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疾凤》 作者:蔡云

 

 

 

 
 

 

 

 

 

 有关媒体报导


 淇河晨报  最新报导

鹤壁市融媒体记者:王玉姣

 淇河晨报

 

老报导:

 

淇县农民蔡云:40年采写抗日战争报告文学64万多字

 

    淇县灵山办事处小滹沱村53岁的蔡云,历时40年,跑遍近100个自然村,手写创作抗日战争报告文学《灵山疾风》。日前,《灵山疾风》第一篇--11万多字的《抗日战争篇》32章已基本完成,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记者在淇县见到蔡云时,他正在家里整理这几天刚走访过的几位抗战老战士的口述笔记。说起采写《灵山疾风》报告文学的缘由,蔡云讲述了40年前的一个故事。

    淇县灵山街道小滹沱村村民 蔡云: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件事,当时在场的有一个民兵队长,叫王祥,王祥就给俺这几个小孩开政治会,他就说,过去老一辈革命家为咱们打江山,牺牲了多少革命烈士,你们要把它编成戏,要把它写成诗,让大家都瞧瞧,把它写成书,大家不能忘了日寇对咱的侵略。就从那个时候,那就是我十三岁时候,我就萌生了要整理革命斗争故事的想法。

    蔡云家所在的小滹沱村位于太行山脉的灵山山口处,这一带在抗日战争时期邻近平汉铁路,是当时的战争要塞。那时当地军民与日军进行过多次战斗,周围多个村庄的百姓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如今,这些抗战亲历者或年事已高,或已入土为安,这使蔡云感受到整理革命故事的紧迫感。

    淇县灵山街道小滹沱村村民 蔡云:老一辈的,这些人随着年龄增长,都要老啊,都要死了,死了以后这些东西也就带进坟墓了,就没人知道了,现在好些东西,也就是说你不整理它就没有了,好些东西都需要整理下来,包括一些这个革命古迹,人物照片,那都得整理下来,抢救下来。” 

    中学时代的蔡云,由于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写作上,除语文外,其它各门功课的成绩都直线下滑,以至于高考因6分之差名落孙山。为了提高写作能力,高考落榜的蔡云先后参加了南京文学院、鲁大新闻系的函授学习。那几年,蔡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一时间,蔡云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

    淇县灵山街道小滹沱村村民 蔡云:“1988年左右吧,我们淇县一家大公司高薪聘请我,让我去当文秘。我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我整理的事,整理的东西,我要把这个革命斗争故事我要把它写完,我恐怕到那儿以后我没有时间了,所以我没有去。

    放着好工作不去,成天在家里写作的蔡云,引来了家人的埋怨和邻居的嘲讽。

    蔡云妻子 王爱香:他成夜成夜都不睡,成天在底下写作,瞌睡了就拿个床单子躺会儿,要不在椅子上睡会儿,这一年多了一直都是这。不让他写,他就跟我打,吵吵,怄气,不去地干活。

    淇县灵山街道小滹沱村村民 蔡云:我当时我就说,也许现在的人不看,但是,它未必后代不看这个事,这毕竟是历史,我整理的东西这是历史,历史不受时间的限制,也或许说能永久地传承下去。

    以历史为题材的写作,必须坚持真实性和严谨性。蔡云写每个事件,都要认真求证,尊重事实,还原历史。为描述一个战争场面,他曾经步行40多公里,翻越8个山梁,到卫辉市小店河村去找人求证。当时穿的一双布鞋都磨破了。但他没有耽搁行程,求证后当天就返回家里,当晚整理写作。

    在蔡云写作《灵山疾风》这40年里,走访过30多个行政村近100个自然村,咨询抗日老战士、老民兵50多位,抗战亲历者120人,用坏近1000支笔,手稿摞起来有两米高。蔡云写的《灵山疾风》共分两篇,第一篇抗日战争篇已基本成形,第二篇解放战争篇,他正在着手整理。

    淇县灵山街道小滹沱村村民 蔡云:我就想通过这本书,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让他们记住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好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共淇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高明均:我感到作为一个农民,能够长年关注地方历史,走访实地考察来收集很多的历史材料,确实是做出了艰苦的劳动,这一点做到很不容易,这对于我们今后地方党史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记者:刘明选 未贞杰)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灵山疾风》经作者蔡云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