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史六辨》 作者:殷作斌

 

 

《殷代史六辨》

 
 

 

 

 

第二节 周公一语泄天机 

 
 

第二节   周公一语泄天机 

从古至今,每个写殷商史的人,面对契兴至纣亡这段千年的历史,总是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写出来,内心也总是惴惴不安,觉得愧对读者。为什么呢?由于周初对殷人国家档案的破坏和秦代的焚书,先人留给我们的史料实在太贫乏,难以展开殷商族人在这千年大舞台上创作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至于一代圣人孔子也只能无奈地发出殷礼“不足征”的叹息,一代史学巨匠司马迁也只不过给我们留下区区2868个字的《殷本纪》,以千年之数除之,每年平均不到三个字。究其原因,当年牧野大战后,周人对殷代王族典册和商族子姓各氏族族谱档案的破坏当是首要因素。后世史家因此分成两大阵营。一是西方的中国无古史学派和本土的疑古学派。二是中国的信古学派。主张中国无古史的西方学者说,你们中国的历史起自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都是虚妄的神话和传说,不可信,你们自诩的灿烂殷商文化也只是一只神鸟而已《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本土的疑古学派也与之一唱一和。中国的信古学派,认为中华民族至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甚至七千年。可是在西方学者和中国疑古学派的诘问之下,却拿不出什么证据。

中国果真无古史么?三千多年前的周公一语泄了天机:

惟你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这是《尚书•周书•多士》中,记载的周公以成王名义说的一句原话。是记载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将殷商“顽民”由纣都朝歌迁往新建的洛邑以便监管时训话中的一句。意思是说,你们都知道,你们殷人的先王早就有记载史实的典籍,记载了你们殷人伐桀灭夏的过程。周公讲这句话的本意是想说明,武王伐纣灭殷如同当年成汤伐桀灭夏一样,是符合天命的,有其合理性。但却透露出周公本不愿让后世知晓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就是在成汤灭夏及其之前的先商时期,殷人就有了记录历史的传统,在其国家档案和商族子姓的各个氏族档案中,保存有相应的典籍和族谱。并且这些典籍和族谱,已为武王和周公等人占有,或被销毁,或被改造成适合周人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孔子无奈地发出殷礼“不足征”的原因,也是太史公的千年殷商史《殷本纪》只有区区2868字的根本原因,更是我们今天重建殷代信史的难点所在。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中国古代都有专门记史和管理史料的史官,国家和下属机构职能机构和宗族组织,或二者的合一都保存有相应的典籍和其他文字材料。只不过它被人为地破坏了,流传下来的很少,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就以这个商族治水英雄而言,我们现在能知道的也只有散存于多种史书中的几条零星的史料,对于他如何治水,有多少具体的业绩,夏帝封赏他的具体内容,我们全然不知,只能像法学界的侦探那样,依据仅有的几条史料证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可信的历史结论: 

 = 1 \* GB3 古本《竹书纪年》:夏帝芬(一名帝槐)三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 今本《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水经•洛水注》,引《纪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不云何年。 

从这条史料和其他关于河伯和洛伯格斗的传说,我们可以推知夏帝少康中兴至帝扃这段时期,由于黄水和洛水汇合,咆哮东来,致夏商地域成为一片泽国,中华大地之腹地发生了与昔大禹时代类似的特大水灾,最后衍变成河伯和洛伯格斗的神话。这段时期历夏少康、杼、芬、芒、泄、不降、扃七帝,对应的商族先公是商族冥、王亥、王恒、上甲微、报乙。即是说,水患已经成为时夏帝、时商族必须面对的重大自然灾害。笔者作这样推理,史家应该是无二说的。 

 = 2 \* GB3 今本《竹书纪年》:夏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郑氏《祭法》注也云“冥,契六世孙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由这条史料可看出,因水患严重,夏帝少康对第六任商侯冥委以重任,任命他为治理黄河泛滥的水官。 

 = 3 \* GB3 《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今本《竹书纪年》:夏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国语•鲁语上•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对冥的评价极高:“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 

