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春秋》---作者: 燕昭安

 

第二十回 诗经淇河 青山秀水流古韵

 

 

朝歌城北有一条河叫淇河,淇河在中国的版图上不算长,但她却是一条很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名河。商代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淇河流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诗经》里收入的就有44篇,《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而十五国风中采自淇河流域的诗就占其三。

 

    淇河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河流,她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流经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淇县,在浚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鹤壁市境内是淇河最秀丽的河段。

这是一条难得的华北地区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至今河水清澈甘冽,河底可见红砂卵石,水面可见水草浮萍。早在六七十年代,上游曾有造纸厂向淇河排放污水,牵涉的几个市县政府及时制止,搬迁了污染企业。自此立成了规矩,凡污染企业远离淇河,终于保持了淇水的清澈。春秋两季,你站在那高高的护河大堤上望去,宽阔的水面静静南流,碧波荡漾,绿柳依依,水中的鱼儿成群游过。捕鱼的小鹰船顺流而下,捕鱼人手持长篙,肩扛鱼鹰,口中喊着“呕呕呕呕”,像梆子戏中的叫板,你会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与透明的现实交织在一起的深邃而幽婉的诗韵。

这就是淇河,她远远比不上长江的雄伟,比不上黄河的气势,在我国辽阔疆土的版图上,她只是细细的短短的一条蓝线。然而,淇河却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着重要的位置,她的高岸上沉睡着文化,躯干里流动着文化,是一条史河、诗河、文化河。

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淇河中下游仅七八十公里长的左右岸,就有新石器时期至东周的古文化遗址65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数不胜数,土岸上裸露的典型古陶、铁残片俯拾皆是。紧靠淇河西岸的花窝遗址,经碳素测定,距今已有7130年,花窝遗址东南的石河岸遗址,是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与两遗址隔河相望的大赉店文化遗址及顺河向上不远处的辛村文化遗址,于1932年发掘时,曾轰动国内外考古界。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被国民党南京政府于解放前夕运往台湾,1960年,因这些珍贵文物运到美国展出,文化部发表抗议声明,郭沫若、沈雁冰等540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发表抗议书,在国际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

西周时卫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朝歌原为商纣王的都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众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居各国之前,所以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相当强盛的,卫为“诸侯之长”,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显赫一时。与之对应,卫国的文化也比较发达,特别是诗歌和音乐的盛行举世瞩目。

淇河,是一条产诗出歌的河。自古以来,她倍受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的青睐,历代描写和赞美淇河的诗文非常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采自淇水卫地一带的诗歌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集中在“邶风”“鄘风”“卫风”中的就有39首。康叔被封为国君的卫国,本是由原来的邶、鄘、卫三地合并起来的,因此三地的民歌(风)也就是卫国的民歌。这一点是诗经研究者的共识。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北伯鼎跋》中认为“以卫诗独多,遂分隶于邶鄘”,就是说卫国的诗歌特别多,而邶、鄘则很少,当初编《诗经》时,把卫诗分给邶和鄘一些。今人金启华说:“邶、鄘、卫是武王克商后所封的三国,以后邶、鄘为卫所并,故而邶、鄘两部分的诗,实际上是写卫国的事”(《诗经全译》)。他还说:“所以我们说《邶风》、《鄘风》、《卫风》,从地区的毗连和事实的描写来看,虽然分之为三,但实际上可以说就是卫国的诗。” 清代著名的经史学家、训诂大师孙诒让在《邶鄘卫考》中也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实尽得三卫全境,……故采诗者于三卫不复析别,就是说周公将原来武庚所在的朝歌封给康叔作卫国的都城,而卫国其实包含原来的邶、鄘、卫的全境,所以采编《诗经》的时候,邶鄘卫三地的诗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别。

 

淇河秀美的风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们赞美她歌颂她。《诗经》中的淇河总是那么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总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风总是那么淳朴。诗经,淇河,让人向往,超越时光。

 

淇河在《诗经》中,是那么的清丽秀美,如同年已及笄的少女那样可爱。读着许穆夫人的《竹竿》诗,谁能不蜜意荡漾,生出无限的缱绻,热切地向往:

    藋藋竹竿,   (竹竿呀,长又长)

    以钓于淇。   (钓鱼在那淇水上)

    岂不尔思   (难道我会不思乡

    远莫致之。   (路远无法归故乡)

    泉源在左   (泉源汩汩从左出)

    淇水在右。   淇河荡荡流右边)

    女子有行,   (姑娘长大要出嫁)

