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作者文集之八)                       《马湾春秋》序                     作者简介

 

 

《马湾春秋》---作者: 赵有勋

马湾村的知名人士

我村从古至今在全国和全世界知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赵街赵姓有个四品官;一个是当代我国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除此以外知名度都不大,而在全县和我们这一代就多了,凡是在我的文章中有较详细记载的就不再叙述了,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有特长者。

一、神仙赵义

1942年的腊月二十三,祭奠灶王爷上天那天晚上,饺子肉包的铜钱被我吃到了。高兴的我呵呵大笑,舍不得用手去拿,不慎咽下,全家人刹时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界。我母亲更是着急,她哭着说,这可咋办啊。我四爷赵新田获悉后急忙赶来,他胸有成竹的说,别害怕,随即拉着我到了赵义他家。

他命我在神像前磕了三个响头,又命我公正的站在院当中,面向南仰视天上的星斗。他手持小碗,嘴里不知道念叨的啥,足有三分钟的时间,后把小碗中的水让我一口气饮下。后对我和四爷说:明天定会把铜钱拉下。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了我的粪便,粪便大都变为绿色,却不见圆形的铜钱了。为此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信神的种子,天界七十二位全神我都信,至今进庙我都要磕头烧香,我还总要往神像前的钱箱内投纸币。最多的一张100元。我虽信神,但不是忠实的信徒,没有参加任何宗教。曾有佛教协会的头目为加入他们的组织费尽了口舌。吸收我的主要原因,为的是让我给信徒们讲课,但被我谢绝。我对所有的神都一视同仁,可没见到一个神的真实面目,独有赵义这位活神仙,能将我腹内的铜钱,化为绿色的粪便,所以他对我的印象十分深刻。现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他让我一口饮下的那半碗带有硫酸味的苦水,使铜钱化解便是神仙显灵的原因。遗憾的是他已去世60多年了,再也无法研究他的奥妙啦。

赵义家敬神在我村名气很大,成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常赶会卖鞋楦。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这工具的用途,它是用来修饰鞋的。那时人们穿的都是手工做的布鞋。鞋底鞋帮硬如铁,若是用来打人,如击头部,一下子能打一个大疙瘩。有好汉经不住三拍鞋之说。

鞋楦是用木头做的,有四至五块组成,最大的一块半椭圆形,用于鞋前部。鞋跟即鞋后跟也是一块小半椭圆形的,两块之间一块是长方形的一块是刀刃形的。用的方法是将鞋楦放入鞋内,用锤子打刀刃形的木块。这套工具那时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有大人用的,小孩用的,种类很多,而卖鞋楦的人却不多,在我们那一带这样的人是少有的,我记事时他家的生活还相当不错,我想原因就是他有作鞋楦这门绝活。第二个原因是他过年敬神的气氛比任何一家都浓厚的多。他家的神像、神座、香炉、蜡烛、灯笼比谁家都大。他会用神法为人看病,但不如他儿子赵同海神通广大,他儿常为人看病,用的是神法吹吹打打。他家敬神是祖代相传,可是神仙却不保佑他,他儿子而立之年变去世了。土改时仅剩下她婆媳二人和比我年长两岁赵合英一枝花。

赵合英她妈妈叫赵桂英,他和女儿的名字仅有一字之差。土改时她当选为妇女主任,后来她女儿小学毕业后也当上了妇女主任。但她不是我村的第二任妇女主任,可也称得上接了她妈的接班了。母女俩长的都很漂亮,也都从事过我村的妇女工作,所以有人称她母女俩谓母女花,这在我村的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二、木牙老细

安一嘴牙贵者上万元,便宜的也得好几百,马湾村的老细自制的木牙是举世闻名的专利。价格是最便宜的。而花费的精力的价值,却是用钱难以买到的。

人,老字难得。其后加个德字,说明他具有高尚的道德;若加上个鬼,就说明他的思想品质是恶劣的,因为德和鬼的成因都是日久积累起来的。顾名思义木牙老细,他是位木匠,技术精湛,他的木牙是他细心钻研而制成的。

