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下交通线在淇县
抗日战争中期,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采取分割、包围、封锁政策。淇县地处冀鲁豫和太行两大根据地要冲,是日军重点封锁的县份之一。1939年至1942年,日军强迫全县民工5000多人,在淇县京汉铁路至西山边,挖了三条长25公里、宽6米、深6米的大型封锁沟,沿沟的淇河、思德河、桥盟河等重要路口,修筑炮楼19座,派日伪军日夜站岗放哨巡逻,妄图切断冀鲁豫根据地和太行根据地两大战略区的交通联系,封锁进山的粮食、布匹、药品等军用民用物资。为了粉碎日军的封锁和分割,确保党、政、军干部安全过境和文件、报刊、情报畅通无阻,冀鲁豫区党委根据北方局加强秘密交通工作的指示,迅速建立地下交通线,其中横穿淇境的就有冯庄、良相、全寨、骑河黄庄四条线路,人们称之为“红色地下交通线”。 一、冯庄交通线。这条线是冀鲁豫军分区敌工部副股长刘哲民于1940年建立的,东起内黄,西至汲县塔岗村,全长160余里,经过淇县的交通点有冯庄、南关、稻庄、北阳、枣生等村庄,负责联系的交通员有韩国玺、李天民、刘哲民之母等数人。这条交通线曾掩护不少干部过境,传递了不少文件、情报和报纸。1940年6月,党派黄友若去塔岗与国民党新五军团长王天祥联系工作,就是沿这条交通线,由交通员李天民从浚县大碾村接黄到淇县稻庄村,但因黄的口音问题,行动不便未能成功。于是黄友若就在淇县住下,向李清泉、关纯善、谭贺庭等同志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介绍抗日战争的革命形势。次年春末,黄友若以冀鲁豫军分区卫西工委书记的身份,第二次沿这条交通线来到淇县,住在中山街日军司令部隔壁的关纯善家里,完成对日军的侦察任务后返回。1941年3月,冀鲁豫军分区又派刘哲民与王天祥联系,刘哲民沿这条交通线,化装回到淇县稻庄村,广交上层人士,耐心做敌伪工作,通过日伪特务苗文田办了“良民证”,然后顺利通过日伪军把守的封锁沟,从北阳、枣生村到达塔岗村,在小店河村胜利接通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王天祥的关系。 二、良相交通线。这条交通线是冀鲁豫军分区敌工科长王舒苗于1941年建立的。东起内黄井店,西至汲县狮豹头村,全长200余里。途经淇县小河口、臧口、良相、西马庄、卧羊湾、油城(或北阳、玉女观、枣生)等村,到达狮豹头村。王舒苗为建好这条交通线,在淇县、浚县、汲县以及平汉铁路一带,积极做群众工作和敌伪工作,他动员家乡良相村的王礼玉、王鸿占、张国新等参加地下交通工作。1944年11月,王礼玉被敌人杀害后,王舒苗又派共产党员王鸿照回村接替王礼玉的地下交通工作,同时,又动员李明训、王鸿猷、王鸿业、王鸿泉等人参加了革命,并发展李明训、王鸿猷为中共党员,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另外,王舒苗经常深入虎穴,做敌伪工作,沿交通线的土匪汉奸头子刘玉春、朱老东、高永派、高老轩和把守封锁沟、平汉铁路的伪军,在党的政策感召和威慑下,都不敢拦截八路军过境人员,有的甚至把王舒苗当“朋友”看待,只要说是王舒苗派人过境,概不过问,畅通无阻;因此,党中央从延安发出的文件、信件、情报、《新华日报》等及时地送到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条交通线从1941年到1945年,护送过境的革命干部600余人,传递各种文件材料数十次。 1942年4月,太行军区派3个交通员,打扮成逃荒者,赶一头毛驴,驮着装满大量钞票的两个麦秸篓,沿沧河北岸悄悄来到淇县良相村,住在交通员王礼玉家中。次日,王礼玉用扁担挑着两个装钞票的麦秸篓,从小河口渡淇河,安全转送到内黄井店。这条交通线在王舒苗的领导下,不仅搞好了地下交通工作,同时还利用交通员亲朋关系,搜集敌人情报,歼灭顽敌。 1944月元月27日,王舒苗派交通员张国新将南阳村、潘庄村的伪军情报送到军分区老一团,次日晚上,老一团派两个连在交通员张国新、孟二孬的带领下,拔掉了南阳村的日伪据点,全歼了潘庄日伪军一个连,活捉了该连副连长。不久,王舒苗又利用交通员到汲县、淇县城内散发传单。有一次,交通员郭海温巧妙混入淇县城,半夜张贴传单,结果吓得日伪军倾巢出动,全城戒严,挨户搜查八路军。 三、全寨交通线。1942年5月,冀鲁豫军区在内黄井店设立沙区工作团,不久改称沙区办事处。