    远兄弟父母。 (父母兄弟离得远

    淇水在右,   (淇河荡荡右边流)

    泉源在左。   (泉源汩汩出左边)

    巧笑之瑳,   (嫣然一笑露皓齿)

    佩玉之傩。   (身佩美玉胜天仙)

    淇水悠悠,   (淇河悠悠日夜流

    桧楫松舟。   (桧木桨儿松木舟)

    驾言出游,   (骑着马儿四处游)

    以写我忧。   (借以消遣解乡愁)

美景总是与爱情联在一起,淇河自古便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请看《桑中》的描写:

    爰采唐矣?     (向哪儿摘蒙菜呢)

    沬之乡矣。     (去到沬邑的乡下)

    云谁之思?     (我心里呀把谁想

    美孟姜矣。     (美丽的孟姜姑娘)

    期我乎桑中,   (约我桑林中)

    要我乎上宫,   (邀我到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还到淇河把我送)

再看《泉水》,写尽了对淇河的无尽思念:

    毖彼泉水,   (泉水奔腾流不息)

    亦流于淇。   (流到卫国的淇河里)

    有怀于卫,   (我怀念着那卫国)

    靡日不思,   (没有一天不惦记)

而在《氓》这首诗中,将一个遭人遗弃的女子的百结柔肠,述与那清澈的淇水来评说:

    淇水汤汤,  (淇水流得汪洋洋

    渐车帷裳。  (浸湿我的车帷幛

    女也不爽,  (我这人呀没过错)

    士而其行。  (你那行为不象样)

淇河的形象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那样的显赫和尊贵,所以,有的诗本来不是描写淇河,却也要顺手提起她作为“比兴”。比如《有孤》写一位多情的女子,为她的情人牵肠挂肚,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借助淇水桥头(在彼淇梁)、渡口(在彼淇厉)、河岸(在彼淇侧)来做起兴:

    有孤绥绥,   (有只狐狸找配偶

    在彼淇梁,   (在那淇水桥上走)

    心之忧矣!   (我的心里真忧愁)

    之子无裳。   (那人衣裳也没有)

在《淇奥》中,人们更是以淇水岸边的绿竹,来赞美有道明君的文采品德,写足了“君子”的庄严、大方、轩昂、堂皇,像角牙、宝珠、金锡、璧玉一样,也写尽了淇河风光的旖旎,绿竹的婀婀娜娜、青青壮壮、密密排排:

    瞻彼淇奥,   (看那淇河的湾湾

    绿竹猗猗。   (绿竹儿婀婀娜娜)

    有匪君子,   (美君子文采风流)

    如切如磋,   (像角牙细切细磋)

    如琢如磨。   (像宝玉精雕精磨)

古人云:“夫古诗三千,孔子仅存其十之一,可谓严矣。”当初孔子编修《诗经》,从采集来的数千首诗歌中,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只挑三百零五首入选,可谓慎而又严,其中“国风”的筛选比例恐怕更大。即此,仍有这么多淇水诗入选,可见当时这类诗歌的数量之多,影响之远。

 

美景总与美人相配,美人总与爱情相关。当时没有留影、没有录像,但《诗经》为我们保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保留下三千年前居住在淇河边的女人们的倩影。

 

卫国多美女。太行山和古淇河的风情水土,使得卫地的女人天生丽质、肤嫩水灵;商都朝歌的文化传统,使得卫地的女人气质高雅、风姿绰约。

卫国的姑娘不但美丽,而且活泼俏皮。你看《诗经·邶风》中《静女》描写的那个女孩:

        静女其姝,    (好姑娘呀多美丽,)

        俟我于城隅。  (等候我在城角里。)

        爱而不见,    (躲躲藏藏不见面,)

            搔首踟蹰。    (我搔头徘徊没主意。)


            
静女其娈,    (好姑娘呀多俊俏,)

            贻我彤管。    (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红管草呀红又光,)

            说怿女美。    (我真喜欢你漂亮。)
 

            自牧归荑,    (从野地采回那茅荑,)

            洵美且异。    (真是美丽又稀奇。)

        匪女之为美,  (不是草儿多美丽,)

        美人之贻。    (是漂亮的人儿赠我的。)

你看这位俊俏的小姑娘,与情人约会,又是藏在城角,又是赠送红管草,又是采摘野花,把那憨厚的小伙子弄得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邶风·终风》则写了一个女子的痴情:

        终风且曀,    (风儿起,日无光,)

        不日有曀,    (太阳露面又躲藏。)
            
寤言不寐,    (眼睁睁地躺床上,)

        愿言则嚏,    (愿他喷嚏,知我把他想。)

这样痴情地想念远方的情人,在《卫风·伯兮》里描写得更为真切:

          自伯之东,    (自从哥儿去东方,)

          首如飞蓬    (发儿乱得蓬草样。)
              岂无膏沐?    (膏呀脂呀哪缺少?)

