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之一:方向》 作者:冯炬明

 
 

 

 

 

作者简介

冯炬明,男,汉族、河南省淇县西岗镇人,19628月生,19838月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工学学士,现任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进修学习。先后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芙蓉》、《莽原》、《新生界》等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指尖上的恍惚》、《路南路北》,中短篇小说集《无雪的童话》和《永远的河》,作品入选多种文集选本,多次获得部、省、市文学奖励。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土资源作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词语之二:刻度

 
 

  

冯炬明

5

 

目睹了京城的繁华,虽雾里看花一般,却也是亲身经历,故此,再进入校园,面对如笋样直立的楼房,新奇惊愕之情自然淡薄几分。恍惚的是夹杂在这些楼房中间的异类,与传统经典的式样多有不同,一律的平脊,抹头,红片瓦,双分沿儿,远远的或者在近处观看,有如一顶朴素而大方的帽子稳稳地扣在同样显得朴素而大方的青砖厚墙之上。据说是仿了前苏联的构建方式落成。那时地理知识极为浅薄的我,也知道苏联与这座古城隔着千山万水,为了建几幢楼房跑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取经,回来生搬硬套,就算有机地发挥了良好的抵御寒冬的作用,总觉得得不偿失。后来才搞明白实情,原不过是苏联援华时残留的遗痕。

入校的当天晚上,我是吞咽新宿舍楼墙体上散发出的浓郁的涂料气味入睡的,屋灯洁白的灯管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光照映在墙上,随意散布着幽青和瓦蓝,我就那么望着它们,它们平静而安详,我似乎听到水房里不断传来叮叮当当的磕碰声响,有人在扯着嗓子唱歌,从我进入楼道的那一刻起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兴奋和激动,夜深了还在鼓荡着旋转着。我还听到从毗邻的炮兵学院传来的军号声,悠扬而闲情,我想要是在那里,也许睡得更质量一些,严明的规定会保护我的睡眠和梦想。后来,也正是在那里,当我们无顾翻墙跳院的狼狈,机敏地审读着女兵们的飒爽英姿时,我自认为也找到了关于那几幢苏式楼房的远祖或者近亲。只是这样的答案在我脑海一闪而过,我没有必要再为如此无聊的问题愁眉不展,大食堂后边墙上那个屡禁难止的V形豁口,远比它所提供的内容要富有和神奇得多。

民居是一种文化因子丰饶的载体,在对宣化古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才会感知这景象的滥觞和惊人之处,它一点都不高大威风,猛看上去还有些萎琐细碎,那种房顶所使用的灰瓦接近于筒状,大小不过双手对握,瓦垅紧凑密实,走向上似乎看不出明显的坡度,就那么十分缓慢而随心地延伸下来,过了担墙,仍无止步之意,长者的悬浮可达二尺有余,结合了四周通达的围窗、洁白的钩花窗帘、鲜红的剪纸窗花,使得它又格外生动几分。由于房屋整体偏低矮,那变态的瓦垅就更加容易接近,站在它的面前,望着那些污黑的瓦片和苍老的苔藓,伸手轻轻触摸,一种能被察觉、衡量和评估的东西沾满了手指,发粘、发烫,使得你的心绪无法平静,情感无法言表。正是它们构筑了宣化,使它有了不同寻常的韵味。

那就简要梳理一下古城宣化厚重的历史吧。宣化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金改归化州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宣化还是人杰地灵之处所,仅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6人、举人113人、武举人165人、贡生390人。

无庸置疑,河北地质学院的历史远不能同这座古城的历史相提并论,它创建于1953年,它是从古城丰腴的后背上开始起跑的,烟筒山见证了它的速度和雄姿,那些马奶子葡萄以个大肉多无比甜美庆贺着它取得的每一次佳绩。借助高考制度改革的助推,它再次舒展阅世尚浅的双臂,在今天迎来了我们,拥抱了我们,将那根富有激情的接力棒传递到时代娇子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必须勇于拼搏,而不必过多地在乎它偏僻的地域、拙劣的饭菜、突兀不平的滑冰场,多被评訾的少得可怜的女生,还有学校迁往天津或者石家庄频繁变革的动议。

