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史六辨》 作者:殷作斌

 

 

《殷代史六辨》

 
 

 

 

 

第一节 殷与商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节   殷与商结下不解之缘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商”本是一个地名,因本居“”的契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将“”这个地方封给他,并赐姓子,叫“子契”。于是契就从“蕃”迁到“”。通过繁衍生息,契的子孙后代,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以子为姓的族。尽管这个族经常迁徙,但不管迁到哪里,总以始祖契的始封地“”作为族号,这就是商族的来历。也是一个地名,上古时作为地域名的“”地,疆域基本稳定,其地域在太行山以东,夏商时古黄河以西,南至豫北洹水流域,北至冀南漳水流域一带。其地理位置可用“西,二水流域”十一个字来概括。“”地有疆域之“”和作为“”地的“治所”之“”的区别,“”地的“治所”之“”是“”地的政治中心,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殷地的“都邑”。作为疆域之的“”地,在上古时基本稳定,但是作为“治所”之“”的“”都,在“”地的疆域内可能有多次变动。如王亥及上甲前期的“”都,上甲后期的“”都,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都,河亶甲的“”都,武丁时期及以后的“”都,等等,虽可能都在冥的封地“”的疆域内,但因时间跨度长达好几百年,其地理坐标却不一定吻合。“”是上古时的一块风水地。虽然该地为何叫“”尚难以考证,但因封于地,致商族又得名“殷商族”,夏之诸侯国商国奉夏帝之命易名为“殷国”却是符合史实的。众所周知,冀南漳水流域有一个有名的地方叫“学界一般认为“在今冀南漳河流域临漳西南邺镇东,战国时,西门豹在那儿当过县令,破除了危害人民的为河伯娶妇的恶俗。前已述及,据有些学者研究,上古时两地实为一体,都在上古殷地的疆域内。我们虽尚难确定,王亥迁后,都于何处。但后世盘庚迁后的都城位置是可以确定的,因为盘庚所迁之殷都位置,不仅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庚所迁之殷都就在邺南约三十里的地方,而且已经为八十五年来的考古成果所证实,其地就在安阳殷墟遗址更具体的位置可能在殷墟遗址的洹北商城。盘庚所迁之殷都位置确定后,王亥与上甲前期之“殷都”当距盘庚所迁之殷都不会太远。本来“”这地名与“”这族名,风马牛不相及,彼此毫不相干。纯因商族治水英雄勤其官而水死”这一悲壮的偶然事件,使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千年来难解难分。

在夏帝少康复国中兴的时候,商族已经传到第六代商侯,并从相土起就已经迁移到大河之东的宋地商丘。那时,水患严重,西来的大河之水与西南来的洛河之水汇合以后,咆哮东来,夏商之地,一片泽国。夏帝少康十一年,帝任命六世商侯冥为水官,负责治理黄河。冥为官非常勤奋,二十多年如一日,治水业绩卓著。到夏帝杼十三年时,不幸以身殉职,死于水中。成为有夏一代,与昔大禹齐名的商族治水英雄。夏帝大加褒奖,为其加官晋爵。特意将一块风水宝地,地盘也比冥原居地更大的地封给他的子孙,追封冥为世袭殷君(侯爵还是公爵,待考。于是冥的儿子殷王子亥就率领全族人渡过黄河,迁移到新封的风水宝地,去袭亡父爵位即殷君位,建设自己的殷国(夏的诸侯国。从此“”这个地名,就与“”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契后的商族一样,冥的后代就以初封地“”作为自己的氏称。叫商族子姓中的殷氏。在殷商时代,商族子姓中的殷氏是商族中最大的一个氏族。这就是《世本》里子姓九大氏族“空同北髦(比髦)目夷,总将“殷氏”排在首位的原因。到后世成汤一统天下时,因为成汤是冥的后代,是夏之诸侯国殷国的第九代殷君,于是他就沿用老国号“”作为自己的“天下之号国号、朝代号,以纪念和彰显祖宗的功德。并将自己所属的商族的一支---子姓“殷氏”封为殷代国氏,就如同姓中的“夏后氏”被夏帝启封为夏代国氏类似。但殷代和夏代有所不同。夏代是突出国的氏称“夏后氏”。夏代祭祀,不是所有的姒姓祖先都受祭,受祭的仅是姒姓中“夏后氏”一支的祖先。而殷代是突出原来的商族的族称“”,而不是突出国的氏称“”。商族因为其发祥于商君契,而不是发祥于殷君冥,因此,殷代在为各王命名和祭祀时,尽管王族为殷氏族中人,但仍称商不称殷,以示不忘冥以前的各世先祖与团结商族内如林的各大小氏族,以巩固新王朝的统治。作为国号的”只在处理全天下政务和外交场合下使用,在其它场合均仍用商不用殷。这就是甲骨卜辞中“”、“大邑商”、“天邑商”等频频出现,而国号“”反而罕见的原因。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殷代史六辨》经作者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