          谁适为容!    (为谁修饰我容貌。)

 

          其雨其雨,    (下雨呀,下雨呀,)

          杲杲出日。    (却出了个红红的大太阳。)
              
愿言思伯,    (一心把我的哥哥想,)

          甘心首疾    (想得头痛又何妨。)
 

          焉得谖草?    (哪儿找到忘忧草?)

          言树之背。    (树荫之下来栽好。)
              
愿言思伯,    (一心把我的哥哥想,)

          使我心痗。    (让我心痛又悲伤。)

思念远方的爱人,头发乱蓬蓬的,懒得梳洗打扮;从淅淅小雨的夜晚,想念情人瞪眼到太阳出了老高,还把思念寄托到忘忧草!《卫风·有狐》中的女人更是柔情似水,操心情人的冷暖,担心他有没有衣服穿,情感细腻,情真意切:

          狐绥绥,    (有只狐狸找配偶,)

          在彼淇梁。    (在那淇水桥上走。)
              
心之忧矣,    (我的心里愁呀愁,)

          之子无裳。    (那人衣裳也没有。)

 

淇河的魅力几千年延续不断,每一个朝代凡是著名的诗人,差不多都有游历淇河的经历,都有歌颂淇河的诗作。甚至没有到过淇河的,也时不时在作品中提及。淇水、淇园,已经成为文人常用的某种象征和文化符号。

 

唐代,咏颂淇河的诗文再次大批涌现。欣赏《全唐诗》中的游淇诗,可知淇河在唐代的影响波及潼关内外,大江南北,成为远近驰名的胜地。我们看看咏淇诗作者中的这些名字: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王维、沈佺期、高适、岑参、沈颂、柳宗元、李嘉佑、胡曾、崔国辅,单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字,从这些诗人在文学史中位置的显赫,便可知淇水在唐代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唐代咏淇诗中,不乏对其景色的描写,如岑参“悬楼压青岸,戴胜鸣花枝”,(《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高适的“竹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自淇涉黄河途中作》之四),“季冬忆淇上,落日归山樊。旧宅带流水,平田临古村”(酬卫八雪中见寄)。然而,更多的则借淇河抒发闲适的心境和仕途不遇的淡淡的忧愁,如王维的“屏居淇水上,东野旷天山,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淇上即事田园》);宋之问的“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沈颂的“卫风喻艳宜春色,淇水清冷增春愁”(《春旦歌》);高适的“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淇上酬薛三据兼郭少府微》),“庭鸭春多雨,邻鸣知暮天”(《淇上别业》)。

另外有些诗,已不是对淇河具体景物的描写,如崔国辅的“淇上桑叶青,青楼含白日,此时遥望君,车马城中出”(《马艳词》),它仅仅是诗人借助名水名城为比托,倾泄自己的情感。

宋代邵雍,王十朋,元代王恽,明代刘基、于谦、李东阳等名家,也都留有诗篇。唐代以前的咏淇诗,多歌颂山水景物,将山光水色,风物人情,描写得旖旎壮丽。宋代以后,则多咏赞历史人物,借咏史而抒怀。

淇河千百年来最能触发诗人的感兴,当然也哺育了自己的诗人文宗。现存的我国第一首文人诗的作者箕子,中国最早的女诗人庄姜,我国第一个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十五岁便以《明堂赋》轰动洛阳的隋代文人李昶,李商隐的至交诗友,在《全唐诗》中独设一卷的崔珏,等等,都是喝淇河水长大的或曾在淇河边供职。

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都描述到淇河。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与宝玉及一帮文人为大观园的一处院落题匾额,曾建议用“淇水遗风”。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绍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中写道:曹操下令“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

《西游记》第六十五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中有诗:“淇奥园中乐圣王,渭川千亩任分扬”。

最近,学术界研究考证发现,我国辉煌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作者罗贯中化名许贯忠,潜心隐居淇河岸边的许家沟而写成的,因而《水浒传》中有多处对淇河以及淇河沿岸场景的描写。

