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地新貌
殷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殷氏始祖算起,则源渊更深厚,殷氏祖居地河南,殷氏先祖的足迹几乎无处不在,商丘、郑州、偃师、安阳、淇县、沁阳、汝南、西华等都是殷氏祖先们奋斗过的地方。淇县作为殷商最后的都城,也是殷姓从此由河南走向全国、海外的发祥地。是殷姓根之所在。
1、淇县
文献记载,淇县是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纣王)殷末四代帝都,也是殷君武庚、卫国国都所在地。商朝后期帝乙将都城迁至妹乡(沫邑)后帝辛又易名为朝歌。淇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牧野古战场,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华夏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淇县也是河南著名景区,位于朝歌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中国北派山水的典范,素有“云梦仙境”之称。近城有已初步形成了以朝歌文化和姓氏文化为特色的摘星台游览区。以鬼谷子文化为特色的云梦山游览区。以山顶草原和大漠风光为特色的桃园游览区等。
淇县地处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全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区,175个行政村,总人口25.2万。
淇县地貌多姿,资源丰富。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平原、泊洼兼有,其中山丘区面积占三分之二,素有“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之美誉。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凌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大理石、木鱼石、玄武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现已探明石灰岩储量6亿吨、白云岩储量2亿吨、玄武岩储量1亿吨、花岗岩储量7000万吨、地下煤储量2000万吨。水力资源充沛,地下水总储量为3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利用量为1500万立方米。淇河常年水质达一级标准,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被誉为“北方之漓江”。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傍县城而过。
淇县交通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县城北距北京500公里,南至郑州120公里,处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位置。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县境,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境内拥有两个铁路货运站,运输半径小,物流快捷,运输成本低。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直接发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淇县工业基础雄厚,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66家,企业资产总额27亿元,初步形成了电力、纺织、化工、造纸、机械、建材、冶炼、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卫生材料等十大支柱产业。
淇县畜牧业生产发达,在全国首创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畜牧龙头企业。畜产品畅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和日本、马来西亚、沙特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河南省共有三家对日出口的肉制品企业,淇县就占了两家。
2、商丘市
商丘是殷商族早期生活繁衍的地方,契始封于商,都亳(北亳,商丘市北),商汤都南亳(商丘市南),微子封于宋。商丘地处黄淮平原,上古时期就是一块土地肥沃、农牧业发达的热土,在此生活的殷商祖先们在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以后,才到外部落去交易,使“商人”的名称沿袭至今。商丘人杰地灵,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这里是帝喾、契、相士、王亥、汤等殷氏祖先的创业基地,是孔子的祖居地,是庄子、墨子、惠施、魏元忠、花木兰的故里,是大唐忠烈张巡的殉难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该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5.33万公颂;总人口749万人。现辖2区、1市、6县,共12个街道办事处、192个乡(镇)。该市交通发达,京九铁路、龙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等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在此交汇;今天这里的农、林、畜牧业仍然发达,泡桐的材质和产量居河南各市前列,是煤矿资源大市。
