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二)        首页  

 
《王守振文集》---作者: 王守振

今夜无眠


 

 

      翻开好友云川的《云来云去》的厚厚书稿,如品甘醴,激情萦怀。其中既有对巍巍太行的无限挚爱,也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既有隽永优美的散文,也有笔锋犀利的言论;既有工笔严谨的词赋,更有自由奔放的诗篇!尽管尚未成书,但已让我手不释卷。尽管夜已更深,我仍是难以入眠。

      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想想月亮上勤劳的吴刚,孤寂的嫦娥,还有那迎风散香的桂树,那是一个静谧高远的世界。月光下,人们都已沉入了梦中,进入了自由想象无拘无束的梦幻世界,而我在阅读品味《云来云去》中,在新作散发的淡淡书香里,仿佛打开了云川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欣喜,与他一起释疑,与他一起遨游太行山水,与他一起静夜沉思纵横驰骋。或浅吟低唱傲岸不羁慷慨高歌,或填词赋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仿佛我成了他活跃的思维里的一个脑细胞,成了他勤劳质朴笔耕不辍的手指,成了他凝重笔端流淌出的一段激越文字。

      四年前,受组织的派遣,云川离开了郑州亲情圈里的朋友们,离开了省会舒适的家,到济源和一拨新同事,开始了筹建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的重任。从少小卖花米团时就了解他的我,深谙他的脾气和秉性,坚信凭他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但能从容应对这样的挑战,而且还会以之为乐成效斐然。后来的事实也是一个完美的证明,这可以从他为济源分院成立揭牌仪式而撰写的“检秉公心破浪乘风匡社稷;察呈铁面与时俱进护人民”巨幅楹联和在建院一周年时即兴创作的诗歌《拓荒者之路》,以及建院三周年之际,尤其是分院办公大楼落成,欣然提笔写下的“忆往昔拓荒上太行,自晓居无定所柴米少,艰难步步;看今朝拔地起殿堂,人言楼宇轩昂装备精,勋业昭昭”的楹联,都可以感悟到分院初创时的困境和几年后艰苦拓荒的卓越成效。可以说,创业的足迹,是他激情燃烧的诗篇;工整的楹联,又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豪迈的箴言。如果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海主席为他题写的“剑胆琴心”,是对他人生和事业的浓缩,那么河南省政协王全书主席为他欣然题写的“云天志趣,川海情怀”,则既是对他的高度概括,更是对他寄予热盼。云川就是这样,既能干事创业,又能提笔成文,既有书卷气,又有威严感,让人敬重的检察官!

      云川并非单单是个勇于拓荒的行者,也是一个善于经营精神家园的行家里手。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躲开酒摊饭场,克服疲累慵懒,拿起了勤耕不辍的笔,记载了艰辛创业的经历和内心情感。云川在写给妻子的《桃源忆故人》“飘零阵阵清秋后,独自听更漏。登倚搂,天凉透,摇曳黄花瘦。他乡依旧故人候,梦里频牵手。心了了羞开口,无计皱眉头。”那心性是他独有的,那文笔也是别人难有的。《月夜思》“人说自古情难言,花谢花开又一年。我问天上寂寞月,年年十五为谁圆?” 格调抑扬明快,用典贴切浑然。散文《孤独如风》“一个人独自凭栏远眺时,命运之神不也同样正在微笑着凝视自己吗?人生苦短,从容的面对如风相随的孤独,欣赏、善待自己的个体生命吧”。这是一种达观和豪放,是作者内心平明如镜的展现,更是身虽孤独心却高远的真情诉求。《为儿子高兴》、《放飞儿子》中,既真诚地坦露了望子成龙的严父心态,但又不乏舐犊情深慈爱有加的父子亲情。《平安夜我心凄凄》中,云川就平安之夜在济源发生的一件事,以及自己对这件事如何协调与处理,体现了作者的机警睿智和在秉公执法时既能坚持原则性,又有足够的灵活性。执法活动中如何贯彻“执法为民”的理念,作者既追问机制,也考量自己:我们的法律制度如何来帮助、救济弱者,让他们也感受到法律无情之中的执法温情?一个文明宽容的社会里,人们不应憎恨富人,但对赤贫的弱者,仅仅洒一掬同情之泪就能使我们这个社会更为“平安”更加“和谐”吗?对法律拳拳之心,对人民眷眷之情跃然纸上。

