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山与八卦城》---作者: 燕昭安

 

 

《鬼谷子》全译(文白对照)7-9

 

揣篇第七

 

 (揣,揣测、探求。揣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权”,衡量对象的权势实力,如诸侯国的自然条件与政治经济形势;二是“揣情”,揣测对象的思想动态。)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古代善于凭借天下各种条件来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实力,揣测各位诸侯的性情思想。如果对权势实力权衡得不详尽周密,就不了解各国之间强弱虚实的差别;如果对诸侯的性情思想揣测得不够真实透彻,就不了解那些隐蔽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世情。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什么叫量权?就是说:要衡量国土的大小,考虑国民的多少;衡量经济实力的强弱,计算国民户数的多少及财产贫富情况;要考察一国的地理形势,有哪些有利及不利的地形条件;考察某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善谋之士;考察君臣之间关系,哪个君主亲近贤人疏远小人,哪个君主亲近小人疏远贤人;哪一国的国卿、门客中有多少足智多谋之士;还要观察国家发展的大的趋势,谁有祸,谁有福,谁有凶,谁有吉;观察诸侯间的关系,谁有亲密可靠的盟友,谁没有可以利用的盟国;观察民心的相背和变化,哪里民心安定,哪里民心不稳,谁受人拥戴,谁被人憎恶;活动起来,哪里方便灵活,哪里情况熟悉;谁知道这些,才叫做能把握天下政治形势的变化。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揣测真实意图的时机,一定要选择对象非常高兴、喜悦的时候,想法刺激他的欲望,在他吐露欲望的时候,我们便能探测到他的真情。

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

一定要选择对象十分恐惧的时候,前去会见他,极力引诱他倾吐他厌恶、害怕之事,在他倾吐这些时,我们就能探测到他的真实思想。

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

还一定要了解那个人感情欲望的变化。如果触动了对象的情感,还是摸不清他的变化,便暂且放开那个人,不跟他交谈,转而去询问他亲近的人,从而了解到他的意图所在。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内心发生情感变化,一定会从外部表现出某种形态。所以,一定要经常从外部表现出来的形态去深入了解内心隐藏的思想感情,这便叫做探测人的内心深处而揣度人的情意。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如果要谋划国家大事,就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实力;如果要游说君主,就一定要周详地揣测他的真实思想感情。一切计谋和愿望,都要通过这种揣测之术。有的人显贵,有的人低贱;有的人被重用,有的人被轻视;有的人获利,有的人受害,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其规律是一致的,那就是善于揣测的人便显贵、获利、成功,否则,便低贱、受害、失败。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即使有先王的治国方法,有圣人智者的谋略,如果不揣测真情的话,也无法寻求那隐藏的东西。可见,这揣测之术是谋略的根本,是游说的法则。善于揣测的人,经常跟别人接触谋事,却没有谁能够超过他;他在事情发生之前便能准备好,这是最难办到的。所以说,揣情是最难掌握的,这就是说最难掌握别人内心的谋划。即使是蚊子的飞动和虫子的蠕动,无一不是为利害所驱使,无一不是趋利避害的有目的的行为。能在变化中掌握主动权的人,都善于掌握事物初起时的形势而拨动之。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揣情术,善于修饰言辞,是说辞生动而有文采,而后再进行论说。

(本篇可分四段:第一层并提“揣”的两项内容:“量权”与“揣情”。第二层论述“量权”。“量权”是衡量天下国家的权势。第三层论述“揣情”。“揣情”的对象是君主,即揣测君主内心的真实思想感情。第四层总结全文,而重点阐述“揣情”的重要性与难度。)

 

摩篇第八

 

(“摩”是“揣”的方法、手段。   揣,着重在揣测对方的主客观情况;摩,着重在触摩、接触,在接触中试探对方,尽力顺从对方的心意,以求亲密无间。)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摩意,是与揣情术紧密相连的一种预测术。使运用摩意术时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在暗中行事,不被人察觉。