3、安阳市
安阳市上古时称殷,是殷姓的得姓之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这里。该市位于河南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西依太行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相望,东与濮阳市毗邻,南与鹤壁、新乡连接。西部为太行山区,东部属华北平原。总面积为7355平方公里;辖4区、4县、1个县级市,总人口525万人。
安阳交通便利。京广铁路纵贯市区,京珠高速公路、106、107国道贯穿南北。安林、汤濮铁路支线通往西部矿区和东部油田。目前,正积极筹建林州至台前地方铁路,与京九铁路接轨。市区公路纵横交织,已形成市内联网、市外联线的三纵三横交通网络。
安阳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了冶金、电子、化工、电力、机械、纺织、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全市现有限额以上工业企业466家,大中型企业64家。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安彩集团公司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安彩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彩色玻壳生产基地,产量位居世界第四。“安彩”牌玻壳、“YA”牌热轧带肋钢筋、“金钟”牌电池等产品成为全国或全省知名品牌。
2005年安阳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280亿元,出口创汇总额1.6亿美元。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进步。
4、西华县
西华县古称长平,隶属陈郡,是殷氏的祖居地之一。西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女娲在此炼石补天。境内有女娲城遗址、箕子台遗址、商高宗陵等名胜古迹。故西华又有“娲城”、“箕城”之称。
西华县地处黄泛区河南省东南部,面积1194平方公里,耕地7.3万公顷,人口80万。辖19个乡镇,434个行政村。交通便利,通讯快捷。西靠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东临京九交通大动脉,郑(州)周(口)、漯(河)双(沟)两条省道交叉贯通全境。电话、电传直通国内外。
西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烟叶、苹果、大枣、葡萄、蔬菜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粮食总产量5亿公斤;棉花最高年产5000万公斤;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森林覆盖率19.8%,木材蓄积量达85万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水果、蔬菜冷藏加工基地,现有果蔬冷库318座,年吞吐量3亿公斤。
西华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建材、医药、食品、酿造、皮革加工、制板、机械电器为主的七大工业体系,124个名优特产品走俏国内外。
西华县电力充足,旅游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宾馆、饭店、商场和各种高档娱乐场所可为中外宾客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西华县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和推进同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四、遗迹名胜
1、河南遗迹名胜
河南是殷氏的发源地,是祖先为之奋斗过的地方,文化遗迹随处可见,以下我们选择几个主要的遗迹作简要介绍:
朝歌城:纣王继位之后,志存高远,励精更始,卧薪尝胆,决心宏振殷邦,增光先王,遂把都城沫邑易名朝歌,因朝歌山而名。朝歌者,高歌黎明,喜迎朝阳,兴旺发达也。又在朝歌营造三道城垣。头道城的北门淇水关距南门常屯45华里,二道城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城墙宽70米,面积达24平方华里,三道城即紫禁城约60万平方米,的确体现了一个“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民谚曰:“殷纣王的江山,铁桶一般”。
七十年代经过试掘,其文化层丰富,现有龙山文化,又有丰富的殷商文化。1978年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淇县朝歌城垣演变图)
