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一)        首页    前言   结语

 
《古稀之年忆往事》---作者:郑厚德

天灾兵祸(1940)

 

坡头村民,半数以上姓郑,据家簿记载,郑氏是明代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村西南角黄河边上有座郑氏祠堂,上联是:祖居荥阳家声旧;下联是:系出河北世泽新。说明了郑氏来源,从河南荥阳迁到河北,后辗转到山西,明代又迁回河南。到我这一代已是坡头郑氏二十二世了。郑氏族谱中,六世之前无考,六世之后有详细记载,并排有辈份,分十个堂号,子孙上千人。

祖母张氏(张传新1884-1961), 孟县南陈村人,慈祥和善,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目不识丁。育有三女两男,乳名分别称“香”、“味”、“雪”、“中平”和“中兴”。三位姑姑已出嫁,大姑嫁孟县北陈村张家,二姑续弦于北陈村李家,三姑嫁临村济涧,父亲排四是长子,家人只呼一字“平”。乱世之秋,兄弟二人外出,只剩一家老小,在兵荒马乱和饥荒中度日。

坡头村虽在黄河岸边,但在高高的黄土坡上,全是旱薄地,没有提灌或水利设施,人们靠天吃饭。

这年旱灾,秋粮几乎绝收,凡能下咽充饥之物,都在哄抢之列。

当时,我家人口多,除父亲和叔父外,爷爷、奶奶、母亲和我、婶母和刚出生的二弟、还有逃难到我家的二姑母,七八张嘴要吃饭成了大问题。一天两顿也维持不了,只有挖野菜充饥。

日本占领军和当地汉奸皇协军,闹得鸡犬不宁, 人们四处躲藏。

听老人们讲,当时全村早已不闻鸡鸣狗吠之声了。人们吃糠咽菜,浑身浮肿,大便解不下来,需用小棍去挖。

坡头村西,有八个行政村组成了一个叫“杜八联”的组织,由共产党领导,武装抗日,成了抗日根据地,“杜八联”成为日军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要扫平。但是,正因为“杜八联”的存在,才让附近百姓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明!

当然,才蹒跚学步呀呀学语的我,不可能留下记忆。但童年时老人讲述的往事,却一直留存在自已的脑海里。

 

[上篇]<---1940--->[下篇] 

 


      作者简介:郑厚德,网名老农”,原籍河南济源县人,生于1938年。 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椎广工作。在间作套种、小麦良种培育、科研管理、良种区域试验、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等方面,有所建树。 是淇县电脑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曾任 淇县科委高级农艺师,第四届鹤壁市农学会理事、第四、五届淇县政协常委。

     退休后,策划并建立了《淇县之窗》网站,自封为站长、主持人。“古稀之年忆往事”,是他个人博客的开篇。