他是个年近九旬的老人了,身体还很结实至今还离不开他木刻手艺,除了耳聋之外生活还能自理,这样的好人,老天爷却没把他照顾好,膝下无儿,只有一个闺女,嫁给我本家的一个兄弟。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闺女女婿都很孝顺,曾多次劝说他老俩口与外孙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就是不去。从他身上我看到世上绝大多数老人,蚕丝到老丝方尽的高贵品质,同时责备天下那些不敬老人的儿女,是坏了良心的。

老细名叫赵富井,今是赵街赵姓年龄最大数最长的。老细的命名,是中年时期获得的,土改前他和我家是地临。我爷爷常以他种地为样板,让长工们向他学习。他的地中无草,庄稼长的整整齐齐,一句话体现了个细。他常挑自制的风箱,木工家具赶会出卖,同样的价格都是要买他的,因为他干活精明。他不只是干啥都很细,说话也细声细气的和女人的腔调差不喱。他一辈子没有和别人闹过架,但和别人发生矛盾也是有的。可是一旦与人发生矛盾他都持让步的姿态,为此没有少和他女人生气。他虽吃了亏,却说吃亏人常在这条真理。

他没有吃亏。因为他的为人处事,赢得了众多乡亲的信任,他和我村的赵家俊是一样的任务,多年任村内的小官,充当过生产队的会计保管等职,赵家俊负责村大队副业生产时,专门请他出任大队副业会计。

全村的人知道他尊名大姓的人不多,可提起老细来人人皆知。说他细他可真细,年迈时,他费劲了3年的功夫塑刻出的木牙给人一个大大的惊喜。他老伴说,在刻制木牙的过程中,常顾不上吃饭,有时在被窝里还拿着他那玩意, 他不属牛,可是他比那属牛的钻进还大,他终于成功了。现在不知他又作弄啥,由于他总是有事可干,他从未感到生活的空虚。通过他老伴对他的叙述,我领悟到老人的乐趣,这应是老年人学习的。

三、马湾村有手艺的名人

纺麻和做手工挂面的名家

解放前后我村从事于手工作坊的人很多,但都是家庭副业。纺布的我赵姓家族人数最多,家字派年最长者赵家其,我记事时常经营纺麻加工,我赵姓干这一行业的人很多,他的堂弟赵家福,身高体大,是纺麻功率最高的一个。还有赵家海和他们的三个孩子,都是纺麻的行家。在经济以生产队为主的岁月里,我村的一队,二队,曾作为一个副业外出,他们不仅获得了较多的工分,还为生产队创收作出了较多的贡献。如今这些纺麻工具,早已消失了,更没有人从事于这项工作了。如今我县的棉麻厂效益还相当不错,可都是用机械进行操作,其劳动强度比手工操作劳动的强度小的多的多。

如今市场上卖手擀面的很多,面条的价格要比机器压的面条高许多,虽然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同样的手工挂面要比机器挂面更好吃。我村做手工挂面的很多,如今这样的手艺人即将断后了,这是莫大的遗憾,我奉劝有这一特长者,重操旧业,教会你孩子这套看家本领,要比他出外打工挣得还多。

山西的面食种类很多,据我所知榆次市市场,出售过手工挂面这一品种的不多。三十多年前,平反后我回到榆次。我从老家带回的手工挂面,当礼品送给友人,至今他们还赞不绝口地说,那礼品就是有钱也难以买到的佳品,我想榆次买不到,其他大城市也是难易买到的。

手拉面的名师能使面细如穿针,手工挂面条细的程度和手拉面细的程度也差不多,都是手工操作,这两种面我都品味过,相比之下手工挂面,要比手拉的千丝面好吃的多。

手拉面,可随拉立时下锅,想吃手工挂面只能将成品买回家下锅,其两种面的工序大不相同,做手工挂面的工序要比做手拉面的工序要复杂的多。于这一行的人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从麦子到成品须20多道工序。我村的赵有齐是有名挂面铺之老大,土改后他和他叔婶全家十多口逢到种上麦子后,就全力以赴的干这行业,成为我村的暴发户,可他这个暴发户真来的不多呀。

那时没有电,他有两头驴一匹马,为使马生车,不让它拉磨,可苦了两头驴啦。那两头驴昼夜不停地替换着。这也比土改前强,土改前全家人推磨来经营这一行业,可想而知他们是何等的辛苦呀。

