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山与八卦城》---作者: 燕昭安

 

 

《鬼谷子》全译(文白对照)4-6

 

抵戏第四

 

(抵zhi,意“击”,可延伸为处理、利用;巇,裂缝。抵巇,针对社会所出现的裂缝即各种矛盾与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对策:或加以补救,使其恢复原态;或因势利导,建立新的秩序。捭阖、反应、内楗,均为游说之术。抵巇,是讨论游说之士从政的原则和态度。)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世间事物都有自己本身存在的道理,社会事件有自己的分合规律。有的近在眼前却看不到,有的远在天边却了解得很清楚。近在眼前却看不到的原因,是不能考察对方的言辞,远在天边却了解得很清楚的原因,是因为对它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深入研究。

戏者,罅(xia)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所谓巇,裂缝的意思,裂缝不及时堵塞,就会成为大裂缝,使得器物崩裂。裂缝开始时是有征兆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待它,或者堵塞,或者排除,或者使事故平息,或者使事故消失;如果已经无法挽救了,便用新的事物来取代它。这就是抵巇的道理。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皆由抵戏。抵戏隙,为道术。

事物出现危险征兆时,圣人便能察觉,他能保持清醒认识,精神不受干扰,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分析事物,因而能够通达计谋,辨析细微的现象。万物开始时,常常微小得像秋天羽毛的末端,一但成长壮大,就像泰山山脚那样巨大稳固。圣人用他的智谋处理萌芽状态的危机时,都要运用“抵巇”之术。针对裂缝采取措施的抵戏之术,是一种道术。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

天下分裂纷乱,上没有英明的君主,公侯大臣没有道德,小人当权,毁谤陷害好人,有能力的人不被任用,有智慧才能的人远远逃避躲藏,贪图财利虚伪欺骗的人到处活动。君臣互相蒙蔽,国家土崩瓦解,互相残杀,百姓流离失所,父子离散,亲友反目成仇。这样的情况就叫做产生了裂缝。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如果世界还可以治理,便采取措施堵塞裂缝;如果已经不可挽救,就用新的秩序来取代它。或者用这种措施治理,或者用那种措施治理;或者使它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或者使它覆灭。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上古时代,五帝相互禅让,发现裂缝就及时堵塞;夏商周建立新王朝,除掉原来的暴政,建立新的秩序。现在诸侯之间相互攻击争战,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在这种时代,能正确掌握抵巇之术的人便是值得推崇的人。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自从开天辟地,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裂缝,不可不认真观察研究。能用抵巇之道来研究处理事物的人,便是圣人。世上没有什么裂缝可处理,他们就深深隐居,等待时代的召唤;时代发生了裂缝,可以大展身手时,他们便出来谋划。他们可以与君主共事谋划,取得信任;也可以号召指挥民众。他们能够遵循抵巇之术,掌握天地间的神妙变化。

(本篇讲抵巇之术,即如何对待社会矛盾的措施。全篇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讲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合有离,都会产生裂缝,产生矛盾,从政者一定要善于观察矛盾的征兆,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第二层讲事物和矛盾都是从细微发展到巨大的,圣人能够抓住事物的危险征兆采取措施。第三层讲天下裂缝扩大、矛盾激化时,要分别采取两种措施:可以补救,就协商当权者补救;不可以补救,就取而代之。第四层讲抵巇之术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圣人之道,人们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灵活运用。)

 

飞箝第五

 

(讲如何控制对方的方法。  一是“钩钳”:使用各种方法(包括言辞、重累等)钩出对方的真实思想,然后加以控制;二是“飞钳”:远远地把话语传给对方,主要是恭维、赞扬的话语,从而使对方上钩。主旨是研究对方的性情、才能。爱好,是对方说出真实思想,然后运用各种手段牢牢控制。)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凡是估量别人的权谋、测量别人的才能,都是为了征召远处或近处的人才,使他们前来效力。要确立便于控制别人的地位和权力,制定有关事宜,一定先要仔细观察各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辨他们的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了解他们的言辞是真实还是虚假,判断他们的谋略是有用还是无用;以此来决定关系到国家安危的计策,确立他是应该亲近的贤人还是应该疏远的小人。然后认真权衡,如果发现具有矫时救弊能力的人才,便征召他,聘取他,重用他。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把赞扬、引诱的话语远远地传给他,然后稳稳地控制住他。这种引诱控制的话语,在交谈时要忽而表示赞同,忽而不合,以便了解对方的真情。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

