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岳武佐先生文集                                    代序:闫玉生         编辑:郑厚德
  主页 代序 为帝辛正名 淇史钩沉 扯淡碑 朝歌杂谈 纪念文章  




再说牧野政变

 

再说牧野政变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看所谓的“牧野之战”是不是牧野政变,那就是战事本身存在的一些矛盾。

   一、时间与事实的矛盾

   《新资治通鉴·商纣“淫虐”丧国》曰:据说,当周武王兵逼商都朝歌只距70里时,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组织抵。

   《中国史稿》曰:距纣都朝歌只差七十里了,到这时商王宫廷才得到消息。

   武王到达牧野之后,帝辛才得到武王来战的消息。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无论你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肯定这一点。这一时间的确定,帶出了诸多问题:

   1、既然武王到达距朝歌七十里的地方时,帝辛才得到消息。说明告诉周殷可作坚强内应者,去西周请兵者,“使胶鬲候周师”者,殷早於武王到殷郊布阵者,不是帝辛。

   那么,他是谁呢?

   2、既然武王到达距朝歌七十里的地方时,帝辛才得到消息。那么,“殷已先阵”的殷军也不是帝辛的军队。那么,这支殷军是谁的呢?

   3、既然武王到达距朝歌七十里的地方时,帝辛才得到消息。帝辛怎么能在一个早上组织七十万或十七万军队呢?

   即便说帝辛真的组织了军队,那么,刚刚一两个时辰组建的军队,又是怎么做到“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造成大军团投降并为敌人服务的?

   即便他们愿意服务,武王怎么敢让他们服务?

   4、“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又是谁告诉他可以凭借殷兵打败帝辛?结果武王气粗了――“何敌之有”?遂率兵“伐纣”。

   这说明,“殷”与武王平时战前战中始终在暗中保持着密切联系。岂不证明殷国内部暗藏着一个强大的卖国集团?这个卖国集团与武王勾结搞军事政变。

  二、武王从西周一路走来,“走”出了不少问题。

   1、“殷”怎么知道武王出兵了,又是怎么知道武王的行军路线的?

   2、武王的军队浩浩荡荡向东走了千里,直到武王“至殷”,住在京城的帝辛竟然毫无知觉。是烽火台上的人同时死绝了,还是有人阻止不让报警?

   3、武王走到距殷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邑,并未歇足,继续向殷都进发,到了牧之野,殷之郊,才停了下来。〈“王果以甲武子至殷郊。”〉武王整顿军队,誓师。然后继续前进,直至“至殷”。 “至殷”就是到了殷都的城下。兵临城下,表示危险。武王的军队怎么能直至殷国城下?

   如果不是内外勾结,怎能是如此情景?

    三、“战争”中的奇观:

   1、武王的军队冒雨强行军,最后还是不行,不得不“择车”“选马”而进,“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可以说周军己疲惫不堪,不堪一击。从武王说,他怎么敢以疲惫之师,迎战坐以待敌之师?这是用兵大忌。从殷来说,“先阵”的殷军为什么不向立足未稳、疲惫之极的周师开战?

   2、为什么已先阵的、以逸代劳的殷军不主动先鼓,反倒要武王“鼓之”,而自己被动?

   3、胶鬲与武王己经晤谈,胶鬲回殷之后,是备战还是备降?为什么殷军一个回合也没打,便倒戈以战?这岂不证明这支“殷”的军队是叛军?

   4、“鼓之而纣卒易向,遂乘殷人而进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荀子·儒效篇》〉武王去伐纣,打仗靠殷人,杀纣是殷人,武王却兵不血刃。岂非怪事?。

   5、“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被灭之国的百姓见了入侵者,不但不惊慌害怕,反而“咸待於郊”欢迎入侵者。岂不反常?

   世上哪有如此的“战争”?如果不是内外勾结,怎能是如此情景?

   如果我们把“牧野之战”看成一场普通的战争,以上问题怎么解释?

   如果把它的本质揭露出来,以上问题就变成了自然,不是问题了。

   微子请人来“伐”,然后自己兵变,倒戈向着帝辛冲杀。人家武王“兵不血刃”,“不耕而获”。〈《吕氏春秋·贵因》〉难道这不是微子搞的军事政变是什么?微子与武王合伙合作,不是内外勾结是什么?

 

上页 <---      --->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