不说别的,牲口还昼夜互换拉磨,人更忙活,也是两班倒,就这样,他全家人最多也只能做成80多斤的手工挂面。获取的利润价值也只有二斗麦子的价钱,还不如今天一个外出搬砖和泥打工的小工收入多,而付出的汗水却比打工小工多的多。

前边我说过从麦子到制成手工挂面须20多道工序,现在的人难以相信,这可是我亲眼所见。制作手工挂面大都在春、秋、冬三季。夏季没有高超的技艺,就做不成,因为当时没有专门研制手工挂面技术的科学理论,就经验丰富的赵有齐所说,掌握面出洞的冷热变化,是做成或不成的最关键时刻。

什么是面出洞呢?它是制作手工挂面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面,水,盐的配置有一定的比例,特别用水更有讲究,那时农民也没有温度计,用水全靠手感。将面掺和后,盘条上大杆入洞,出洞后再上小杆,我记得赵有齐家的东西屋,和正房的屋檐上,挂的全是挂面,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窗帘差不多,每当赵有齐看到他成果的情景,便啪嗒啪哜嗒起他的旱烟袋,那种喜悦劲就甭提了。他太辛苦了,他之所以成为暴发户,是和他全家人从事这样的副业分不开的。

手工挂面的独特风味,是用钱难以买到的。这套技术他的侄儿赵福伦也早已挂牌停止营业,他已是年仅花甲了,我曾和他交谈过,他也惋惜的说,这套技术没人再学了,如有人想学我不要报酬,无私的把这套技术传授给他。看来他也感到遗憾,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村的一种文化,应将它发扬光大。

那时我们村从事手工挂面的人很多,赵姓的赵家海,赵有仁。张姓的张玉保,和张街的张信良等好多家。

芝麻糖与赵美

传说芝麻糖是为灶王爷专制的供品,我村的赵美是我们那一带制造芝麻糖的名人。

灶王爷是家家户户都敬的一位小神。他爱多嘴多舌,人们常与他相伴总会有对不住的时候,可它有个优点,只要每到腊月二十三那天给他献上芝麻糖的供品,他不但不计较人们的过错,反而会请求他的上司,将福气带回人间,为此在他的神像面前常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

我从9岁开始写对联,今已60多年了。我深深的体会到,各个时期的对联内容,反映出各阶级的社会特色。就那灶王爷的对联来说也证明我认识是正确的。

少年时期我奉父命,每到腊月之后,便张罗给各家各户写对联。腊月二十八是贴对联的日子,所以晚饭前我便到各家各户拜个早年,为的是看看我写的成果,我发现有好多穷户人家的灶王爷,过年连件新衣服也不给他穿,就让他过了一年又一年,那对联也十分穷,显然他们敬神舍不得花钱,而求我写对联时,却嘱咐我写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为此我想到他们,定有对不住灶王爷的地方。

富户人家和中农户人家,年年都要给灶王爷换上新神像,写的对联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这副对联有两层含义。第一反映出这样的家户,没有对不住灶王爷的地方,该尽的心都尽到了。第二层意思是反映出这位小神的特色,一年365天,它仅有在天上旅游七天的黄金周。剩下的日子都须上岗工作,看来它也是很辛苦的。

现在芝麻糖市场上摆的很多,吃的人更多,有的小孩把牙都吃坏了,那时乡下人吃芝麻糖的确是很少的。拿我这个富户人家来说吧,过大年给灶王爷供奉后,俺爷爷才给我们每人分一根。分上后我还舍不得一下全吃了,为的是在伙伴们面前显示露一下,那些穷人家的孩子看到后垂涎三尺呀,我年少时就有点善心,自己舍不得吃总要让他们分享一下,现回忆起来感到遗憾,原因是我悔恨少年时,没有把善心做大,使我欣慰的是,今年已古稀的伙伴,在我受苦期间至今关心我。

由于我少年时期,对芝麻糖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自从参加工作后,每到腊月二十三晚饭后之余,全家人都是要吃芝麻糖的。我爱吃,孩子们更爱吃,可是因为家庭困难吃的不多,买的是价钱最便宜的,自从我的孩子们成才之后,芝麻糖成为了我的嗜好,市场上各种类型价高的,价低的我都买过。如今我不再买了,因为孩子们都不在我的身边,我老俩口的牙都退休了,虽安有假牙,吃起芝麻糖来麻烦事太多,也就不再吃了。