从这条史料可推知:冥任水官非常勤奋,二十多年如一日,于夏帝杼十三年因治水而以身殉职,成为与昔大禹齐名的夏代商族治水英雄。冥“水死”后,举国哀悼,将他与上古圣贤相提并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稷、文王、武王”,并破例让他享受天子祭祀天、地、日、月之神的祭种“郊祭”,以示他功同日月的治水业绩。足见夏帝和时人对他评价之高。由此可推理得,夏帝一定会号召全民向他学习,一定会给他及其后代子孙高规格的封赏。这个推理结论,史家定然也难提出异说。 

 = 4 \* GB3 《世本(雷学淇校辑本)》“相土徙商丘”。今本《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 古本《竹书纪年》:帝芒时“殷王子亥宾于有易”、“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今本《竹书纪年》: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帝不降“三十五年,灭皮氏。” 帝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丘。

 = 5 \* GB3 《世本》宋衷注:“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殷人郊之。” 

将上列的史料 = 3 \* GB3 = 4 \* GB3 = 5 \* GB3 条结合起来看,其绝对年代虽不一定准确,但透露出夏帝对冥追封的规格之高和封赏的具体内容。试分析如下:

1 在冥未殉职前,文献对商族及其首领,通称“商”或“商侯”,而从不称“殷”或“殷侯”。在冥殉职后,突然”,如“殷侯”、“殷王子亥”、“殷侯子亥”、“殷主甲微”、“殷侯微”、“灭皮氏”、“殷侯复归于商丘”等。这有力地说明了在冥殉职以后,夏帝对冥是有追封的。一定是将一块风水宝地封给了冥,追封冥为殷侯,并让冥的后代世袭诸侯爵位,到殷地去发展。笔者深信,对此判断,专家们也不会反对。

2冥殉职后,夏帝除了将其封于外,还赠送官阶极高的“司空”,足见夏帝对冥的封赏规格之高。有人或辨之曰,宋衷谓“冥为司空”,或许冥生前就任“司空”,怎知是死后赠与?答曰,查后世唐之官价,司空为正一品。冥为水官,相当于今之水利部长,生前官位理应不到正一品。即使司空为冥生前之官职。那也只能说明,在冥生前,夏帝就很器重他,死后封赏规格当然会更高。

3《世本》“相土徙商丘”,今本《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帝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丘。”这三条记录,说明,自第三任商侯相土起,商族就居于大河之东的商丘。那儿自然环境,本也得天独厚,只是因为水患严重,致商族陷于生存危机中。冥以身殉职以后,夏帝以什么封赏给冥的族人,一定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最后决定以帮助商族解除水患威胁的最高规格奖赏冥的族人。其办法就是将水患轻微甚至没有水患的风水宝地封给冥的族人,让他们搬到新地“”去重建家园。这对处于困境中的商族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了,所以的两个儿子王亥王恒很乐意迁到那里去。殷地在太行山以东,大河以西,南至豫北洹水流域,北至冀南漳水流域。较商族原居地商丘不仅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威胁,而且地盘也比原居地大。当然是个好地方,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冥的儿子王亥迁到殷地以后,因“仆牛”宾于北方的有易,因恼了有易人被杀,因而其子上甲微与有易反目成仇,借了近邻河伯之师,以寻找失踪的叔父王恒为名,灭了有易,报了父仇。从此商族在殷地中兴。上甲微灭了有易以后,国力有所增强,辖地向北延伸,地域稍有扩大,于是又将都城迁到都“”北去三十里的都“(读者注意:王亥与上甲微前期都与上甲微后期迁徙的都,都在冥的封地“”的疆域内,因为上古时两地实为一体,都在殷的疆域内。殷人在殷地中兴了几代以后,黄河的水患已经退去,传到夏帝孔甲在位的时候,殷君从年代来推算,应该是报丁在位的时候又率领族人迁回原来的居地商丘。

商先公第三代殷君(也是第八世商君)上甲在殷地中兴这件事,对后世商王的影响深远。也就是说,跟原来国力薄弱的“商国相比,上甲中兴后的“殷国”的实力强大了许多。到第九代殷君成汤时终于灭夏而有天下,成汤决定,沿用老国号“”,作为“天下之号国号、朝代号。后世商王盘庚,也因为先祖上甲在殷地中兴过,希望借助“”这块宝地,将因“比九世乱”久已衰弱的殷王朝重新振兴起来,才决心迁都到殷。历史证明,盘庚果真达到了目的。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殷代史六辨》经作者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