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作者文集之八)                       《马湾春秋》序                     作者简介

 

 

《马湾春秋》---作者: 赵有勋

今日的马湾

今日的马湾村和建国前相比,它的变化用翻天复地这一成语形容是最恰当的。先从马湾的村貌和人口及土地变化上来说吧。

从我记事起,约2500年的文物古迹圣人庙,虽经过多次的修复,但都不如2008年的修建使它焕然一新,成为人民观光的乐园。马湾村除了圣人庙的遗址没变之外,街道房屋都有大的改观,我曾询问过我村好多90后的人,知道他家原址方位的人不太多。

现在全村有145户,户口在家的1400多人口,若把原出生在家,如今常在外的人计算在内的话,每人就平均不上一亩地了。因为原来的两千多亩土地,如今减少到1500来亩土地了。那500多亩地哪去了呢?为此事我作过详细的调查。今住在赵家胡同的人出门便是淇河河堤,这可证明,原来全村的住宅面积消失了5000多个平方米。今日的马湾村向西移动了100多米,原来的张氏祠堂已成为街中心地带。光这一项占有的土地就不是个小数字。我统计了一下光养殖户占的土地面积,不下100多亩,这么一算500多亩的土地不就有了下落了吗。

如今马湾村的人盖房,大都是五间的二层楼和一个大院。现在在原来地址上的家户已了了无几啦,原来户数,人数最多的圣人庙街仅剩下七户了,这七户家的老房子也大都变成二层楼。圣人庙街变化还这么大,其它街的变化就更大了。我因常回家,好多人都还认的我,像我这么大年纪,久不回家的老人,一时是难以找到自己老家旧址的。

土改时人均2.4亩地,人民的温饱生活就难保障,如今人均才一亩来地,人民靠什么生活呢?大部分人仍以种地为生,而种地不再是青状年劳力,而是一些老年人和那些吃奶孩子的妈妈,青状年男女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不然的话是富不起来的。

过去种地可是个苦力活,现在可轻松了。过去种地的主要生产工具,是锄、耙、犁、牲畜和马车等。现在这些工具90后的年轻人,有好多从未见过,就连常用的锄,也常挂在墙上休息了。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锄退休的原因,顺口溜的内容是:锄地不用锄,只要背上药剂壶。过去积肥施肥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如今用的都是化肥。过去种地都是手工操作,如今用的全是机器,可省劲了,从不起早贪黑。

种地不费劲,可打的粮食却不少。现在无论是上地还是坡地,每年都收两季,全年平均亩产不下2500斤,这一亩地产的粮食,和建国前十亩地产的粮食不差上下,人民不但不缺吃,还出售粮食呢!

我国种地纳粮的历史已久了,农民做梦也想不到进入21世纪后,国家把农业税全部免掉,可把老百姓高兴坏了,为此那年我家过春节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历代帝王向农民征税收糠菜半年粮。下联写的是:共产党定国策取消农业税万民欢畅。

如今种地不但不缴税,反而政府有补贴,近几年来,并一再提高粮食的价格。生活困难还可享受低保。过去农民看不起病,活到古稀之年,下世后就心安理得了,如今农民看病享受医保,长寿的老人日益增多,据这几年我村下世的老人,平均的年龄在85岁以上。我记事建国前和20世纪末,我村中老光棍有好几个,从未见过为老人和给孩子做生日的,如今我村再也没有打光棍的了,为70岁的老人和给孩子做生日的尉然成风,婚丧大事更大肆操作,富者唱戏大贺,一般人家也摆上二、三十桌,宴席的菜谱都是赶时尚的,这些事实足可说明今日的马湾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2011年夏

上篇<--- 本篇 --->下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