如果对方不好对付,有时可以先征用他,来到之后担负重任试验他的才能;或者先给他担负重任,再指出他的短处。有时重用是为了指摘他,有时指摘是为了重用他。

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

在任用人才时,或者用金钱、珍宝、珠玉、美女来引诱收买;或者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权力以控制他;或者抓住他行动中的漏洞、弱点和错误,进一步钳制住他。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若要将飞钳之术运用到政治斗争中,去游说君主时,一定要先审度这位君主的权谋,衡量他的才能,观察天时是否宜于我们行动,审察地形、地貌是否有利,看这个国家军事、经济实力如何,看这个国家盟友多少及国际形势是否有利,看这个君主胸如何、关心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然后再远远传出诱导赞扬的话语,从而抓住他的心理,牢牢控制住他。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也。此飞箝之缀也。

用飞钳之术与人打交道,要先衡量他的智力才干、才能、气度仪表,抓住他的喜好和弱点,去迎合他、附和他,用诱导的话语结交他,用我们的意图去开导他启发他。这便是飞钳之术中的牵制手段。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纵,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在与人相谋时,放出空的赞扬颂美之词,使对方说出真情,收到实效,然后紧追不放,研究他话语中的真意。这样,便牢牢控制住他,可引他直走,也可以引他横走;可引他向东,也可以引他向西;可引他向南,也可以引他向北;可以引他往回走,也可以引他否定他的旧策。即使有时失败,也可以恢复主动,不会失去控制手段。

(本篇分三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研讨如何控制对方。第一层从君主的角度讨论如何运用飞钳之术对待人才。第二层从游说之士的角度讨论如何运用飞钳之术对待君主。第三层从游说之士如何对待普通人的角度讨论飞钳之术,也强调要周密了解对方,紧紧抓住对方,加以控制利用。)

 

忤合第六

    

(忤,抵触,违背心愿;忤的结果是“倍反”,即彼此思想不合而背离。合,闭合、符合、适合。选择计谋相合的对象,使彼此亲密无间,就是“趋合”。“忤”与“合”是趋向相反的对立面。  忤:去就、离合、背向)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凡是凑上去迎合人,或者意见相反而各自离开,都要有恰当合适的计谋。事物的发展变化,既像圆环一样循环连接,又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有自己的特点和现实背景。人们要反反复复从正面反面仔细研究,根据不同事态确定不同的处理办法。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事,实施教化,弘扬美好名声,阐明事物名份,都一定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观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家多余什么缺少什么,根据这一切事先了解的情况,促使事物发生运转变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世界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老师。圣人也不是每件具体事情都参与,但又可以说没有一件事情不参与(因为他为人们制定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圣人看上去对什么事情都不打听,但又什么事情都明了,(因为他掌握了世间事物的基本规律);对于那些可成大事而且与我们决策相合的君主,就可以代他主持国家大计。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自己与那一方结合,必然会背离这一方,因为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忠诚。所以必须有“反忤之术”:顺从这方的利益,就必然违背那方的利益;违背这方的利益,就必然顺从那方的利益。

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实行忤合之术,如果运用到天下,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情况再制定实施措施;把它运用到一个诸侯国,必定依据诸侯国的情况来制定措施;把它运用于大夫封地,必定衡量封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实施措施。无论范围大小,不论进攻之计还是退却之策,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必先谋划考虑,确定何去何从,然后用“飞钳”之术来实现它。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古代善于选择相背去就的人,在全中国所有的诸侯国自由活动,在相违背或者相契合的不同地方纵横驰骋,然后情况选择君主,亲密合作。所以,商朝开国贤臣伊尹,五次接近商汤,五次接近夏桀,他在夏朝不能施展抱负,然后选择商汤,君臣亲密合作。周朝开国元勋吕尚,三次接近文王,三次进入殷商国都,他在殷商得不到赏识,最后与周文王亲密合作。他们在活动中明白了天意的归向,所以最后毫无疑虑地投向了新王朝。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人们如果不是非常聪明高尚并且通达高深的道理,便不能治理天下;如果不劳心苦思,便不能摸清事物的本质;不全神贯注地观察实情,便不能成就美名;如果才能智慧不够,就不能指挥战争;过于老实而无真知灼见,便不可能了解别人。所以要实行“忤合”之道,决定背离谁与归向谁,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估量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短处,看那些方面别人不如自己。这样,才可以入政,才可以退隐,才可以纵横捭阖施展抱负。

(本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讨论实行忤合之术的必要性。所谓“忤”,就是意见相互抵触而彼此背离,又称作“倍反”。所谓“合”,就是意见契合而走到一起。第二层讲如何实行忤合之术,那就是周密了解情况,认真谋划,然后行动。第三层列举历史上运用“忤合之术”成功的范例,并阐明实行“忤合之术”的主观条件。)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