      作为一名检察官,而且又是一位忠诚实践执法理念的优秀检察官,繁忙的工作之余,竟能像海绵挤水一样,把对太行的挚爱,对职责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挥洒得如此自如,作为同为异地做事的我等,想来三年时光竟如过隙白驹,能留下的文字寥寥可数,盖因云川是勤奋的,我等则是把时光浪费在了无谓的但又必须参与的应酬上了,所以云川硕果累累,而我等则只能得到几颗“秕粒”了。《游俄杂记》是他从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横贯俄罗斯大西洋沿岸的圣彼得堡参观访问时的随想,路途遥遥,游程极紧。一般人出国,都是走马观花,看看景点,逛逛商场,拍几卷照片,买大包小包的纪念品,没有时间更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思索这个国度,审视这里的民族。但云川一口气竟写出六篇文章,《海参崴随想》、《彼得小舍的魅力》、《迷人的列宾小屋》、《新圣母公墓的碑雕》、《惊叹莫斯科的美》、《回望俄罗斯》,文辞优美,立意深远,作者既领略了俄文化的深邃,又感受了俄罗斯民族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心态,更不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深思考。

      在《又忆儿时的同行》中,云川毫不避讳的渲染了儿时在困苦中求学的时光,而且无意中发现了我和在农大做学问并在东瀛获得博士学位的杨喜田教授都是他的同行,就是当年那几个为了生计、为了求学,手提窗纱尼龙袋走街串巷叫卖花米团的毛手毛脚的小男孩。也正是受他这篇文章的感染,勾起了我对童年时的回忆,并很快找到了只有乡下孩子才有、才能够体验出来的乐趣。如初春到野地里寻找刚刚钻出沙荒地的茅草,抽出他那嫩嫩的草尖花穗,放在嘴里品含其甜甜的青草香味;夏日阴雨连绵后到村西的柳树林里采摘野蘑菇,或在清晨趟着露珠捕捉刚刚羽化还不能飞行的知了成虫和可作药材出售挣钱攒学费的蝉蜕,有时还趁看桑园的老爷爷不注意的时候偷偷钻进桑叉园摘桑椹。特别是到淇县挂职任副县长后,无意中发现了云梦山巅、武公湖畔、古灵山上下,到处都有成片成片的野生桑林,那浓密的绿叶下,桑椹密集,红紫点点,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云川和杨喜田教授,而且产生了握笔为文的冲动,写出了《明天相约去桑园》、《又到桑椹红紫时》的文字,刊载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的副刊上,还被拍摄成电视散文在不少地方的电视台播出,既展示了古都朝歌的灵山秀水,又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也算是对云川和杨教授等儿少时代的伙伴们的“邀请”。后来,云川果真呼朋唤友,走进了云梦北麓的桑园,激动得象孩提时代一样,大把大把地采摘那红得发紫的桑椹,宛如回到了故乡和童年,和我一起为“采摘的是桑椹,品尝的是岁月,酸涩的是过去,甘甜的是未来”而共鸣。

      人之所以为友,是因为有相同志趣共同爱好而有共鸣之处,因此有车友、牌友、钓友、酒友、网友、驴友之分,无疑云川是我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灵犀共鸣的文友,是值得学习、催我奋进、不事张扬、淡名泊利的人生之友。

      云川在送我书稿时曾交代让我“雅正”。雅正者,意指对方高雅,请其指正之谓也。对于诗、词、文起步比我早造诣较我深的云川来说,这当然是客气之语。如果说硬让我“雅正”的话,那只能提点建议:封面装帧要象云川的为人一样朴实无华,装订线要象云川对事业那样执著。因为云川此前的《我在太行》一书,因经不住我多次翻阅研读揣摩其理感受其情而“读破”,也曾经和今晚一样彻夜难眠!

      再望窗外的天空,月光已逐渐被晨光接替,静谧也渐渐被喧闹取代。既忠诚实践执法为民又默默耕耘文学圣坛的检察官,必将创造出事业的新辉煌,迎来人生更耀眼的绚烂。

 

(该文为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发行的《云来云去》一书跋一)

 

叹息桥上话叹息<---今夜无 眠--->首页             [ 返回主页]

 


      作者简介:王守振 男,汉族,196410月出生,河南长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1985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7月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卫生监督等工作, 200312月任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为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