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笔会第一卷
 


家在淇水边
  作者:朱莉娅          上传时间: 2007/4/28  

 

      小时候,我以为村子旁边流着一条河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像村子三面围着高高的土岗一样自然,丝毫不觉得是上苍对我及村人的恩赐。长大后,才知道这条河流过了漫长而深邃的历史,创造了古老而动听的传说,孕育了神秘而灿烂的文化,是足以让我感到无上荣耀的一条河。
      这就是淇河。跟千百年的岁月一样绵密而持久的从村旁流过,哺育了祖祖辈辈的村民,滋养了我如梦如幻的童年。
      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庄,叫朱家村。显然,这是因村里朱姓人口为数最多而得名。村子地处低洼,常被外村人利用谐音戏称为“猪圈”、“猪窝”。我们却一点也不懊恼,因为这里自有优越于别村之处。一切均得益于依傍着美丽而清澈的淇河。
      因为淇河,使这个地处豫北山区的小村,成了一个三面环水、清秀润泽、风光怡人、物产丰饶、生活方便的好地方。怎么会三面环水呢?村东有淇水滔滔自北向南奔流去,村北自西向东涓涓不息流淌的是淇河的一条支脉,村子西面呢?有五十年代开凿的深阔悠长的民主渠缓缓流过。村民们在村口自西向东修了一道小渠,把民主渠的水直接导入村中,洗衣、种菜、养鱼都很方便。
      村外有水,村中有水,不在江南,却似水乡。哪里只有“江南可采莲”,村里那口池塘不就曾经“莲叶何田田”吗?当我在外面上学,读到苏轼的《蝶恋花》时,觉得倍感亲切,故乡便如一幅生动逼真的画面一样宛在眼前:“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那时,除了流动的活水,村里还有四口池塘,岸边皆杨柳依依,夏天蛙鸣如潮,冬天则是孩子们滑冰的天然冰场。
      因为水源充足,村里的地下水位很高,我们家附近的一口井,用扁担钩着水桶吊下去就打上来干净的饮用水了,根本用不着绳子或者辘轳。
      利用这样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各个生产队在村里村外开辟了各自的菜园。夏天,种满豆角黄瓜西红柿;秋天,种满萝卜和白菜。除了自家种自家吃,还往亲戚家送。余下的,就用自行车带两个篓子,走街串村去叫买,挣两个活钱。
      我们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黄瓜和西红柿,整个夏天除了去游泳就是呆在菜园里看自己家的菜。这时,我的饭量总是大减,母亲说我整天不吃饭,岂不要做活神仙?其实我是吃饱了西红柿啊。在我们贫穷的童年时代,是吃不上什么水果的,我们家的菜园却为我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丰富的维生素宝库。以致于后来我看到黄瓜西红柿的颜色和形状就能判断出它的口感和味道。不过,现在不行了,大棚蔬菜让我的经验失灵了。
      我曾经因为故乡的闭塞落后而抱怨,把它的“山清水秀”说成是“山寒水瘦”。今天,当我拂去一颗尘心的浮华与疲惫,回首注目远离城镇的村庄和童年,却惊现她依山傍水之中生自田园的那一份超脱与自然。我不再忧虑“西倚太行听鹿鸣,东临淇水观鱼跃”这个美丽的童话距我们渐行渐远,因为已经有很多淇河儿女在呼唤:“保护淇河,保护我们美丽而富饶的家园!”
 
 
   
       
 

《淇县之窗》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栏目主持人:朱莉娅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