我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而我凡是谋上一件事,都会专心致志的,就拿品尝芝麻糖来说吧,我曾品尝过北京的,天津的等十多个品种的芝麻糖,味道各有特色,我总的评价,都不及我村赵美的芝麻糖,这也许是我对他的信赖吧。

赵美是赵街人,他儿叫赵清国,曾多年担任生产队长。他爹曾经在我家当过长工。后经营芝麻糖事业,我爷爷曾经多次领我到他家,我一进他家门。赵美大伯便将芝麻糖递给我,由于我尝到了甜头,于是我自己曾多次地自己到他家,后被我父亲发觉,他皮笑肉不笑的说,怪不得我找不着你呢,你可来了个好地方,这里又暖和又有好吃的你别走了,你就跟你大伯过吧,他说罢,扭头要走,赵美大伯随即拦住他说,老弟,他没有白吃我的呀,他一来就给我抱柴烧锅可勤勤了。经他这么一说,为父的脸上露出了笑色,我恐惧的心灵变得平静了许多。随即拉着我父亲回了家,一路上我诉说着我在他家的所作所为,意想得到父亲对我的谅解,可是为父还不宽容我,一进家门朝我屁股上踹了一脚,瞪圆了眼训斥道,你再讨别人的便宜,看我怎么收拾你吧,自此之后,我再也不去赵美大伯家了。

做芝麻糖大都在冬季,原料是大麦,小米,和芝麻等配置而成。将大麦、小米熬成糖稀,再将芝麻加工而成成空心的,菜花形等品种。赵美的菜花芝麻糖,吃起来又脆又甜也不粘牙,如今市场上的芝麻糖大都粘牙,所以我对赵美的芝麻糖有较高的评价,遗憾的是他这门手艺早已失传了。

多才多艺的张信贵

他家原住在张街北头,大槐树下的小庙的东侧,座北向南的高门楼下。从他家的门面上看并不穷,可是他一辈子勤劳终生,成为我村人同情可怜的一个,因生活所迫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才华,从他的经历上看,印证了穷则思变这一句话。

他出身不富裕,有一定的文化,他聪慧爱学,最爱看书,记忆力很强还爱说。由于他爱看书知识较多,和人们谈起来口若悬河,他还会说书,所以人们取笑他说:张信贵是卖瓦盆的进街——一套一套的。

他擅长画画雕塑,过春节他还卖过他画的门神,画的虽不咋的,但也能换个钱化。

他有多种爱好,在样板戏盛行时期,张姓与赵街的赵姓创办的豫剧业余剧团,他虽然不是主角,可在剧团中是不可缺少的一角,他常任剧中的丑角和化妆师,有部分戏服装竟是他用纸糊的。

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时期,不允许老百姓搞任何副业,有的人家连买盐和点灯用的油钱也掏不出来的时期,他自己钻研编织业,逢会便到,他肩挑自编的鸡笼箩筐只要有人买,他绝不放过,人们都说他傻,其实他一点也不傻,照他说咱的货比不上人家的,人家一个鸡笼,箩筐卖一块,咱卖5毛钱也差不多,都说我不够功夫钱,可功夫不是钱呀!钱是个硬头货,这要比讨吃强的多。从他卖鸡笼的事例中,反映出在割资产主义尾巴时期,人民贫穷的社会特色。

他活了八十来岁,临终前他还拄着拐杖捡破烂,他儿子孙子曾多次劝说他,你缺啥少啥我们都会供给你的,不要给我们丢人啦,可他就是不听,他说,那垃圾堆上扔掉的东西太可惜了,真叫人心疼呀。

尘世上类似他这样的人很多,我老伴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对这一类型的人非常了解。我曾多次劝她不要再捡破烂了,可她就是不听,见到垃圾堆上的好东西,不偷捡回来的话,是他莫大的遗憾,说也是白费口舍,凡是这样类型人都出身贫寒,他们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行为不值得效仿,但这种勤劳的精神是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勤劳不但能发家致富,还能延年益寿,张信贵能活到八旬高龄,勤劳便是他的一因素,你信吗?我是这样认为的!

上篇<--- 本篇 --->下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