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二)        首页  

 
《王守振文集》---作者: 王守振

叹息桥上话叹息


 

 

      进入威尼斯,立即为其别样的风情所吸引。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漂浮在碧波上的浪漫之梦。城不是很大,楼房也不很高,多为长满青苔的古老房舍。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式各样的石桥或木桥,他们高高的横跨街心,下面游船如织,桥上游人留连。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朱自清笔下的贡多拉,在浆声橹影中,满载着各种肤色的游客,携着多种语系的欢笑,在高高的曲桥和深深的水巷里自由穿行。

      水城里,各种建筑物设计独特,风格各异,巴洛克式、罗马市、拜占庭式,式式精巧,栋栋别致。其中一座巴洛克式风格、上部穹隆覆盖呈房屋状的石桥,就是著名的叹息桥。该桥位于总督府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相传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过审判被送往刑场时,都要经过这座小桥,死囚们只能透过桥上的小窗,再看一看美丽的世界,看一看蓝天碧水,看一看桥下诀别的亲人。人非草木,罪犯亦然。回看一生,他们往往百感交集,叹息声声,叹息桥因此而得名。

      站立桥前,感慨万端。突然想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由于其在药品审批过程中,收受贿赂,降低标准,降低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加大了老百姓的用药风险。被处以极刑后,全国上下一片叫好之声。在行刑的前一天,郑筱萸老泪纵横,写下了《悔恨的遗书》,其中“说句心里话,我即使天天做梦,也梦不到我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我为什么会激起这么大的民愤?原来是我这个部门太重要了,我这个岗位太重要了,我手中的权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虽然没有亲手杀人,但由于我的玩忽职守,由于我的行政不作为,使假药盛行,酿成了一起又一起惨案。这个帐我是应该认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翻看一下郑筱萸的成长与发展轨迹,何其顺畅,从复旦大学生物系的一名高材生,一路过关斩将,春风得意,成长为国家部级干部,可谓才华显尽,位尊权重。但是,也正是陶醉在了个人的不断成功和职务的过快擢升中,放松了思想改造,淡忘了为民宗旨,放松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抵御,致使私欲膨胀,由收受一条烟两瓶酒发展到收受电器、房产、企业干股乃至港币、美元,由自己收受发展到妻儿“共同上阵”,直至东窗事发,从“为郑氏光宗耀祖”之人沦为令人鄙夷的阶下囚,从而使“家族蒙受巨大耻辱”,在《悔恨的遗书》结尾处,郑筱萸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明天就要上路了,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我现在最害怕的是,我将如何面对那些被我害死的冤魂?我祈求他们能够原谅我、饶恕我,我这不已经遭报应了吗?”真是卿卿性命代价高,叹息声声悔已迟!

      上岛之前导游特意介绍给游客们观看根根立于海水之中的木桩。正是成千上万根的木桩,搭建起了一个硕大的平台,才有了这样一个蜚声世界享誉古今的威尼斯,才有了圆顶的圣马可大教堂和冲天的钟楼的醒目,才有了银行总部、古监狱等建筑物的鳞次栉比,才有了总督府、警察局大楼的端庄和威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海水的冲刷侵蚀,有些木桩已开始腐朽,人们不得不对木桩进行不间断的维护或及时更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多象处于权力漩涡中的官员,一次次的风吹浪打,正如一次次权钱美色的诱惑;那些意志薄弱者,耐受不了海水的“腐蚀”,就会被海水“击垮”,终结自己的政治生命。防腐治腐,如同对待这木桩,日常要注重加强维护。一旦朽烂,则当换则换,决不姑息。

      唯愿根根木桩坚挺,但愿人人不再叹息。

 

 

西欧情调 <---叹息桥上话叹息--->今夜无 眠              [ 返回主页]

 


      作者简介:王守振 男,汉族,196410月出生,河南长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1985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7月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卫生监督等工作, 200312月任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为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