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九)        首页      序言       作者近照      手稿

 
《淇河之歌》---作者: 贾振君

走下神坛的女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有许多传说,最早的传说大多是氏族部落关于本部落的来源及其祖先的神话。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解答一些问题,便靠着口头传诵以丰富的想象编出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许多神话传说。
      传说几十万年以前,天神女娲来到大地上。她睿智而仁慈,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神。她生得人面蛇身,神通广大,一天可变化七十次。她在大地上行走,见世界荒凉寂寞,感到十分孤独,决心要在大地上创造一些有灵魂的东西。
      女娲来到一处水洼边,蹲下身子,随手拿一块泥巴,仿造自己的样子捏造了一个小泥人。女娲看到自己塑造的作品,十分得意,向它吹了一口气放在地上。小泥人一到地上,立刻有了生命。女娲非常兴奋,又连续捏了几个,都活了。于是,她不分昼夜地抟出了许多小生命,不知过了多久,女娲疲倦了,她觉得速度太慢了,干脆就用芦草编了一条绳子,蘸着泥浆抡动,甩动时溅落到周围地面的泥点也立刻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小人儿。最初的的人类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不久,人类的足迹便布满了大地。
      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女娲的传说,最早见于《淮南子》一书,淮南子用他生动的文笔,夸张地描写了女娲经天纬地的一系列壮举。神话毕竟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这事儿了,但它却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提高和考古探索的发现,女娲——这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华夏共同母亲的形象正愈来愈清晰地向我们走来。
      女娲实有其人,是母系社会时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从发现的新旧石器时期的女娲石像化石推断,距今约9千年至1200年之间(我在另外一篇短文中,所述的时间可能有误),她的活动范围在山西黄土高原一带,太行山上遍及女娲的遗址,女娲的庙宇也遍及中原大地(庙宇本来就是供奉祖先面貌,供后人祭拜的地方),山西省洪洞县侯村娲皇庙内的碑文上就有记载。关于女娲和远古的另一个人物伏羲的关系,史学界有争议,一说是兄妹,一说是夫妻,一说女娲是伏羲后的一位君主,是炎帝的祖母。我认为前面二者所说都不为错,因那时夫妻也可以是兄妹呀(相当于西方的亚当和夏娃)。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发布仪式上,五个可爱的小生灵被命名为“福娃”,其中就蕴含了中华文化和龙种命脉之根“伏娲”的谐音,可见女娲和伏羲是中国远古齐名的很重要的两个人物。
      女娲生活在那个刚刚脱离了类人猿,步入了会制造劳动工具的被称之为“人”的初级阶段,因此,他们学会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许多事迹被蒙上了神秘色彩,代代相传。其实,我们若用当今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解读,是完全可以还原出历史本来面目的。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那么恶劣、残酷的条件下,近乎动物的一群人能够认识世界,与自然作斗争,逐步完善自我,把生命的薪火传承下来,仍不失为一种壮举和奇迹。
      女娲补天是怎么回事儿呢?先来认识一下“天”,何谓天?广义地说一个人抬头仰脸朝上看,看到的所有东西统称之。这个“天”字不正是一个伸开双臂的人头顶上的东西吗!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造字的精巧。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居住的不是现在的楼房、平房和瓦房,他们住的是窑洞、洞穴。由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窑洞经常会裂缝或坍塌,他们就需要填补漏洞和裂缝,可是仅用黄泥、杂草或石块往往不济于事,此事一直困扰着所有“居民”。有一天,山林遭雷电袭击燃起了大火,大火整整烧了一个月,连山上的青石都被烤得通红。过了一段时间后,被大火烧过的石头又变成了白色的粉末。女娲发现后,就试着用这些粉末和成泥,然后糊到漏雨灌风的洞穴缝隙或窟窿处,奇迹发生了!“房屋”竟然不再漏了,而且这种白泥凝固后,硬得如同石头般。于是,人们奔走相告,女娲用五彩石(大火烧过之后,石头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把天上窟窿补住了,就这样,从一个部落传到另一个部落,从远古传到今天。
      “女娲看到天要塌了,就折断鳖足支撑四极。”这句话也好理解,女娲善于观察,她看到鳖盖儿虽大,却很稳当,究其原因是盖子下面有四根粗壮的大腿,因此从老鳖的身体受到启发,就模仿着鳖的形状,用四根木柱或垒四个石墩支撑起“房屋”的屋顶,这样建成的房屋果然很扎实牢固。
      女娲抟土造人的来历又是什么呢?那时候,也许少数人有意无意中已经懂得了生育人的秘方,但在那个极封建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或事情是最难以启齿的。正好女娲怀孕了,那时不像现在能预测出临产期,再说了,那时的条件也不允许一个孕妇在家静心抚养待产。一天,女娲和其他成员一道去参加生产劳动了,突然感到腹中阵阵疼痛,她觉得自己大概是要分娩了,就赶忙跑到一片茂密的蒿草中,不大一会儿,女娲抱着孩子出来了。人们都觉得挺奇怪,刚才还是你一个人,怎么眨眼功夫就变成两个人了,这个小孩儿是从哪儿来的?面对众人的追问,女娲羞于回答,就敷衍道,我用黄泥捏了一个。人们纷纷说,你也给俺捏一个吧。女娲说行啊。其实她去哪里捏呀,她不过是背地里把生育儿女的一些方法教给了这些姐妹们,人类就靠这些方法传种接代,繁衍生息下来。其实现在民间还有这种说法,若谁家添了小孩,还会说俺在河沟里拾了个胖小子或闺女。
      我们淇县还流传着女娲这样一个传说。那是新石器时期,女娲兄妹率领着一个部落居住在古灵山一带,她共生育了十几个孩子。有一年淇县境内发大水,生活在高村花窝一带的一个部落逃到了灵山。几个部落掺杂在一起后,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一些男女相互产生了爱情,就实现了通婚,即打破了原来只在族内通婚的界限,而且这样生育出来的孩子身体更健壮,智力也好。可是原来一个族内,不管是兄妹、父女,还是母子都可以通婚的,带来的后果却是智力低下、身体残缺。所以女娲看到这个结果后,不但不反对,反而大力提倡外婚制,为此后华夏各民族人口、种族的优化作出了较大贡献,这个制度也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并且愈来愈被科学所认可。
      (本文借鉴、参考了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孟繁仁先生和淇县文物考古学者耿青岩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此致谢。)

 

 

[人间火红五月地]<---本篇--->[曾经有过慨而慷

 

[ 返回主页]    个人博客:凤凰宅主jijianshenji@163.com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