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地下交通线,保障太行与冀鲁豫、冀南以及山东、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其次是搜集情报、购买军需民用物资。1924年夏季,沙区办事处建立了内黄、安阳、过卫河、安阳河、平汉路封锁线到林县任村的交通线。几个月后,由于过往人员日益频繁,压力愈来愈大,为防止暴露遭敌人破坏,是年12月,又建立了全寨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东起内黄井店,西至淇县全寨村,全长160里。在淇县境内,从庞村西南渡淇河,经贺家村、土门村、小柏峪村等到达全寨交通站。这条线路从建立到抗战胜利,秘密护送党政军干部、青年学生和军队8000余人次。1943年5月的一天下午,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和爱人卓琳以及20余名武装人员,在沙区办事处交通科长马赛等人的护送下,绕过敌炮楼,跨过敌封锁沟,调虎离山巧渡淇河,投宿全寨交通站,次日启程赴延安。 四、骑河黄庄交通线。这条交通线是冀鲁豫四分区办事处(管业务)和延浚汲淇四县边办事处(管人事)共同建立的。它筹建于1942年冬季,1943年春正式投入使用后,在延津县马庄村建立了交通站,站长王东亮,副站长冯占林。交通站下设三个班,王鸿宪、孔庆堂、刘振分别任班长,共计45人。交通线沿途村庄设交通点,各点的任务是收集情报、过路人员临时隐蔽和遇特殊情况相互报信。各点的主要交通员有张智松、万明靖、张华、纪庆福、赵勤、张吉祥、赵玉山、李轩等人。此线东起濮阳,西至狮豹头,全长200余里,其中延津到狮豹头的线路是:延津向西经班枣或柳卫,过汲县府君庙和淇县大李庄南地,到骑河黄庄,再向西经常屯、大双、塔岗直达太行办事处——狮豹头村。这条交通线担负传递文件、情报,护送青年学生去延安,党政军干部过境等任务。此线传递文件、情报的方法,一般是让交通员化装成买烟卷的、串亲戚的,或穿着孝衣上供的等等;护送人员过境的方法,一般是采取武装护送,昼息夜行。此线路平均每周相对接送两次,每次接送都是按预定时间、地点、暗号接头,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发生问题,或相互误会开枪,或遭敌人包围。为此,不少交通员出生入死,几经风险。1944年3月,王鸿宪、刘玉甫、刘建之在浚县新镇执行任务时,不慎被孙殿英部队逮捕,后通过孙殿英部下王参谋(王是刘建之岳父)说情,将三人保出,又如交通班长孔庆堂由于麻痹大意,曾三次被敌人捕去,其中两次是军分区办事处通过送礼、拉关系,买通敌营长获释(敌营长后来被孙殿英发现枪杀),最后一次是敌人枪毙他时,他临阵逃脱,死里逃生。以后,被护送人员从未发生过大的问题。这条线路在抗日战争中,除传递不少文件、书信和情报外,还护送2000多人安全过境,其中包括许多八路军高级将领。1944年2月下旬,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带着大部队从汲县塔岗交通站出发,经淇县西掌村开赴延安。1944年9月,太行根据地派杨静琦等19名干部去冀鲁豫根据地工作时,由此线在伪军工作的交通员带路,顺利通过。另外,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带整风队去太行根据地,也是从此线通过。1945年8月,参加党中央“七大”会议的领导干部陈毅、罗荣桓、林彪、杨得志、林枫、肖劲光等11位同志,在太行军分区四十九团政委周泉带部队护送下,也是从此线安全通过。有一位多次沿交通线过淇境的共产党员,填了一首《如梦令》曰:“事实嘲讽笑话,日寇此封锁,怎当我过如梭,寇贼令降,风展红旗如画。” 淇县红色地下交通线,在抗日战争最后5年中,掩护干部、军队、青年学生过境的约有16000人次,传递文件、情报数百次,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交通员参加了革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原载《淇县文史资料》)
上篇<-- 本篇 -->下篇
《轨迹》作者:杨金国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0392-7221027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