摘心台:位于淇县城西北隅,系夯土土台,《淇县志》记载,殷末纣王所建。为纣王和妲己观潮涉,摘比干心处。原名摘星台,意即台高,登临其上可以揽月摘星。自比干在此摘心后,为纪念比干,易名摘心台。
此台高13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50米。台上原有摘星楼被雷火击毁,汉代又在原址重修,并增添了纪念比干的石坊“忠烈坊”。楹柱镌刻一幅悲壮的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
现在摘心台已辟为公园,台上新建“心星阁”警示亭和碑廊。其中汉魏造像碑数件,殷三仁祠碑记、殷朝六七圣贤故都碑、高遐昌神道碑、扯淡碑、麒麟壁、没耳朵狮子、扯淡碑、超公和尚石塔、陈婆造心经浮图等,并在台之东侧重建了三仁祠。
纣王墓:位于淇县城东十五华里的淇河西岸,呈长方形土丘。墓冢有三,南边的叫大冢,系纣王墓;北边的二冢叫小冢,系姜王后和妲己墓。大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据河口村传说,昔日墓前有巨碑,上书“殷纣辛之墓”五个篆体大字。
纣王墓古代系淇园八景之一,名曰“纣窝滩声”。2003年,淇县人民政府将纣王墓重新修葺,四隅进行硬化,并于1992年在墓前重新立巨碑一通,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碑铭“纣王之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孟世凯教授撰写了纣王传。
纣王然何葬于此地?传说纣王的儿子武庚从小就不听管教,长大后又十分任性,常常和纣王唱反调,叫他往东,他偏往西。纣王登鹿台自焚前,将武庚叫到跟前说:“武王大兵压境,江山危在旦夕,我死后将我葬在淇河之中算了。”纣王想,他那儿子肯定和他唱反调,一定会把他安葬在风景秀丽的太行山上。
武庚反复思量,自己从记事起就没有顺从听过父王一次话,如今父王就要寿终归天了,他的话再不服从,就显得毫无父子之情。于是就将纣王葬于淇河之畔。
鹿台:在淇县西四十五里太行山东麓,纣王所建,系中国最早的金库。
纣王继位后,为了集财固本,在京城朝歌西侧兴建鹿台,历时七年方才建城。《淇县志》记载:“鹿台在县城西五十里,是纣王积财处”。
纣王继位后,胸怀大志,立志重振先王社稷,建立一统大业,为了平息东夷之乱,集财固本,屯兵习武,把军队拉到纣王殿进行封闭训练,在纣王殿屯兵十二年。最终平息东夷,征伐了人方,使中原大地得到统一。周武王奸宄暗袭,导致纣王败北。有人赋诗曰:
忆昔商王起鹿台,罔思固本聚民财。
而今台散空台榭,惟有闲云自往来。
折胫河:原名阳河,又名奥水,又称肥泉勺金河。发源于城西二里许的太和泉。纣王在此折断樵夫的股胫之后,易名折胫河。
相传,在一个初东的早上,纣王偕妲己登上摘星楼,举目西望,看见一老一少两个樵夫涉水过河。老者背着柴捆坦然涉过河去,少者几次把脚伸进水里又缩了回去。妲己好奇地问纣王这是为何?纣王说:“老者精血充沛,所以不怕冷,少者精血不足,所以怕冷。”为验证自己的话,遂折断两个樵夫的股胫进行察看。
清代高鉴儆曾赋诗叹曰:
河流曲曲总凄惨,呜咽依稀远故城。
胜有哀怨传不断,潺潺未改旧时声。
纣王殿:《淇县志》记载在县城西四十五里太行山中,为纣王屯兵之所。迄今,纣王殿村还存留当年在此屯兵时的遗迹:马兵峪,训练骑兵的地方;步兵峪,部队操练的地方;铁炉沟,冶铁的地方;铜炉沟,炼铜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南炉台、北炉台。八十年代深翻土地时,在此挖出炼铜的坩埚和铜箭头等遗物。据传,纣王在此屯兵一十二年。训练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一举平息了东夷之乱,还征伐了人方,使殷商疆域扩大到江淮、四川、内蒙一带,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除上述之外,还有鹰犬城,在东北十八里的古城村,为纣王狩猎之所;酒池,在县西北十五里的大洼村,为纣王储酒之处;朝歌寨,在县城西二十五里的朝歌山上,为纣王屯兵之所;郊台:在县城东北十五里的冯庄村西,是纣王郊祭之所。
阏伯台 相传为殷氏始祖契的墓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上古时,帝喾之子契在此为火正,一是管理火种,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由于太岁星在卯时出现叫“单阏”,在甲年出现叫“阏逢”。久而久之,观察火星与太岁星的火正契就被称为“阏伯”。契死后,人们就在他生前观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后人称之阏伯台、火星台或火神台。现存阏伯台如墓状,高35米,周长270米,夯土筑成。层层夯土中夹杂不少汉代的瓦片与陶片,为汉代所筑。原来的阏伯台因黄河泥沙多次淤积,隐于现存台下。现在的阏伯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显得高大突兀。阏伯台上有阏伯庙,为元代建筑。有大殿、拜厅、东西禅门、配房、钟鼓楼。殿宇飞檐走兽,金壁辉煌,为典型的民族建筑风格。每年正月初七日,数万民众前往朝拜,谓之“朝台”。
商高宗陵 又名武丁墓,位于西华县城东北10公里田口乡境内。《陈州府志·卷二十五》记其全貌:“其广两千步,高百尺,岗阜丛拥,林木遮蔽,望之如山……”由于长期风雨剥蚀,陵冢现高6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陵前原有高宗庙,由于历代帝王嗣统,以其德于民,岁时皆遗官致祭。仅存陵冢,另有散落在陵西村农家石碑7通。