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顺着对方的欲望而微妙地触摩他,他的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符合的形式反应出来;一旦反应出来,必定被我们所掌握。在摩意取得成果后,自己要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离,以免被对方察觉,这就是所谓堵起洞口,藏起事头。使人不了解内幕。这种不居功、不显露的态度,可避免君主的猜疑和别人的嫉妒,既可使事业成功,又不会带来祸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自己触摩试探对方,让对方表露真情,言听计从,我们把揣摩得到的信息运用到决策中,使用到行动中,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古代善于使用摩意术的人,就好像拿着鱼钩蹲在深渊旁边,装上钓饵,投到水中,是一定能钓到鱼的。所以说,这种人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绩但别人而不被人察觉,指挥战争每天都有胜利但别人并不害怕。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圣智之人谋划决策在暗中,所以被称为“神妙”;他的成绩人人都能看到,所以叫做“圣明”;所谓主持政事每天都有成绩,表现在:他积累德政,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道谁给了他们利益;他积累德政,人人都遵循着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所谓指挥战争每天都有胜利,表现在:他经常不战而胜,不耗费资财,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归服他,为什么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圣人在触摩试探中,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有时平和,有时正直;有时使人喜欢,有时使人发怒;有时利用名声,有时采取行动;有时讲廉洁,有时讲诚信;有时讲利益,有时讲谦卑。

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平和就是镇静的意思,正直就是直率的意思;欢喜就是让他高兴,发怒就是让他激动;利用名声是为了启发他,采取行动是为了促成他;讲廉洁是为了保持高洁,讲信用是为了明白真情;讲利益是为了让他追求,谦卑是为了迎合对方。圣人所独自使用的触摩之术并不神秘,普通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普通人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在于用得不正确。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所以说,谋略最难达到的在于周密,游说最难达到的是使对方全部听从,办事最难达到的是总是能够取得成功。在谋略、游说、办事这三方面都做得正确,只有圣人才能够达到。

要想谋略一定周密,必须选择与自己亲密结交的思想相通的人士,这就叫做结交亲密而没有裂缝。要想办事成功,必须要符合揣摩之术,这就叫做道理、技巧与时机三者相互配合。要想游说使人信服,必须与对方思想感情相吻合,这就叫感情相合便言听计从。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

世界上的事物都归向自己的同类:把柴抛到火里,干燥的柴首先燃烧;在平坦的地方倒水,湿润的地方首先进水。物类互相应和,在形势上必然如此。

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所以,在外部触摩试探,必然得到内心相同的应和,就像物类互相应和一样。所以说,用同类的想法去触摩试探,哪有不相呼应的呢?顺着他的欲望去触摩试探,哪有不听从的呢?因此说触摩试探之术是唯一能通行的方法。总之,见到了事物的几微迹象便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不坐失良机;事情成功了而不保守居功。久而久之,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本篇分四层意思:第一层讲摩的重要性,强调只有通过触摩试探,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思想,取得信任。第二层讲善于摩者,必须“谋之于阴”而“成之于阳”,要隐秘而有耐心。第三层讲触摩试探的各种方法,强调要善于变化,因人而异。第四层讲摩成功的关键是“摩之以其类”,并要把握时机。)

 

 

权篇第九

   

(权,称锤,引申为衡量、变化。  本篇主旨:要根据游说对象的特点而反复衡量、修饰游说的言辞,以达目的。)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游说,就是说服对方;说服对方,是为了凭借他的力量做一番事业。修饰言辞,是为了借助言辞的力量去说服人;借助言辞的力量,必然要对言辞增减剪裁,以适合对方心理。应答别人的言辞必须流利,流利的言辞便于轻松灵活地讨论问题。言辞要义理充足顺理成章,必须把道理阐述明了;阐述明了,可以用具体事例来验证。诘难的语言,是为了反驳别人的意见;反驳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别人说出心中隐秘的打算。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

