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九)        首页      序言       作者近照      手稿

 
《淇河之歌》---作者: 贾振君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从前与别的普通寓言一样,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后,《愚公移山》作为当时的“老三篇”之一,就同《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一道变得家喻户晓了。毛泽东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毋庸置疑,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确实发挥过很大的作用,鼓舞了整整一代人。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时过境迁,在大力倡导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愚公作为一个现代人继续兴师动众地去移山的话,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想,这种精神可以肯定,永远也不会过时,但这种做法未必可取。现提出以下质疑,共同商榷。
      其一,这种做法明显违背科学规律,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过去“人定胜天”的那一套,客观地说,依愚公举家之力,涵其子子孙孙,靠一镐一锨一簸箕的原始挖法,即使凿上一千年也难损魁父这座土山之一角,况太行、王屋乎?
      其二,也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去填海造地、毁林造田、破坏植被、掠杀动物等做法已使人类自己遭到了报复,现在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秀美山川,才能福祉后人。
      其三,愚公妻子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呀,把土石放到哪里去?这不是个小数目,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就是你随便堆弃的吗?现在耕地面积这么吃紧,寸土寸金,国土局早有规定,岂是你想占就占的?再说愚公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路途遥远,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太不划算,且又抽调了一半劳力,必定影响施工进度。
其四,若愚公携全家妻儿老小甚至延续到其子孙无休止地移山,既不事稼穑,又不营工商,其家庭生计如何维持,难道完全依赖政府的低保救济?
      其五,我国早就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胎,控制两胎,杜绝三胎,就算愚公家是深山区,政策上给予倾斜,就算愚公家正在移山,是形象工程,群众不与之相比,也没有人告他的黒状,政府挣半个眼挤半个眼,允许他家生三胎的话,那也不见得会全部生育男孩,女儿不可能在家长到老,这就带来一个原则问题,几十年后愚公的移山队伍必然老龄化,青壮年劳力逐年锐减,劳动力来源严重不足,后续行动难以保障。
      那么,今天愚公该如何做这件事情较为妥当呢?这里也有几种答案供参考。
      一是修一条盘山公路直达愚公门前。尽管工程量不小,但毕竟比整体拿掉太行、王屋两山要容易的多,除了自身的力量,再寻求点外援,申请点国家专项资金,估计有两三代人的努力就可以竣工,待交通方便了,可以考虑买一辆车,届时不仅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恐怕全国都能跑到。
      二是钻一条涵洞。可以给当地政府提议,开发太行、王屋旅游风景区,当然了,谁受益谁出资,一旦规划到位,机械化施工,涵洞要不了一两年就可以贯通,交通阻塞问题方迎刃而解,景区还能惠及自己,做旅游的文章,在家开旅馆、饭店、商店创收。
      三是迁移出山,退耕还林。观念一转天地宽,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要穷家难舍,在哪生活哪好。下山定居后,无论经商或打工均可致富奔小康,山上还可以搞经济林,发展林果业。如果这样的话,愚公的夙愿在有生之年就可以实现。

 

 

[英雄妲己]<---本篇--->[大器晚成

 

[ 返回主页]    个人博客:凤凰宅主jijianshenji@163.com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