殷墟遗址 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殷氏“以国为氏”即缘于此。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其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筑、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微子墓 在商丘古城西南25里青岗村。微子名启,为商汤的16世孙,是纣王的同胞兄弟。纣王暴虐无道,微子数谏不听,便听从比干的建议,携带祭器逃走。武王灭殷后,释放了微子。后周公封微子于宋(今商丘)。微子仁爱贤良深受人民爱戴。死后葬于此。现存墓冢和石碑一通。碑高8尺,宽3尺,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并建有大殿、东西配房。
郑州商城遗址 在河南省郑州市,为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1955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已发现两处铜器窖藏,内有杜岭方鼎及圆鼎、提梁卣、牛首尊等。遗址中还出土原始瓷器和刻辞卜骨等。有人认为该城是商代中期仲丁所迁之隞都;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之亳。
2、外省遗迹名胜
丹阳大吕村殷氏宗祠 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行宫镇大吕村东,祠名“清远堂”。该祠坐北朝南,占地1.2亩,前后共分三进,每进5间,共15间,每进中间有天井相隔。前厅门外左右两侧分列1尊石马。厅内正中门堂挂有“殷氏宗祠”匾额;祠堂中厅大堂正中挂着“清远堂”大匾,祠堂的后进为享堂,东、中、西三面环列着殷氏祖先牌位,神龛前设香案,上置祭器。神龛以上悬有“源远流长”漆匾。“清远堂”前后天井全部用块石铺平,甬道东西两边各栽一颗桂花树,东边栽金桂,西边栽银桂,暗喻殷氏“金银连贵”之意。后天井甬道的东边栽有“菠萝蜜”一簇,西边花坛上另植有四时花卉。丹阳市行宫镇保宫殿村有另一处殷氏宗祠,与“清远堂”建制相仿。
万竹园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公园的西邻,现占地18亩,始建于元朝,因竹林成片、环境优美而得名。明代隆庆年间,内阁大学士殷士儋致休后在此讲学,改称“通乐园”、“川上精舍”。园内楼堂亭榭,参差错落,曲廊环绕,松柏茏荫。园内有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分东西南三个院,186间房舍,还有四亭、五桥、一处花园。1985年,李若禅纪念馆建于此园中。现已与趵突泉公园合为一园。
殷阁老墓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党家庄殷家林村北侧的凤凰山南麓,是明代大学士殷士瞻的墓地。墓地成四方形,高约两米,台基四周均为汉白玉护栏,墓顶上一颗茂密的侧柏恰好将整个墓体罩住,有“殷士瞻墓”墓牌一通。墓地原来的牌坊,神道碑,石雕等均遭破坏。墓体西北角台基及上面的石栏前几年被盗墓者撬掉,幸亏发现及时,墓穴未被挖开。目前该墓地是济南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从化殷家庄民居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城郊镇东风村。根据族谱记载,该村建于元末至正二十二年(1362),原分为西兴里、南兴里、南建里、全兴里、东庄里、祠堂里六部分,后西兴里及南兴里改称西庄、南庄。整个殷家庄状如蝴蝶,东面是流溪河,北面是风水林,三面拥水,背后依林,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南庄南临大池塘,村首是殷氏宗祠;西村布局考究,村首为五进的光岩公祠,公祠右侧是九列形式统一的民居,每列四户,共36户。民居后面是一列两层的回水屋,与光岩公祠第五进相接。整个村庄竹林掩映,溪水环绕,古朴典雅,已被广州市内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村村首有殷氏宗祠,建于雍正九年,三进院落。一进是大厅,二进为大堂,二进甬道两边有厢房数间,三进是正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每进分别由庭院隔开。宗祠朱瓦绿檐红梁,石狗在屋顶两侧瓦背上守望,锅耳与屋顶拱起立体的夔龙纹,左右龙纹上龙头鱼身的两尾鳌鱼正作势下潜。祠堂自成风格,老一辈人唤地震作“鳌鱼翻身”,瓦背上的饰物寄寓了村民“鳌鱼平地震,石狗守门户”的美好愿望。每年五月初六,殷氏族人有“上老灯”的风俗,年满花甲的老人可让儿孙将一盏通红烫金的红灯笼挂到横梁上,全村人在祠堂团聚吃饭,以示敬老。
苍南金乡殷氏祠堂 位于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这座抗倭古城康熙年“十里迁界”后较早兴建的古祠建筑。宗祠中堂悬挂民国初大总统黎元洪亲题“上善锦龄”旗表匾(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题赠匾额)。金乡殷氏清嘉庆年间迁来,始迁祖曾经出仕任资政大夫,二世祖南立公任武义都尉,其后创“殷大同”烛铺,发展为“殷大同”烛、烟等品牌,开创清代外贸先河。其后人在大陆、台湾、北美等地,秉长辈“远展骥足,与欧美诸大陆间高树汉帜”的教诲,赢得了辉煌的业绩。
上页 --- 请看 ---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