兆镛 (1806~1883)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南)人。道光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咸丰四年,迁侍讲,入上书房,授惠亲王的儿子奕祥等读书。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今天津新港),进犯天津,他力主抗战,1859年署兵部侍郎。1862年任大理寺少卿的殷兆镛弹劾奕山:“以边地五千余里,藉称闲旷,不候谕旨,拱手授人,始既轻诺,继复受人所制,无能转圜。”奕山因此被革职留任。咸丰十一年丁母忧,同治元年除服,继续入上书房,授詹事,迁内阁学士,署兵部、礼部侍郎。同治元年督安徽学政,史书说他“能得士心”。七年授礼部侍郎,并先后任兵部、工部、户部、礼部、吏部侍郎。光绪七年,以病请求致休,光绪九年(1883)病逝。著有《松陵诗经》、《玉尺堂诗文集》等传世。由他撰书的水木清华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今已成为清华大学一景。

                                                     上页 ---  请看  --- 下页

(第一页)概论   ( 第二页)殷氏流源  ( 第三页)殷氏名人  ( 第四页)祖居地新貌   ( 第五页)联谊寻根  

此文根据淇县统战部2003年4月组织编写的书稿整理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本栏目由 本站和淇县史志办公室 联合主办     主持人:王之珩、闫玉生   

淇县史志办公室电话 0392-7222204    本网站电话 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