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几家景区管理模式比较
黄山,隶属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管委会主要领导由黄山市主要领导兼任,黄山旅游集团和黄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黄山管委会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坚持“山上游,山下住”的管理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技术、管理、行政等措施,强化自身建设能力。
九华山管理委员会属于池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中共九华山风景区工作委员会属于池州市委的派出机关。没有人大和政协,管委会和党委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集团公司是管委会下面直属机构,由原来的国资委演化而来,股份公司是集团公司下面的一个二级公司,主要是集团公司控股。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发展方针,山上常住人口逐渐减少,让景区的文化旅游功能更突出,采取了分区建设、功能整合、竞争联动的发展建设模式。
泰山旅游管理委员会管理景区山上旅游相关业务,但是,同时泰山旅游管理委员会又隶属于泰安市泰山区旅游局,形成双头管理。泰山旅游管理会具体负责旅游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对泰山森林、植被及旅游景点的24小时全方位监控,在景区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游人安全管理方面进展很大,科学合理地保护管理好泰山。在极力保护核心景区的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的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和配套项目建设的力度。
武陵源管理体制比较复杂,一方面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另一方面,行政主导的方向不尽相同,但是均以旅游管理委员会为主,不设行政职能。武陵源的管理运营处于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个景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处于龙头地位,有利于武陵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武陵源的管理方针,在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强调各方利益的均衡,加强内部协调工作力度。
1、模式比较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三十年,在这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景区和景点为武当之道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范本,为此,课题组在上期刊登的“国内景区管理模式比较表”中,从行政建制、经营体制、旅游管理方针、内部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国内成功的案例进行理论梳理,简要总结出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以黄山模式、九华山模式、泰山模式、武陵源模式为例,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管理体制方面的结论。
2、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课题组认为“武当之道”践行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模式”,在很多地方和国内其他开发管理方式有很多类似的之处,不失为一种成功而有效的模式,是破解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宝。
附:由景区到旅游经济特区
武当山管理体制的嬗变
武当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致力于管理体制的探索,到现在已经历经七次大的变革,每次变革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总结。
(一)几度分合:局镇合一管理体制的曲折走向
武当山风景区开发建设始于1980年。1980年7月成立“武当山风景区筹备处”,省委、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武当山风景区建设领导小组”;1982年4月成立“武当山风景管理处”,1984年12月“武当山风景管理处”和“武当山镇”合并为“武当山管理局(镇)”,实行局镇合一管理体制。1986年12月,武当山管理局更名为“武当山风景管理局”,为县级机构,隶属原郧阳地委、行署领导;1987年4月,局、镇分设,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仍为正县级机构,由“丹江口市代管”;1993年12月,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与武当山镇又一次合并,成立“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体制,由丹江口市代管。纵观这上述体制改革历程,有以下现象可供评鉴:
第一,武当山管理体制的变迁是多种力量长期发展和博弈的一个过程,当武当山因旅游而成为一项重要财源时,行政建制便成为有关政府争夺武当山管辖权的通道,这种争夺既是变革的焦点,又是变革的阻力。
第二,创新性的构建了局镇合一的管理体制,较早地关注到了景区发展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关系,但这种关注仍然停留在行政管辖层面,表现为局镇合一体制的形成、分解与再次重构。
第三,行政建制的约束使武当山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服从的尴尬局面,而这正是武当山“守着金山讨饭吃”以及2003年遇真宫失火的内在原因。
(二)有名无实:旅游经济特区新体制引发的成长阵痛
武当山保护与旅游经营均需要恰当的行政建制来支持。1997年7月,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与省级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合并成为湖北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即: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湖北省武当山风景管理局、湖北省武当山旅游局,仍为正县级机构,由丹江口市代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世界级风景名胜区却按乡、镇级政府职能模式和工作方式管理的局面。“管景区的管不了景点,管建设的管不了规划,管山的管不了林,管庙的管不了人”,这曾是武当山管理面对的尴尬和困境。
这次体制改革,表面上扩大了武当山的管理权限,但由于没有理顺与丹江口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景区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旅游经济特区不但有名无实,条条块块的部门制约以及由此产生的行政摩擦时有发生,“特区不特、封闭不封,上下左右走不通”,造成丹江口市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之间的芥蒂和隔阂。可以这样说,从80年代初到2003年的20多年中,因体制、交通、管理等因素的制约,武当山旅游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其旅游发展状况与武当山所具有的品牌价值相差甚远,景区最好年份旅游人数仅20余万人,财政收入仅2000余万元,“守着金山讨饭吃”是当时武当山旅游业发展情况的真实写照。
(三)凤凰涅槃:特区体制在烈火中新生
2003年1月,武当山遇真宫荷叶殿在一场大火中化成了一片废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武当山的发展问题开始摆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当年6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建设发展现场办公会,决定在武当山设立真正意义的旅游经济特区,实施“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管理体制。
会议决定赋予武当山独立行使县一级政府职能,实行封闭管理,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同时,十堰市委对武当山的领导班子予以改组和调换,将原来管理武当山的两个县级单位、一个科级单位进行整合,撤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党委,设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工委,为十堰市委的派出机构;设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为十堰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县级),与武当山风景管理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这一决策,使武当山实现了从山区小镇到旅游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跨越。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简称为武当山特区。
时任十堰市文体局局长的李发平走马上任管委会主任和工委书记。面对新的管理体制,李发平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在没有裁减一人的情况下,顺利实现了管理体制的“软着陆”,同时也拉开了武当山新一轮发展的序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场大火烧出了一个新体制,武当山在这场大火中如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