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岳武佐先生文集                                    代序:闫玉生         编辑:郑厚德
  主页 代序 为帝辛正名 淇史钩沉 扯淡碑 朝歌杂谈 纪念文章  




三说牧野政変

 

三说牧野政変

   关于“牧野之战”的一些传统说法,我认为有商榷、澄清的必要。

   一、《史记 周本纪》曰:“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后来有人认为七十万太多了,于是改为十七万。

   这种改动本身就有一种心虛。为什么改为十七万?依据是什么?

   帝辛征东才十万大军,牧野“战场”帝纣的军队既不可能有七十万,也不可能有十七万。可以说基本没有帝辛的军队。为什么?

   1、没有时间。“距纣都朝歌只差七十里了,到这时商王宫廷才得到息消。”周武王到达殷郊牧野,随即就誓师,“开战”,“战争”当天结来。“据考证”“约公元前1045年,殷历正月间,帝辛从山东人方回殷都朝歌过年”。﹙文叶雨蒙:《殷人东渡美洲》﹚帝辛既无自卫的思想准备,又无物质准备,帝辛即便是神仙,在一个早晨他也不可能组织、武装七十万或说十七万军队,并开赴战场。

   2、没有条件。帝辛总共十多万军队,都在东夷,国内基本无兵。这一场在帝辛不知情的情况下突来的“战争”,帝辛在一个早上,去哪里找人?去哪里找军官?去哪里找武器?怎么能组织那么多军队?

   3、有人说帝辛的军队“前徒倒戈”。一个早上,多少万支“戈”从何而来?有人说纣师“傍戟而立”,一个早上,多少万支“戟”从何而来?不要说戈、戟,一个早上砍七十万根顺手的木棍,也是办不到的。

   二、有人说:商王纣仓忙出兵应战,那些被迫从军的奴隶,一到阵前,便倒戈起义,引导周军攻入朝歌,商王纣见大势己去,自焚身死,商亡。

   宎际上奴隶兵倒戈不存在。

   1、奴隶军的说法完全是今人的猜想,缺少依据。前面已经说过,牧野“战场”没有帝辛的军队。奴隶军当然不存在,所以,“那些被迫从军的奴隶,一到阵前,便倒戈起义”的事,当然也不存在。更不存在武王的“兵力比纣小得多”〈《中国通史简编》〉的问题。

   2、更有人说:“商纣王的军队虽然很多,但商军是由奴隶和贫穷自由民组成的,他们对周人并无敌意,反而把周人看作自己的救星。”〈《中国史纲要》〉“欢迎周对自已的拯救。”〈《中国通史简编》〉

   这更值得商榷。武王对奴隶实行的是“有亡荒阅”政策,帝辛实行的是解放奴隶政策。帝辛的奴隶政策比周的奴隶政策要宽松得多。所以,许多奴隶都逃到殷国去。如果哪个奴隶干得好,帝辛还让他们当官。这些奴隶怎么会对帝辛不满,而把周看作自己的“救星”呢?逃周还逃不脱呢,怎么会“欢迎周对自已的拯救”呢?

   3、战场上是有战场纪律的。周武王在《牧誓》中就告诉他的军队,要几步一整顿,如果谁不努力作战我就杀死谁。更不要说倒戈。纣王的军队就沒有军纪?谁想倒戈就倒戈?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战场有战场纪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倒戈的。大规模的军队倒戈,事前没有严密的组织,周到的行动安排,更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纣王的征东夷部队同样有奴隶和自由民,为什么纣王不在跟前,他们作战很努力,甚至殷亡之后他们也没有投降周人。由纣王亲自领导,又在自已的都城之下,反而“易向”。这可能吗?

   从另一个方面说,难道武王就不怕“殷军”是诈降?他就不怕被“开”到绝路上?如果事先不约定好,即便降兵“以开武王”, 武王也不会相信他们。事实是前徒倒戈以“开”武王了。说明武王了解这支倒戈的部队,是事先联系好的。

   三、有人认为,“前徒倒戈”,那并不是商人出了汉奸,而是俘虏兵调头了。

 “俘虏兵调头”的问题前边已说过。仅谈商人是否出了汉奸。

   如果不是商人出了汉奸,那么,胶鬲、微子与周人签的两份盟约是什么性质?

   如果不是商人出了汉奸,为什么帝辛得知武王来犯之前,就有人知道武王出兵了,并派胶鬲到鲔水“候周师”?

   如果不是商人出了汉奸,武王行军千里,为什么没有一座烽火台报警?

   如果不是商人出了汉奸,为什么武王的军队直接开到了殷都城下。

   如果不是內外勾结,“殷军” 怎么会前徒倒戈以开武王?

   如果不是內外勾结,为什么太师疵少师疆一到周国,武王就“遂” 出兵?

   如果不是內外勾结,武王怎么会知道,战斗一打响殷军就会投降,而且要为他服务?所以他要求他的兵士“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如果不是内外勾结,有內应,以下这些话如何理解?

   “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贵因》)是谁告诉武王殷军为其“所用”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贵因》)哪有侵略者凭借被侵略者的军队打败被侵略者?

   “适令武王不耕而获。”(《贵因》)谁令侵略者“不耕而获”?

   “武王……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尉缭子·武议》﹚哪有入侵者“兵不血刃”而灭掉被入侵者?

   “武王之诛纣也,……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篇)武王灭殷反而“乘殷人而诛纣”岂非怪事?

   《多士》曰,王说:“我要说:‘是你们无视法度,我们并没有先进攻你们,是你们在自己的都邑,首先发难。’我考虑上天既己降下大祸给殷,所以也就不再治你们的罪了。”(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7

   这句“我们并没有先进攻你们,是你们在自己的都邑,首先发难。”的话,怎么解释?

   连姬旦都说殷国出了叛徒,出了汉奸,“在自己的都邑,首先发难。”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呢?!

   周军战斗力很弱。“文王伐崇,崇军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壘而降。”(《说苑》)《孟子》曰:周公“伐奄三年” 。武王也自知不是帝辛的对手。周军连一个小小的崇国都不能一下子拿下来,伐奄要三年,如果没有內应,他怎么能用疲惫之兵,在一个早上,“兵不血刃”,不种而获,拿下一个大商国呢?

   牧野政变是一个历史事实,很难否认。古人“父为子隐,子为父隠,《春秋》为贤者讳,为尊者讳,是无是非也。”〈明庄元臣《叔苴子》〉《春秋》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对所谓“三圣”、“三仁”的卑劣行为讳,讳,讳!对帝辛是“天下之恶尽归焉”。一个是恶尽讳,一个是恶尽归。“是无是非也”。许多历史真相被掩盖了,搞混了,搞乱了,搞错了。

   但纸包不住火。在大的问题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们通过对比甄别,终能辨出是非。

   把牧野政变变成常规战爭――武王伐纣或叫牧野之战、牧野大战,许多问题没法解释。还其本来面貌――一场军事政变,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还历史本来面貌。

 

上页 <---      --->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