中国文化名河淇河,秀景宜人,景点密布:鸡冠山雄姿,双塔寺嵯峨,白龙庙瀑布,许家沟温泉,青岩绝平湖,华夏第一园林淇园遗址,花窝遗址,纣王墓滩声,玉皇阁桃花,护河堤柳烟。著名的被殷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庙,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羑里城,我国第一所古军校遗址云梦山,天然太极图青岩绝,以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著称的大伾山,药王孙思邈隐居的五岩山,也均在淇河左右不远,是假日远足的绝好去处。

 进入二十一世纪,鹤壁市倾力打造淇河旅游文化,斥巨资在淇滨新区沿淇河开发了“一河五园”,不含水面总占地2394亩,一排溜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淇水诗苑、滨河乐园。其中淇水诗苑内分体现诗与情的“先秦篇”、体现诗与乐的“秦汉篇”、体现诗与茶的“唐宋篇”、体现诗与君子的“明清篇”、体现诗与书画的“现代篇”,含九曲竹蹊、一壶映月、瞻竹轩、诗韵舞台、咏诗台、游人诗庭、诗歌长廊等34个景点,围绕《诗经》等历代淇河诗篇,将古典与时代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人们感受到淇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淇水自古就沾染了浓重的诗文气息,但也不耽误她还有许多独特的物产。著名的淇园之竹、“淇河三珍”,都是闻名遐迩的淇河特产。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古时候淇河卫地以“绿竹茂盛”为特征。古时淇河一带气候温湿,适宜竹子生长,遍地修竹,蓊蓊郁郁。南朝《述异记》有“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淇园遗址在淇河南岸不远处的武公湖。直至明代,嘉靖十年的《淇县志》中还记述竹子为本地特产之一。1964年,淇园南二十多里的卧羊湾,又从地下挖出古竹根。

古时淇园,共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蓬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其第一景就是“淇园竹翠”。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竹子已经不再是这里的特产了。曾经非常茂盛,郁郁葱葱的竹林,现在已难寻踪影。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记有这样一件事: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南),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了二十年的黄河口,先沉下白马玉壁祭河神,然后令将军以下的官兵都背柴填堵,仍然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作为柱桩,才获成功。 东汉初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河内太守寇恂曾斩伐淇园之竹,做成百万只箭,《后汉书 寇恂传》记有此事。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金军南侵,灭亡北宋,史称“靖康之变”。金军占领中原以后,在太行山一带滥伐林木烧炭,对淇河两岸林木大肆砍伐,淇河竹林遭受重创。

到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许家沟村立的《重修玉帝庙碑》中还记载:许家沟村翠柏苍天,遥映淇泉之茅竹,邑之胜境也。足可证明光绪年间淇河边仍有竹林存活。

淇河的特产还有著名的“淇河三珍”:淇鲫鱼、缠丝蛋、无核枣。

“淇鲫鱼”产于淇河中下游,体形奇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乃鲫中上品“国之瑰宝”。中国四大名鲫:淇河鲫、彭泽鲫、滇池鲫(高背鲫)、六和鲫,淇河鲫排在名鲫之首。淇河鲫鱼骨刺细少,肉肥厚,质细嫩,腥气小,味鲜美,腮不苦,出肉率和蛋白质含量也都很高,适宜于清蒸和炖煮等烹制方法。特别是炖制好的鱼汤呈乳白色并有粘性,久置不易变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和《中药大辞典》都对它在营养保健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明代还专门把淇河鲫鱼列为宫廷贡品供奉皇室。

“缠丝蛋”是产于淇河沿岸一带特定水域的鸭蛋,煮熟后切开蛋黄可见有缠绕着一圈圈红色的色环,由外及内缠绕着中心,故名缠丝蛋缠丝鸭蛋。缠丝蛋口感有肉劲,味道鲜美,富含“硒”元素,具有食疗功效,老百姓称女人生孩子后吃缠丝蛋可以促进母乳分泌。

无核枣仅产于朝歌城西的山丘地区,又名软核蜜,天然没有枣核,历史上属于贡品。果实圆锥形,色泽鲜红,果皮呈红褐色,果肉黄白色,厚实而细腻。经农业部质检中心化验检测,朝歌无核枣含可溶性总糖 66.38% ,维生素 c 含量达 14.0mg/100g ,还有其它多种人体必需有益成份,被称为“天然维生素”。是商贸往来和挚友间相互馈增的高级礼品。

     朝歌大地上演绎过太多的历史活剧,然而朝歌还走出过许多仁人志士,他们在别处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请看下一回《神勇荆轲  仰天嘘气成白虹》。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