那时的宣化有三多,一是军人多,平时即可与身着绿军装的男男女女擦肩而过,如若到了星期天或者节假日,几乎就可以看到满目绿色的涌动了,在风沙肆虐的隆冬正是他们温暖了人们疲惫的视野。这也是一种传统使然,为江山社稷保障。明王朝先后18次增筑和修葺长城,沿长城设九镇驻兵防守。其中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同长达1030里的防守任务。洪武、隆庆年间宣府驻扎新旧官军达151452人。据《宣府镇志》载嘉靖年,宣化城内有军户127497人,官户4551人,民户2035人。眼下,单单军事院校就有数所落户在这个二十多万人口的小城里,洋河南的炮团,还有记不大清楚的一次参观,确凿是骑兵部队。由此可见,宣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城

二是古楼多,这要首推清远楼,俗称钟楼,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在南北长26米、东西宽28米、高8米的长方形城台上,城台下部以条石包砌群肩,上部以青砖包砌台身。通高25米。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两层,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后抱厦,平面呈字形。门洞五券五伏。券洞内500年前的纵横交织着的两道铁轮车辙清晰可见。因其建筑风格与它外钟楼颇不相同,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明代诗人毛朋曾用河流曲泄沦漏岛,山势还依钟鼓楼来赞美清远楼的雄奇。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博士在他所著的《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一书中,也对清远楼作过介绍。楼内悬挂着明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八卦宣府镇城钟一口,铜钟身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传说这是一口神钟,鸣钟报警,其声可达京城。

其次当属镇朔楼,又名鼓楼。它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干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历史,坐落在古城宣化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失修的士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边城军民苦不堪言。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同时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该楼建在墩台之上,通高25米,占地面积1052平方米。镇朔楼上存两块木制大匾。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坤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子楼卜北侧。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

第三是拱极楼,又名著耕楼,昌平门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城高28尺、雉堞高7尺。通高35尺。展筑后的宣化城垣为正方形,该楼置于宣化城墙之上,为城防建筑。楼高14米。楼体二层,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6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象雄伟。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其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拱极楼是保存最完好的城门楼。因其民毗邻人民公园,多次被我们收入镜框。

还必须为朝阳楼写几笔。宣化朝阳楼饭庄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家老字号清真饭庄。据史料记载,公元19007月慈禧太后西行,途经宣化府,朝阳楼饭庄为其专供三日御膳,慈禧太后对御膳赞不绝口,后传为佳话。原饭庄是一家砖木结构匠艺精巧的两层古典式建筑,因坐北朝南、阳光四射,故名朝阳楼。在宣化就读时,此楼已率先推出了涮羊肉,由于平时不太注意学习,故对涮字的读音几个同学曾有过激烈争执,事实上不少同学将它读成了刷音。这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没有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走,常被人用来取笑少知无识,但这涮与刷的分别受制因素就特别的多些,平原地带来的学生,极少见过羊,而来自山区草原地带的学生,就算知道羊的行走先迈出那条腿,因仍处于大集体生产盛行之时,羊如何处置了都不知道,要想“涮”着或着“刷”着吃更属枉然。

三是瓜子多。尽管在城区的四周没有亲眼目睹过规模宏大的葵花园,在街上却处处可见卖瓜子的摊点,或盛在编织袋内或置放在敞口的篾筐里,过量的器具五花八门,短柄勺长把舀扁圆瓢豁嘴碗,取放自如,要多给多,要少称少,公私老板一脸和霭,决不厌烦,遇小气之人偏要曲里拐弯找理由再三品尝,也随他去了,量他也吞噬不了几多。依稀记得瓜子主要有两种,一大一小,大的通体呈浅灰色,籽粒松脆,小的浑身布满颜色偏重的斑点或者呈现出西瓜一样黑白相间的纹理,籽粒也相对结实一些。游走于街市,无论男女老少,嗑食者比比皆是,食后的瓜子皮或轻吐或远弹,姿态随心所欲,把一种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这大抵也算得上古城的独特风情所记。如此,脚下便多出了表达的机遇,不管你是否喜欢这样的闲适之举,你都会被深深地感染。假若你喝高了,尽管内心还保留着丁点清晰的意识,知道此雪非彼雪,也会将脚步弄出几分腾达的夸张。时近风暴天,它们便会骚动不安,追随着尘沙烟云到处乱窜,同流合污,遮蔽那明澈的天空,为季节的更换交替奋力广而告之。

这一切不过残余的印象而已,不期而至的追悼之情时常乱我心头多烦忧。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词语之一:方向》经作者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