奸巧的言论,谄媚讨好,是为了博取忠心耿耿的名声;阿谀的言论,博采事例论证,是为了显示智慧;平实的言论,果决而显示出勇敢;表现忧心忡忡的言论,善于权变,而显示出可靠;镇静的语言,改正原来的不足,以图取得胜利。

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所谓“谄媚”,是预先揣摩到对方的意愿,顺承他的欲望,以博取欢心;所谓“渊博”,是指堆砌辞藻,以炫耀自己;所谓“权变”,是指善于选择谋略,然后开口说话;所谓“果决”,是说话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所谓“反”,就是转变到反面,改正原来的不足,堵塞错误,以图取胜。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覩要得理。

嘴巴是各种隐秘情感的门闩,要守好口如同栓好门闩,保守思想感情的机密。耳朵和眼睛是心的辅佐器官,能够用以窥探事物的矛盾,发现奸邪的人和事。所以说,耳目、嘴巴、心三者要调和呼应,选择有利的途径,然后行动。要言辞繁多,而不混乱;到处自由活动,而不迷失方向;情况千变万化,而不发生危险。其关键是能够观察并掌握要点和规律。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

所以说,没有视力者不可能显示给他各种颜色,对没有听力者不可能告诉他音乐。因此,有些人是无法交往的,他或者思想闭塞,不可能开通;或者心胸狭窄,不可能接受什么。这种闭塞不通的人,是不必理会的。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古人说过:嘴巴可以吃东西,却不可以随便说话。语言往往是有忌讳的。俗话说:众口铄金,就是说,人们说话,往往由于私心而歪曲真相。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一般人的常情,说出话来总希望别人听从,干什么事都想取得成功。聪明人决不使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使用愚蠢人的长处;决不使用自己的笨拙之处;这样,他就不会陷入困难境地。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

说出对方的有利条件,是为了发挥他的长处;说出对方的有害因素,是为了避开他的短处。所以,有甲壳的动物在捍卫自己的时候,一定凭借自己甲壳的坚厚;有毒腺的昆虫在行动时,一定使用毒针刺伤对方。可见,禽兽也懂得使用自己的长处,游説之士当然应该懂得使用自己的长处。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言辞按表情可分为五类:一类是病言,二类是恐言,三类是忧言,四类是怒言,五类是喜言。病言,是气息衰弱而没有精神的语言;恐言,就像人害怕得断了肠子那样没了主见的语言;忧言,是感情抑郁而不顺畅的语言;怒言,是胡乱发泄而没有条理的语言;喜言,是尽情诉说而散乱没有要点的语言。这五种言辞,要精通了才能适当应用,在情况有利的时候才能使用。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所以,对有智识的人说话,要凭借博识多见的言辞;与博闻多见的人说话,要靠条理清晰明辨的言辞;与明辨事理的人说话,要靠简明扼要直中要害的言辞;与高贵的人说话,言辞要有充沛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说话,言辞要显得高雅廉洁;与贫穷的人说话,言辞中要以利益引诱;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谈话时要态度谦恭;与勇猛之士谈话,要果敢决断;与过失的人谈话,要直率尖锐。这就是说话的技术要领,但是一般人常常违反了这个规律。

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

所以,跟聪明人交谈时,就用这些技术去启发他;对愚蠢的人谈话,用这种办法去教导他,就很难达到效果。

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所以语言有很多类型,情况又在瞬息万变。如果整天讲话,不偏离原则,事情就不会混乱;说出的话能随着事物变化,但不偏离主题,这才算掌握了说辩术。听话贵在听得直切,头脑思考贵在明辨,言辞贵在奇妙。

(本篇的主旨是反复分析游说对象的情况而决定游说的方法。全篇分六层:第一层讲要实现游说的目的,就必须善于修饰言辞。第二层讲要善于辨别虚假的言辞。第三层讲游说进言要特别谨慎。说话要选择对象,不要触犯禁忌。第四层讲游说之士要善于扬长避短。第五层讲五种非常态的言辞。第六层讲要根据不同的游说对象而选择不同的态度与方法。)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